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老年人第一监护人的方法

律师回答
摘要: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监护人有争议时,由近亲属中指定。可向人民法院起诉,由法院按特别程序确定监护人。老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一般由配偶、子女、兄弟姐妹等担任监护人。监护公证是证明监护权的一种方式,由公证处办理。申请时需提供身份证件、与被监护人关系证明、被监护人的基本情况等材料。监护协议不得违反宪法和政策规定。
对担任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相关法律规定,对担任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
这里指的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对有关单位指定监护人不服,或者指定其他近亲属为监护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由人民法院按特别程序进行审理,确定监护人。人民法院可以依据规定视为指定监护人的顺序。前一顺序监护人无监护能力或者对被监护人明显不利的,人民法院可根据后一顺序监护人监护能力的强弱、行为、品德情况,按照对被监护人有利的原则择优确定。这种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有关部门或人民法院指定监护人的做法,在民法上叫做指定监护。
因此,如果老人丧失了民事行为能力的话,那么按照法律规定一般是由其配偶、子女、兄弟姐妹等作为其监护人的。
老人监护人证明怎么开
监护是指对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监护公证是指公证机构依法证明当事人享有监护权的事实或当事人之间签订的监护协议真实、合法的活动。有些情况下,特别是在涉外交往中,监护人为履行监护职责首先要证明自己享有监护权,在这种情况下,公证处可以为当事人办理监护公证。
监护公证由当事人住所地的公证处管辖,监护协议公证也可由协议签订地的公证处管辖。当事人应当亲自向有管辖权的公证处提出申请,不得委托他人代理。申请时,应填写公证申请表,并提交以下材料:
1、本人的身份证件;
2、与被监护人关系的证明;
3、被监护人的基本情况;
4、其他材料。如监护协议,有关单位同意的证明等。
监护协议不得含有强制未成年人接受宗教训练等有碍被监护人成长的内容,对不符合我国宪法和有关政策规定的监护协议,公证处不能给予公证。
延伸阅读
结语:监护人的指定对于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的保护至关重要。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近亲属中的顺序将被考虑,而人民法院将根据被监护人的利益原则进行选择。如果对指定监护人的决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在涉外交往中,监护人可能需要办理监护公证,以证明其享有监护权。申请监护公证时,需要提交相关身份证明和材料。监护协议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公证处将不予公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第六章 政府保护 第九十三条 对临时监护的未成年人,民政部门可以采取委托亲属抚养、家庭寄养等方式进行安置,也可以交由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或者儿童福利机构进行收留、抚养。
临时监护期间,经民政部门评估,监护人重新具备履行监护职责条件的,民政部门可以将未成年人送回监护人抚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8修正):第八章 法 律 责 任 第七十三条 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代理人有权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和有关部门,对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申诉、控告和检举,应当依法及时受理,不得推诿、拖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和敬老、养老、助老成绩显著的组织、家庭或者个人,对参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年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老年人的第一监护人如何确定

老年人的第一监护人一般是其配偶、子女、兄弟姐妹等,但其他人也可以担任监护人,需经当地委员会或民政部门同意。...查看全文

老年人的第一监护人如何确定

法律分析:老年人的第一监护人是按照法律规定确定的,一般是由其配偶、子女、兄弟姐妹等按照顺序作为其监护人。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也可以成为老人的监护人,但是须经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查看全文

老年人的第一监护人怎样确定

老年人的监护人通常为配偶、子女、兄弟姐妹等。其他个人或组织可成为监护人,但需被监护人住所地居委会、村委会或民政部门同意。...查看全文

老年人的第一监护人如何确定

法律解析: 老人丧失了民事行为能力,按照法律规定第一监护人一般是由其配偶、子女、其他近亲属来担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十八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查看全文

确定老年人监护人的方法

本文介绍了监护人的确定方式和相关法律法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老人可以与近亲属或其他具有监护职责的人协商,承担对自己的监护职责。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老人,应按照法定顺序履行监护职责。如果协商不成,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查看全文

老年人的第一监护人要如何确定

老年人失去民事行为能力,需由其配偶、子女或其他近亲属担任第一监护人。若无上述人员或其监护能力不足,则按顺序由配偶、父母、子女或其他近亲属担任监护人。...查看全文

老年人的第一监护人如何确定,法律上有哪些规定?

老年人的第一监护人通常是配偶、子女、兄弟姐妹等。其他个人或组织可成为监护人,但需被居委会、村委会或民政部门同意。...查看全文

怎样确定一个老年人的监护人

老年人可以选择近亲属或其他亲密关系的人作为监护人,在老年人丧失或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监护人有法定责任。若老年人未提前确定监护人,则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确定监护人。...查看全文

确定失能老人法定监护人的方法

失能老人确定监护人,可采用指定监护人或意定监护人方式确定。监护权争议时,可由地方机构或法院指定监护人。机构和法院应尊重被监护人意愿,选择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人担任监护人。...查看全文

老年人的监护人如何确定?

老人监护人可以是配偶、子女、其他亲属或志愿者。无民事行为能力或受限制的成年人,监护顺序为配偶、父母、子女、其他亲属或志愿者,需经居委会、村委会或民政部门批准。...查看全文

确定老年人监护人的技巧

根据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第二十八条,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其监护人的选择顺序为配偶、父母、子女、其他近亲属,以及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组织。然而,选择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组织时,需要经过被...查看全文

确定未成年人监护人的方法

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应为父母,但若父母已故或无监护能力,则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依次担任监护人。其他个人或组织也可担任,但需获得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的同意。...查看全文

老年人监护人如何确定?

律师分析: 老人监护人的确定:一、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老人可与自己的某一位近亲属或其他具有监护职责的人协商,承担对自己的监护职责。二、无、限制民事责任能力的老人,按照法定顺序履行监护职责。三、协商不成的,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查看全文

法定第一监护人?

律师分析: 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1)祖父母、外祖父母; (2)兄、姐; (3)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查看全文

第一监护人是法定监护人吗

法律分析:第一监护人一般是法定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第一监护人是其父母;父母死亡或没有监护能力的,其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属于第二监护人;其他经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或村委会、民政部门同意担任监护人的属于第三监护人。...查看全文

第一监护人是法定监护人嘛?

律师解答: 法律上监护人并没有区分为第一监护人、第二监护人,作为父母均是监护人,没有第一、第二之分。法定监护人,是指依照法律的直接规定担任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的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查看全文

第一监护人是法定监护人吗?

律师分析: 法律上监护人并没有区分为第一监护人、第二监护人,作为父母均是监护人,没有第一、第二之分。法定监护人,是指依照法律的直接规定担任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的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查看全文

第一监护人是法定监护人吗

法律解析: 法律上监护人并没有区分为第一监护人、第二监护人,作为父母均是监护人,没有第一、第二之分。法定监护人,是指依照法律的直接规定担任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的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查看全文

第一监护人是法定监护人吗

父母作为监护人在法律上没有第一、第二之分,法定监护人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担任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查看全文

第一监护人是法定监护人吗?

法律解析: 法律上监护人并没有区分为第一监护人、第二监护人,作为父母均是监护人,没有第一、第二之分。法定监护人,是指依照法律的直接规定担任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的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