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庭后回家是不是等基本缓刑通知

律师回答
摘要:开庭后回家是否等待基本缓刑通知,取决于最终判决书是否明确判处缓刑。判缓刑的条件包括被判处拘役或短期有期徒刑、犯罪分子有悔改表现且不会再危害社会、不是累犯或犯罪集团首要分子。取保候审与刑事拘留、逮捕一样,是一种强制措施,不代表案件了结或当事人无罪。民事案件中,法院可拘传到庭或进行缺席判决,对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被告可拘传。
一、开庭后回家是不是等基本缓刑通知
1、是不是判处缓刑,是要根据最终的判决书的,如果判决书上写明判处缓刑的话,才是判的缓刑。取保候审开庭后让回家等,判缓刑的可能性很大,即便是不判缓刑,也不会太重的。
2、判缓刑的条件:
(1)是被判处拘役或者短期有期徒刑;
(2)是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法院认为暂不执行所判刑罚也不致于再危害社会;
(3)是罪犯不属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3、取保候审与刑事拘留、逮捕一样,都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强制措施,是有条件的在外等待开庭审判,并不代表案件了结、当事人无罪。是否判刑、如何判刑,还要由司法机关进一步侦查、审理后决定。
4、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二、民事案件开庭不去会怎样
1.法院可以拘传他到庭。
2.必要时可以缺席判决。
3、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
4、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5、人民法院对必须到庭的被告,经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拘传。
延伸阅读
结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相关规定,被判处缓刑的条件包括被判处拘役或短期有期徒刑、犯罪分子有悔改表现并不致再危害社会、不属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取保候审和刑事拘留、逮捕一样,都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强制措施,并不代表案件了结或当事人无罪。对于必须到庭的被告,如果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法院可以拘传。请遵守法律规定,配合司法机关的调查和审理工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五章 审判监督程序 第二百六十条 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无罪、免除刑事处罚的,如果被告人在押,在宣判后应当立即释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2012修正):第四章 狱政管理 第七节 对罪犯服刑期间犯罪的处理 第五十九条 罪犯在服刑期间故意犯罪的,依法从重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五章 审判监督程序 第二百六十九条 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开庭后让回家等消息是缓刑嘛

刑事案件开庭后,让回家等电话,基本上是可以肯定是判处缓刑的。如果判处实刑,会在开庭前收监的,至少也会在庭审结束时收监,不会让回家的。不然的话,如果判处实刑,再收监,就会很麻烦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七十七条 【缓刑的撤销及...查看全文

开庭后让回家等消息是缓刑么

刑事案件开庭后,让回家等电话,基本上是可以肯定是判处缓刑的。如果判处实刑,会在开庭前收监的,至少也会在庭审结束时收监,不会让回家的。不然的话,如果判处实刑,再收监,就会很麻烦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七十七条 【缓刑的撤销及...查看全文

开庭后让回家等消息是缓刑吗

刑事案件开庭后,让回家等电话,基本上是可以肯定是判处缓刑的。如果判处实刑,会在开庭前收监的,至少也会在庭审结束时收监,不会让回家的。不然的话,如果判处实刑,再收监,就会很麻烦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七十七条 【缓刑的撤销及...查看全文

开庭后让回家等消息是缓刑吗

缓刑全称刑罚的暂缓执行,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缓刑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查看全文

开庭后让回家等消息是缓刑吗

不一定。是不是判处缓刑,是要根据最终的判决书的。 如果判决书上写明判处缓刑,才是判的缓刑。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查看全文

开庭后让回家等消息是缓刑吗

法律分析:开庭后让回家等消息如果符合缓刑的条件就是缓刑。缓刑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查看全文

开庭后回家等消息是否表示缓刑?

缓刑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主要包括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且满足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宣告缓刑不会对社区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等条件。累犯和被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适用缓刑。在缓刑期间,可以限制...查看全文

取保候审开完庭叫回等通知是缓刑吗

法律分析:是不是判处缓刑,是要根据最终的判决书的,如果判决书上写明判处缓刑的话,才是判的缓刑。取保候审开庭后让回家等,判缓刑的可能性很大,即便是不判缓刑,也不会太重的。判缓刑的条件: 1、被判处拘役或者短期有期徒刑。 2、...查看全文

开庭后让回家等消息是否属于缓刑?

刑事案件判缓刑后多久能回家,适用一般缓刑条件的犯罪分子办完手续即可立即出来。对于符合特定条件的犯罪分子,如未成年人、怀孕妇女和老年人,刑法明确规定必须适用缓刑。宣告缓刑期间,可能限制犯罪分子的活动范围和接触人员。停工停产期间的工资...查看全文

取保候审开庭后让我回家等是不是判缓了?

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的条件和期限,并强调在此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取保候审的情况包括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不致发生社...查看全文

开庭后回家择日宣判是缓刑吗

开庭后让回家等消息不是缓刑,这种属于还没有进行判决。是不是判处缓刑,要根据最终的判决书而定,如果判决书上写明判处缓刑的话,才是判的缓刑。开庭后让回家等,判缓刑的可能性很大,即便是不判缓刑,也不会判很重。开庭法院让带上罚金是缓刑吗带...查看全文

开完庭回家等判决缓刑希望大吗

取保候审开庭后能否回家,取决于具体情况。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强制措施,与拘留和逮捕类似,它允许被告在开庭审判前有条件地待在外面。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案件已经结束或被告无罪。是否判刑及刑罚的程度仍取决于司法机关的进一步调查和...查看全文

开完庭回家等判决缓刑希望大吗

一、开庭后回家等通知基本缓刑吗 1、是不是判处缓刑,是要根据最终的判决书的,如果判决书上写明判处缓刑的话,才是判的缓刑。取保候审开庭后让回家等,判缓刑的可能性很大,即便是不判缓刑,也不会太重的。 2、判缓刑的条件: (1)是被判处...查看全文

开庭后让回家等消息是缓刑吗,法律上该如何规定

缓刑是对犯罪行为人在开庭后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刑罚的一种处理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符合条件的犯罪分子可以宣告缓刑,包括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以及对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在缓刑考验期内,可以...查看全文

开庭前咋样样知道是不是缓刑

开庭前不能确定是否会判处缓刑,但如果符合条件则有可能会被判处缓刑,包括犯罪分子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对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宣告缓刑时可以限制其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接触特定人。...查看全文

判缓刑后是否可以回家等消息?

开庭后回家等消息不等于缓刑,缓刑是判决中的一种,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轻罪犯。回家等消息可能是休庭或合议庭评议定期宣判。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符合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包括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查看全文

缓刑是在开庭前还是开庭后?

律师分析: 缓刑由法庭宣告,人民检察院可以提出缓刑建议,被告人及其辩护人也可以在辩护意见中提出缓刑的请求。只要符合缓刑条件,法官就可以或者应当判处缓刑。缓刑不适用于累犯、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被告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查看全文

缓刑是在开庭前还是开庭后

律师分析:缓刑由法庭宣告,人民检察院可以提出缓刑建议,被告人及其辩护人也可以在辩护意见中提出缓刑的请求。只要符合缓刑条件,法官就可以或者应当判处缓刑。缓刑不适用于累犯、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被告人。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法院开庭后是否会通知家属?

家属不是诉讼参与人,人民法院是可以不通知家属的。 不论是民事案件、行政案件还是刑事案件。法院开庭都不会通知家属,只需要通知案件当事人即可。 下列案件需要通知家属参加诉讼: 1、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需要通知其法...查看全文

开庭判刑会不会通知家属

律师分析:人民在审理刑事案件中开庭前会通知被害人家属,这是人民庭审前的必备工作。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一百八十二条 开庭审理前,人民应当进行下列工作:...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