交通事故受害者何时可以离开现场?

律师回答
摘要: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事故发生后十日内应制作事故认定书,以查清事故原因。如果是为了收集证据,扣押车辆的期限一般不超过30日,但可经批准延长30日。有条件的地方公安机关可以试行在互联网公布事故认定书,但需保密涉及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
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是为了查清事故原因而扣押车辆的,在事故发生后十日内查清事故原因后作出事故认定书,就会放行车辆。如果是为了收集证据,一般扣押期限不会超过30日,但是经批准可延长30日。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十二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现场调查之日起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在查获交通肇事车辆和驾驶人后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在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确定之日起五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有条件的地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试行在互联网公布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但对涉及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应当保密。
延伸阅读
交通事故受害者离开现场的法律规定和注意事项
交通事故受害者离开现场的法律规定和注意事项包括多个方面。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交通事故受害者应尽量保持现场不动,并及时报警。在等待警方到达的过程中,受害者应尽量采集证据,包括拍摄现场照片、记录事故细节和获取目击证人联系方式。受害者可以离开现场的情况包括受伤严重需要紧急就医、现场存在危险无法安全待在现场等特殊情况。但离开前应尽量确保已采集到足够的证据并与相关人员交流留下联系方式。此外,受害者离开现场后应及时寻求法律援助,以确保自身权益得到保护。
结语: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交通事故受害者在离开现场前应尽量保留现场并及时报警,以确保事故的准确认定。在等待警方到达期间,受害者应尽量收集证据,如拍摄照片、记录细节等。若受伤严重或现场存在危险无法安全待在现场,受害者可以离开,但应确保已采集足够证据并与相关人员交流留下联系方式。离开现场后,受害者应及时寻求法律援助,以保护自身权益。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章 调 查 第二节 现场处置和调查 第三十三条 交通警察勘查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应当按照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拍摄现场照片,绘制现场图,及时提取、采集与案件有关的痕迹、物证等,制作现场勘查笔录。现场勘查过程中发现当事人涉嫌利用交通工具实施其他犯罪的,应当妥善保护犯罪现场和证据,控制犯罪嫌疑人,并立即报告公安机关主管部门。
发生一次死亡三人以上事故的,应当进行现场摄像,必要时可以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参加现场勘验、检查。
现场图、现场勘查笔录应当由参加勘查的交通警察、当事人和见证人签名。当事人、见证人拒绝签名或者无法签名以及无见证人的,应当记录在案。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七章 认定与复核 第二节 复 核 第七十三条 除当事人逾期提交复核申请的情形外,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收到复核申请之日即为受理之日。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五章 简易程序 第二十三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处理以下道路交通事故,但有交通肇事、危险驾驶犯罪嫌疑的除外:
(一)财产损失事故;
(二)受伤当事人伤势轻微,各方当事人一致同意适用简易程序处理的伤人事故。
适用简易程序的,可以由一名交通警察处理。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出现交通事故以后对方离开事故现场

法律分析:交通事故发生后,无故离开现场都算逃逸行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查看全文

发生交通事故后可以离开现场吗

发生交通事故之后,不仅不能离开现场,还应当承担更重法律责任。交通事故的当事人要保护好现场,进行拍照取证,等待有关人员前来认定责任。那么接下来将由为您介绍关于发生交通事故后可以离开现场吗的相关内容。...查看全文

受伤者何时可以起诉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受伤一方起诉的有效期是三年,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民事诉讼时效期限为三年。但如果超过二十年,法院将不予保护,除非有特殊情况并由权利人申请延长。...查看全文

小型交通事故当天可以离开现场吗?

小的交通事故处理完可以当天走。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十九条规定,机动车与机动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发生财产损失事故,当事人应当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采取现场拍照或者标划事故车辆现场位置等方式固定证据后,立即撤离现场,将车辆移...查看全文

交通事故受害者可以如何进行索赔?

发生交通事故受害者索赔的程序: 一、交警部门出具交通事故认定书之后,如果不构成交通肇事罪的话,可先由办案警官主持调解,调解顺利的话可以达成调解协议,责任方赔偿之后,案件终结。 二、交通事故赔偿双方如不能就赔偿达成协议,受害人可提起...查看全文

发生交通事故后肇事者离开现场又返回?

律师分析: 这种情况下是否可被认定为自首需要具体分析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离开现场之主观目的; 2. 离开现场之行走方向; 3. 离开现场之时间间隔。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查看全文

离开交通事故现场需要几天时间?

根据具体情况,对于扣押车辆的目的而言,若是为了查清事故原因,十日内查明事故原因后会发出事故认定书,车辆将会被放行。而若是为了收集证据,一般扣押期限不会超过30日,但经批准后可延长30日。...查看全文

交通事故受害者如何维权?

交通事故中的受害人索赔需求及私了赔偿程序。受害人应冷静记录肇事车辆信息,不得扣留车辆或物品。严重伤情需交警部门评定,保存受损证据。私了时需双方出示驾驶证,填写事故信息并签名,协商赔偿事宜。私了适用于无人身伤亡、无争议或轻微财产损失...查看全文

交通事故受害者如何应对

交通事故人伤处理流程及赔偿问题。包括关心伤者、拍摄照片、警察调查、送医院、保险记录、调解等步骤。赔偿费用包括医药费、交通费、伤残赔偿金、误工费等。如对方要求赔偿超过保险标准,可向法院起诉。...查看全文

交通事故受害者如何索赔?

律师分析: 一、交警部门出具交通事故认定书之后,如果不构成交通肇事罪的话,可先由办案警官主持调解,调解顺利的话可以达成调解协议,责任方赔偿之后,案件终结。 二、交通事故赔偿双方如不能就赔偿达成协议,受害人可提起诉讼,进入到法院诉讼...查看全文

交通事故受害者如何理赔?

律师分析: (一)起诉时申请才财产保全 由于诉讼过程耗时较长,肇事方可能在诉讼过程中将肇事车辆转移过户,造成“无财产可供执行”的状况,受害者的权益难以保障,因此,在起诉的时候申请财产保全可以保证判决能够得到更好的执行。 (二)申请...查看全文

交通事故受害者如何取证

交通事故中当事人取证方法如下:(一)人证要找目击者证据分为人证和物证很多种。当机动车与行人发生交通事故时,如果司机看到行人没有走人行横道、闯红灯或非机动车有猛拐现象,一定要询问旁边的车辆或行人有没有看到刚才发生事故的一幕,并留下目...查看全文

交通事故受害者如何理赔

法律分析:交通事故受害者是索赔,不是理赔。需要索赔的,可以在公安机关交警部门的主持下进行调解。如果无法通过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来解决交通事故赔偿纠纷的,则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告知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查看全文

交通事故受害者如何索赔

法律分析:一、交警部门出具交通事故认定书之后,如果不构成交通肇事罪的话,可先由办案警官主持调解,调解顺利的话可以达成调解协议,责任方赔偿之后,案件终结。二、交通事故赔偿双方如不能就赔偿达成协议,受害人可提起诉讼,进...查看全文

出现交通事故离开现场多长时间算逃逸?

律师解答: 只要符合以下情况就构成逃逸。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等。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查看全文

交通事故离开现场怎么处理

法律分析: 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离开现场,造成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承担同等责任。如果是未造成人身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即行撤离现场,恢复交通,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七十...查看全文

交通事故离开现场算逃逸嘛?

律师解答: 交通事故发生之后离开现场的话算逃逸,而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定性标准是存在法定情形的,即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而驶离现场、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等8种情况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特别要注...查看全文

交通事故离开现场算逃逸吗?

法律解析: 交通事故发生之后离开现场的话算逃逸,而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定性标准是存在法定情形的,即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而驶离现场、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等8种情况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特别要注...查看全文

交通事故离开现场算逃逸吗?

律师分析: 交通事故发生之后离开现场的话算逃逸,而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定性标准是存在法定情形的,即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而驶离现场、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等8种情况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特别要注...查看全文

交通事故离开现场怎么处理

法律分析:交通事故离开现场造成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承担同等责任,如果是未造成人身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即行撤离现场,恢复交通,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法律依据:_x000D_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