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故意与犯罪责任的关系

律师回答
摘要:除了主观故意外,过失犯罪也是存在的。根据《刑法》,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社会危害的结果,因疏忽大意或过度自信而未能预见或避免,从而导致了这种结果的犯罪行为。过失犯罪只有在刑法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会承担刑事责任。
除了主观故意之外还有过失犯罪的。
《刑法》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的形式:
(1)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2)过于自信的过失。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过失犯罪,刑法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延伸阅读
主观故意在刑事责任中的界定与适用
在刑事责任中,主观故意是一种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犯罪行为的主观心态和意图。主观故意通常被定义为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具有明确的意图,知道自己的行为将会造成违法结果,并且愿意接受这种结果的发生。主观故意在刑事责任中的界定和适用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问题。法律界对于主观故意的界定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解释,有些国家采用了明确的法定主观故意要件,而有些国家则依赖法官的解释和判断。在适用主观故意时,法官需要综合考虑犯罪人的行为、言辞和其他相关证据,以确定其是否具备主观故意。刑事责任的适用应当遵循法律的原则,确保公正和合理,同时也需要平衡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个人的权益。因此,对于主观故意在刑事责任中的界定和适用,需要综合考虑法律、司法解释和实践经验,以确保公正的刑事司法体系的运行。
结语:过失犯罪是除了主观故意外的一种犯罪形式,根据《刑法》的规定,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社会危害结果,因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而未能预见或避免发生这种结果。刑法明确规定了过失犯罪的要件和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形。在刑事责任中,主观故意是一种重要的概念,涉及犯罪人的主观心态和意图。对于主观故意的界定和适用,需要综合考虑法律、司法解释和实践经验,以确保刑事司法体系的公正运行,平衡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五章 证 据 第七十六条 公安机关依法决定不公开证人、鉴定人、被害人的真实姓名、住址、通讯方式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的,可以在起诉意见书、询问笔录等法律文书、证据材料中使用化名等代替证人、鉴定人、被害人的个人信息。但是,应当另行书面说明使用化名的情况并标明密级,单独成卷。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五章 证 据 第六十九条 需要查明的案件事实包括:
(一)犯罪行为是否存在;
(二)实施犯罪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以及其他情节;
(三)犯罪行为是否为犯罪嫌疑人实施;
(四)犯罪嫌疑人的身份;
(五)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目的;
(六)犯罪嫌疑人的责任以及与其他同案人的关系;
(七)犯罪嫌疑人有无法定从重、从轻、减轻处罚以及免除处罚的情节;
(八)其他与案件有关的事实。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八章 侦 查 第八节 鉴 定 第二百五十二条 对鉴定意见,侦查人员应当进行审查。
对经审查作为证据使用的鉴定意见,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故意伤害罪与主观故意的关系

故意伤害罪是一种主观故意犯罪,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身体损害并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和第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将负刑事责任,处罚程度根据伤害后果的严重程度而定。...查看全文

主观犯罪包括故意与过失吗?

犯罪要件和认识错误对犯罪成立的影响。犯罪故意或过失是犯罪必备要件,无意外事件不构成犯罪。犯罪目的是目的犯必需,对非目的犯则是量刑考虑。犯罪动机一般是量刑酌定,但有时影响犯罪成立。认识错误分为事实和法律两种。...查看全文

犯罪责任与犯罪种类的关系

犯罪中的从犯种类及责任:从犯分为起次要作用和起辅助作用,前者服从主犯命令,后者为主犯提供信息或帮助逃跑等。从犯可根据其作用轻判、减刑或免罪。...查看全文

职务犯罪的主观故意与过失的区别

职务犯罪是指滥用职权或职务便利,造成严重后果的违法犯罪行为。在判定罪责时,主观故意和过失是重要标准。主观故意是指明知或应知违法性和危害性并决定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状态。过失是指由于疏忽或粗心大意未预见到或应当预见到犯罪行为的危害性,...查看全文

故意犯罪与遗弃罪的关系

遗弃罪是故意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的规定,对于负有抚养责任的人将婴儿遗弃,若情节严重,构成遗弃罪。若将婴儿扔至荒山野岭等难以得到救助的地方,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无论是遗弃罪还是故意杀人罪,都属于故意犯罪。...查看全文

犯罪与刑事责任的关系

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刑事责任是法律责任,刑罚是强制方法,二者密切相关。刑事责任是犯罪人承受惩罚或法律评价,刑罚是剥夺法益。刑事责任随犯罪产生,刑罚随判决生效。刑事责任是适用刑罚的前提,决定刑罚的轻重,通过刑罚实现。...查看全文

刑事责任与犯罪的关系

律师在刑事案件的不同阶段发挥重要作用。在侦查阶段,律师可以会见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询和申请取保候审。在审查起诉阶段,律师可以申请阅卷,了解案情并制定辩护策略。在审判阶段,律师通过辩护策略与公诉机关辩论,说服法官采纳自己的意见,为...查看全文

故意伤害罪是主观故意犯罪吗

法律分析:故意伤害罪是主观故意犯罪。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结果,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法律依据:《中华...查看全文

犯罪的主观故意比间接故意的量刑

犯罪的主观故意比间接故意的量刑要重很多,因为在量刑时是需要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以及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等多个方面来进行考量的,所以主观故意性是非常重要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查看全文

无主观故意不构成犯罪?

律师分析: 犯罪除了主观故意之外还有过失犯罪的。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 应当...查看全文

交通事故责任与车主之间的关系

交通事故未结案对车主有影响:交警部门责任认定、协调解决签字,车被扣留,不给验车;拖延未结案,受害人可起诉,车主陪打官司;结案后保险公司承担损失,超出范围由车主承担。《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可扣留车辆,但不得扣留货物,如无法通知...查看全文

故意伤害罪与犯罪未遂的关系

故意伤害罪的未遂要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和实际行为进行判断。如果行为人意图造成重伤而只造成轻伤,或者意图伤害但未实施任何伤害行为,都可以认定为故意伤害罪的未遂。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故意伤害罪的刑罚根据伤害程度而定,包括有期徒刑、无期徒...查看全文

主观善意能构成故意犯罪吗

犯罪一定是主观故意吗 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事犯罪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两类,不存在主观的故意,但因过失行不构成犯罪的,并且法律有规定的,就会构成犯罪。 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四条 【故意犯罪】明知...查看全文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在主观方面有何不同?

犯罪故意和过失、犯罪目的和动机、以及认识错误是构成犯罪的关键要素。缺乏故意或过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目的和动机影响定罪与量刑,而认识错误可分为事实和法律上的错误。...查看全文

刑事责任与犯罪、刑罚的关系

刑事责任与犯罪刑罚的关系是什么 犯罪是刑事责任产生的法律事实根据,没有犯罪就不可能有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只要实施了犯罪,就不能不产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犯罪与刑事责任的质的一致性。同时由于各种犯罪的严重程度不同,...查看全文

刑事责任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本文介绍了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定义及其区别。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人因实施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而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因实施民事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的对其不利的民事法律后果或基于法律特别规定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在共同犯...查看全文

民事责任与过失犯罪的关系

过失犯罪可能承担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民法典规定,过失犯罪者应赔偿人身损害的医疗费用、护理费用、交通费用、营养费用、住院伙食补助费用等,并赔偿误工减少的收入,而过失犯罪需要承担的责任包括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但只有...查看全文

刑事责任与犯罪、刑罚的关系

刑事责任与犯罪刑罚的关系是什么 犯罪是刑事责任产生的法律事实根据,没有犯罪就不可能有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只要实施了犯罪,就不能不产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犯罪与刑事责任的质的一致性。同时由于各种犯罪的严重程度不同,...查看全文

犯罪既遂必须主观故意吗

法律分析: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未遂形态只存在既遂。既遂的条件有三个:1.行为人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犯罪属于间接犯罪,主观上必须有直接故意才构成犯罪。如果只是间接上无意中促成了犯罪,但是主观上没有直接故意,则不能定性为既遂...查看全文

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故意和过

法律分析:犯罪的主观方面就是指犯罪分子犯罪时的主观心态,包括故意和过失,具体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主观方面的内容,是由意识因素和意志因素这两大部分内容构成的。缺乏意识因素和缺乏意志因素...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