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哺乳期老公家暴离婚孩子归谁?

律师回答
摘要:哺乳期内离婚,孩子归母亲抚养;离婚时有两个孩子,抚养权根据实际情况判决;男方家暴离婚,孩子抚养权可能归女方。离婚时需收集家暴证据,可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并要求赔偿。
一、我国哺乳期老公家暴离婚孩子归谁?
我国哺乳期老公家暴离婚孩子一般判决归母亲抚养。在我国,根据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规定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未成年子女直接抚养权的确立主要有以下原则:
1、以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为原则;
2、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
3、哺乳期后的子女,以双方协商优先,不能达成协议时,以子女的权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进行判决为补充为原则;
4、对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以适当考虑未成年子女的意见为原则。
没有扶养孩子一方应支付抚养费,抚养费一般是未抚养孩子一方收入的20-30%。抚养费包括生活费
、教育费、医疗费等。具体抚养费的确定要根据当地生活水平及孩子可能的实际生活花费来确定。
二、有两个孩子家暴离婚抚养权归谁
家暴离婚时孩子的抚养权判决要根据夫妻双方的实际情况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离婚后的父母子女关系】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三、男方家暴离婚孩子抚养权归谁
离婚时,孩子抚养有争议的,法院一般按如下处理:满两周岁法院将根据双方实际条件按对孩子成长有利的原则确定孩子归属,满十周岁法院还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抚养权的归属:哺乳期内的孩子原则上母亲,八周岁以上的征求孩子的意见,其他的要看谁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利,要综合考虑夫妻的工作,收入,教育等。另一方按固定收入的20-30%支付抚养费,并有权探视。
法院判决的原则是根据子女的利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因此如果对方有家庭暴力,有证据证明对方是对女方和孩子都有家庭暴力行为,这样法院在判决时很大可能会判给女方。
我们如果在日常的婚姻生活中遭受了家庭暴力,此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家庭暴力的取证,以及在必要的时候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可以请求家暴一方进行赔偿。
延伸阅读
结语:根据上述情况,对于哺乳期老公家暴离婚孩子归属的问题,一般判决归母亲抚养。对于有两个孩子的家暴离婚,抚养权的归属要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和孩子的利益来判决。对于男方家暴离婚孩子抚养权的问题,法院会综合考虑双方的工作、收入、教育等因素,并根据子女的利益和具体情况做出判决。如果遭受家庭暴力,应及时取证并在必要时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以维护自身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章 家庭关系 第二节 父母子女关系和其他近亲属关系 第一千零七十一条 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
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者生母,应当负担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的抚养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章 离婚 第一千零八十六条 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章 收养 第一节 收养关系的成立 第一千一百零一条 有配偶者收养子女,应当夫妻共同收养。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哺乳期家暴起诉离婚孩子归谁

法律分析: 女方在哺乳期遭遇家暴,到法院起诉离婚的,孩子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如果母亲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者其它严重的疾病,导致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也可以由父亲抚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查看全文

哺乳期家暴起诉离婚孩子归谁

法律分析: 女方在哺乳期遭遇家暴,孩子一般归女方直接扶养。如果母亲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者其它严重的疾病,导致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由法院按照最有利于子女的原则判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查看全文

哺乳期家暴起诉离婚孩子归谁?

法律分析:哺乳期内的子女,一般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除非母亲有特殊情况。但是家暴导致离婚时孩子的抚养权,法院时根据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而判决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_x...查看全文

哺乳期离婚孩子归谁

法律规定在哺乳期能协议离婚,孩子虽然在哺乳期并不代表就属于女方分娩后一年内,也许孩子两周岁但是仍然在哺乳期内,因此孩子虽然仍在哺乳期内,男女双方是可以协议离婚的。...查看全文

离婚哺乳期孩子归谁?

哺乳期的子女抚养权一般随母方,但存在特殊情况可随父方,如母方患有传染性疾病、抚养条件不足、子女无法随母方等。父母双方协议也可让子女随父方生活,但需保证其健康成长。...查看全文

哺乳期孩子离婚归谁

哺乳期子女抚养权应归母亲,除非母亲患有传染性疾病、未尽抚养义务或其他原因导致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父亲请求直接抚养时,法院应予支持。...查看全文

哺乳期离婚孩子归谁

法律分析:法律规定在哺乳期能协议离婚,孩子虽然在哺乳期并不代表就属于女方分娩后一年内,也许孩子两周岁但是仍然在哺乳期内,因此孩子虽然仍在哺乳期内,男女双方是可以协议离婚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查看全文

哺乳期离婚孩子归谁

法律分析:哺乳期离婚孩子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但如果母亲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者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或者是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亲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孩子的抚养权可以归父亲。法律...查看全文

哺乳期离婚孩子归谁

法律分析: 哺乳期离婚孩子一般归女方抚养。如果是两周岁以上的孩子,如双方因抚养问题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由人民法院根据子女的权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查看全文

哺乳期离婚孩子归谁

法律分析:法律规定在哺乳期能协议离婚,孩子虽然在哺乳期并不代表就属于女方分娩后一年内,也许孩子两周岁但是仍然在哺乳期内,因此孩子虽然仍在哺乳期内,男女双方是可以协议离婚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查看全文

哺乳期孩子离婚孩子归谁

一、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但母亲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可随父亲生活:(1)母亲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2)母亲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亲要求子女...查看全文

在哺乳期离婚,孩子归谁?

离婚后,父母仍有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尤其是两岁以下的子女,原则上由母亲直接抚养。如果父母对抚养未达成协议,法院将根据双方情况,以对未成年子女最有利的原则作出决定。离婚并不消除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子女仍然是双方的子女。...查看全文

哺乳期后离婚孩子归谁?

律师分析: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哺乳期间离婚孩子归谁?

哺乳期子女抚养权原则上归母亲,但存在母亲疾病、抚养能力不足、经济条件差或品行不端等情况时,子女可随父亲生活。...查看全文

哺乳期要离婚孩子归谁

法律解析: 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哺乳期后的子女,如双方因抚养问题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由人民法院根据子女的权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典法》 第一千零八十五条 离...查看全文

离婚时哺乳期孩子归谁?

两周岁以下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但母方有传染病、不履行抚养义务或其他原因无法照顾子女时,可随父方生活。如果父母双方就子女生活达成协议且对子女无不利影响,也可准许子女随父方生活。...查看全文

哺乳期离婚孩子会归谁

哺乳期离婚孩子会归母亲。哺乳期的孩子对母亲的依赖性是极强的,因此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查看全文

哺乳期间离婚,孩子归谁?

离婚后,哺乳期间的孩子由母亲直接抚养,父母对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的抚养问题无法达成协议时,法院会根据最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则进行判决。父母离婚并不会消除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无论由父亲或母亲直接抚养,孩子仍然是双方的子女。...查看全文

哺乳期离婚的孩子归谁

哺乳期离婚的孩子归母亲抚养,父亲需支付抚养费。放弃抚养权不等于不支付抚养费,法律规定父母离婚后仍需履行抚养义务。判定抚养权的时间取决于审理程序,普通程序约六个月,简易程序约三个月,上诉案件约三个月。...查看全文

哺乳期要离婚孩子归谁?

律师分析: 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哺乳期后的子女,如双方因抚养问题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由人民法院根据子女的权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典法》 第一千零八十五条 离...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朱玉

北京市-北京市-朝阳区

专职律师法律顾问、法律顾问

已服务94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