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民事诉讼的特征

律师回答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民事诉讼的概念和组成部分,包括法院依法进行的审判活动和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法进行的诉讼活动。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以解决民事纠纷为基本任务,由若干具有中心任务的阶段组成,同时各个阶段相互衔接,依次进行。文章指出,对于民事诉讼的涵义,国外诉讼理论存在不同学说,而大陆法系国家一般认为民事诉讼是法院根据当事人请求保护其司法上的权益的程序。
1.民事诉讼不仅包括法院依法进行的审判活动,还包括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法进行的诉讼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法院和各诉讼参与人之间产生诉讼法律关系。
2.法院的审判活动对民事诉讼的启动、发展和结束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活动则对民事诉讼的启动、发展和结束具有较大影响。
3.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以解决民事纠纷为基本任务,由若干具有中心任务的阶段组成,同时各个阶段相互衔接,依次进行。对民事诉讼的涵义,国外诉讼理论有不同学说。大陆法系国家一般认为,民事诉讼是法院根据当事人请求保护其司法上的权益的程序。
延伸阅读
民事诉讼的构成要素
民事诉讼是指民事当事人之间因民事权利义务发生争议,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判的活动。一个完整的民事诉讼程序包括以下构成要素:
1.当事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其中原告是提起诉讼的一方,被告是被告对原告提起诉讼负有责任的一方,第三人是在诉讼中与当事人有直接或间接利害关系的人。
2.诉讼标的:民事诉讼的诉讼标的包括民事权利义务发生争议的标的物,如合同纠纷、侵权行为、婚姻家庭纠纷等。
3.诉讼程序:民事诉讼程序包括起诉、受理、审判、执行等环节。其中起诉是指原告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的行为,受理是指人民法院接受原告的起诉并登记立案的行为,审判是指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行为,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对裁判的执行行为。
4.审判组织:民事诉讼的审判组织包括合议庭、合议庭组成人员、诉讼代理人等。其中合议庭是由人民法院院长或法官组成的审判组织,负责审理案件并作出裁判。
5.诉讼材料:民事诉讼的诉讼材料包括起诉状、答辩状、证据、判决书等。其中起诉状是原告向人民法院提出的诉讼主张,答辩状是被告对原告提出的诉讼主张的反驳,证据是在民事诉讼中作为裁判根据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判决书是人民法院对案件作出的裁判。
以上是民事诉讼的构成要素,民事诉讼的进行需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结语:民事诉讼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包括法院依法进行的审判活动,还包括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法进行的诉讼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法院和各诉讼参与人之间产生诉讼法律关系。法院的审判活动对民事诉讼的启动、发展和结束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活动则对民事诉讼的启动、发展和结束具有较大影响。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以解决民事纠纷为基本任务,由若干具有中心任务的阶段组成,同时各个阶段相互衔接,依次进行。对民事诉讼的涵义,国外诉讼理论有不同学说。大陆法系国家一般认为,民事诉讼是法院根据当事人请求保护其司法上的权益的程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简述民事诉讼证据中有哪些特征

本文介绍了民事诉讼证据的三个基本特性: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客观性指证据必须客观存在的事实,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关联性指证据与证明对象之间具有的某种内在的联系;合法性指证据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包括收集证据的合法性、证据形式的合法...查看全文

共同诉讼的概念和特征简述

普通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两人以上,其诉讼的标的是同一种类,经当事人同意,人民法院认为也可以合并审理而将其合并审理的共同诉讼。 普通共同诉讼具有以下特征: 1、普通共同诉讼的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的。 2、普通共同诉讼有数个...查看全文

简述物证的特征

简述物证的特征: (1)物证具有较强的客观性、真实性。(2)物证具有独立的证明性。物证是一种客观实在的,并不反映人的主观意志,比较容易审查核实。(3)物证具有不可代替的特定性。...查看全文

交通事故赔偿民事诉讼的特征概述

交通事故赔偿民事诉讼的主旨是:人民法院在赔偿诉讼中处于主导地位,依照《民事诉讼法》进行诉讼活动,诉讼参加人应依法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诉讼义务。...查看全文

简述民事法律的特点

法律分析:民法具有法定性、平等性、自愿性、公平性、诚实性、道德性、环保性等基本特征。 六点具体原则: 1、平等原则 民事主体权利能力一律平等;民事主体法律地位平等;民事主体权益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 2、意思自治原则 民法在规范人们...查看全文

简述民事法规的特点?

律师解答: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依法产生民事法律效力的合法行为。它是法律事实的一种,具有以下特征: 1.法律行为是以达到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 这一方面...查看全文

简述民事法规的特点?

法律解析: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依法产生民事法律效力的合法行为。它是法律事实的一种,具有以下特征: 1.法律行为是以达到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 这一方面...查看全文

简述普通的共同诉讼的概念以及特征

法律解析: 普通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两人以上 ,其诉讼的标的是同一种类,经当事人同意,人民法院认为也可以合并审理而将其合并审理的共同诉讼。普通共同诉讼具有以下特征:1、普通共同诉讼的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的。2、普通共同诉...查看全文

简述普通的共同诉讼的概念以及特征

法律分析:普通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两人以上 ,其诉讼的标的是同一种类,经当事人同意,人民法院认为也可以合并审理而将其合并审理的共同诉讼。普通共同诉讼具有以下特征:1、普通共同诉讼的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的。2、普通...查看全文

简述普通的共同诉讼的概念以及特征?

律师分析: 普通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两人以上 ,其诉讼的标的是同一种类,经当事人同意,人民法院认为也可以合并审理而将其合并审理的共同诉讼。普通共同诉讼具有以下特征:1、普通共同诉讼的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的。2、普通共同诉...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法的特征

律师分析: 民事诉讼法是我国民事诉讼过程中的基本法律。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程序性特点。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民事诉讼的组织程序和审判原则,具有明确性、程序性的特点。它要求人民法院必须依法行使审判权,严格遵循法律程序,最终解决...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法的特征?

律师解答: 民事诉讼法是我国民事诉讼过程中的基本法律。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程序性特点。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民事诉讼的组织程序和审判原则,具有明确性、程序性的特点。它要求人民法院必须依法行使审判权,严格遵循法律程序,最终解决...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法的特征?

法律解析: 民事诉讼法是我国民事诉讼过程中的基本法律。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程序性特点。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民事诉讼的组织程序和审判原则,具有明确性、程序性的特点。它要求人民法院必须依法行使审判权,严格遵循法律程序,最终解决...查看全文

简述民事诉讼的特殊地域管辖的具体规定

一、民事诉讼的特殊地域管辖的规定是怎样的 第一类,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类,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保险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实践中,如果保险标的物是运输工...查看全文

简述增值税特征

相对其他流转税而言,增值税具有以下的特征:(1)多环节征税、税基广泛。增值税可以从商品的生产开始,一直延伸到商品的批发和零售等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增值税能够拥有较其他间接税更广泛的纳税人。(2)实行税款抵扣制度。对纳税人投入的原...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简易程序概述

民事简易程序庭审流程是指民事案件中,当事人双方在审理前准备阶段提出异议,开庭审理中进行调解,无法调解则继续审理。审判人员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和答辩意见,归纳争议焦点,当事人围绕焦点进行举证、质证和辩论。对于无争议的案件,审判人员可在听...查看全文

简述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

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制度1、回避适用的对象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适用回避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包括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员等。2、适用回避的情形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回...查看全文

简述强制措施的特征?

律师分析: (1)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目的在于预防、制止或控制危害社会的行为产生。一般说,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原因,有时是为了预防危害社会行为产生,有时是为了制止危害社会行为的继续,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因此,行政强制措施带有明显的预防性...查看全文

简述行政合同的特征

行政合同是行政主体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目标而签订的,因此,当事人中必有一方主体是行政主体。没有行政主体的参加,不能称为行政合同。行政合同必须有行政机关参加并不意味着凡有行政机关的合同都是行政合同。行政主体签订行政合同的目的是实现行政管...查看全文

简述犯罪预备的特征

犯罪预备必须符合以下特征: 1.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犯罪的故意。即犯罪预备的目的,是为了顺利地进行犯罪活动,实现犯罪意图,体现了预备犯的主观恶性,这是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主观依据。 2.行为人已经为实施犯罪进行了准备活动。这种准备...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