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支持反对家庭暴力的机构

律师回答
摘要:妇联可提供帮助,反家庭暴力法保护受害人。全国妇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争取妇女解放而联合起来的群众组织,负责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反家庭暴力工作。妇联应组织宣传教育、培训统计,对加害人进行法治教育,提供心理辅导。各级政府应保障反家庭暴力工作经费。工会、团组织、居民委员会等也应参与宣传教育、提供心理辅导。医疗机构应记录家暴受害者的诊疗情况。
家暴可以寻求妇联帮助。在合法权益因家庭暴力受到侵害时,受害人及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有关单位接到家庭暴力投诉、反映或者求助后,应当给予当事人帮助、处理。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简称全国妇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争取妇女解放而联合起来的中国各族各界妇女的群众组织,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是中国共产人民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社会支柱之一。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反家庭暴力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妇女联合会应在工作范围内,组织开展家庭美德和反家庭暴力宣传教育。
2.妇女联合会应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纳入业务培训和统计工作。
3.妇女联合会应对实施家庭暴力的加害人进行法治教育,必要时可以对加害人、受害人进行心理辅导。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反家庭暴力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做好反家庭暴力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反家庭暴力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六条
国家开展家庭美德宣传教育,普及反家庭暴力知识,增强公民反家庭暴力意识。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应当在各自工作范围内,组织开展家庭美德和反家庭暴力宣传教育。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应当开展家庭美德和反家庭暴力宣传。学校、幼儿园应当开展家庭美德和反家庭暴力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妇女联合会应当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纳入业务培训和统计工作。医疗机构应当做好家庭暴力受害人的诊疗记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二条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应当对实施家庭暴力的加害人进行法治教育,必要时可以对加害人、受害人进行心理辅导。
延伸阅读
结语:全国妇联作为中国各族各界妇女的群众组织,是联系妇女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家庭暴力问题上,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求助。妇女联合会应组织开展家庭美德和反家庭暴力的宣传教育,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纳入业务培训和统计工作。同时,对实施家庭暴力的加害人进行法治教育,为加害人和受害人提供心理辅导。各级人民政府应给予反家庭暴力工作必要的经费保障。让我们共同努力,维护家庭和谐与妇女权益的同时,坚决反对家庭暴力的发生。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被申请人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人民法院应当给予训诫,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十五日以下拘留。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面对家庭暴力,女性如何寻求支持与帮助?

女性遭受家庭暴力后应报警求助并保留相关证据,根据《反家庭暴力法》可以向相关单位投诉、求助,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法院起诉,同时实施家庭暴力者需承担治安管理处罚或刑事责任,遭受暴力者可要求损害赔偿;对于顾及家庭稳定的妇女,可先申请...查看全文

反对家庭暴力的法律

法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是为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制定。于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查看全文

反对家庭暴力的法律?

律师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是为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制定。于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查看全文

家庭暴力受害者如何寻求证据支持?

如何寻求帮助并保留证据处理家庭暴力问题:向妇联寻求帮助并保留调查证据,向派出所报案并要求作笔录和伤情鉴定,向街道、居委会寻求帮助并取得书面证明,同时保留医院就诊证明和照片。...查看全文

如何反对家庭暴力

法律分析:反对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国家通过立法反对家庭暴力,保护家庭成员的人身安全权利;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查看全文

如何反对家庭暴力

反对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国家通过立法反对家庭暴力,保护家庭成员的人身安全权利;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查看全文

怎样反对家庭暴力

法律分析:反对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国家通过立法反对家庭暴力,保护家庭成员的人身安全权利;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查看全文

反家暴法对家庭暴力的处罚有哪些

法律分析:长期家庭暴力的行为认定及处罚属家庭暴力,应定为虐待罪。《刑法》第二百六十条【虐待罪】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查看全文

家庭暴力找谁

法律分析:家庭暴力找公安机关;受害人也可以向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查看全文

反家庭暴力法保护对象?

律师分析: 家庭暴力法的主体适用范围,有着同居关系、抚养照料关系、家庭雇佣关系等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都可依照反家暴法规制。反家庭暴力法不是婚姻家庭法,是社会保护法,家庭成员以外有着共同生活关系的人之间的暴力和家庭成员之间...查看全文

反家庭暴力法保护对象

家庭暴力法的主体适用范围,有着同居关系、抚养照料关系、家庭雇佣关系等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都可依照反家暴法规制。反家庭暴力法不是婚姻家庭法,是社会保护法,家庭成员以外有着共同生活关系的人之间的暴力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具有共...查看全文

反家庭暴力法保护对象

法律分析:反家庭暴力法保护对象一般都是家庭成员,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是反家庭暴力法保护对象。丈夫、妻子、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等等。反家庭暴力法保护对象并不限于妻子,因为丈夫也有可能遭受家庭暴力。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反家暴法对家庭暴力的法律惩罚规定

反家暴法对家庭暴力的法律惩罚规定是: 1.加害人实施家庭暴力,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被申请人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人民法院应当...查看全文

反家暴法对家庭暴力的法规惩罚规定?

律师解答: 反家暴法对家庭暴力的法律惩罚规定是: 1.加害人实施家庭暴力,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被申请人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查看全文

反家暴法对家庭暴力的法规惩罚规定?

法律解析: 反家暴法对家庭暴力的法律惩罚规定是: 1.加害人实施家庭暴力,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被申请人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查看全文

反家暴法对家庭暴力的法律惩罚规定

反家暴法对家庭暴力的法律惩罚规定是: 1.加害人实施家庭暴力,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被申请人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人民法院应当...查看全文

反对家庭暴力的法律是什么

反对家庭的暴力是为了预防和制止婚姻的家庭暴力,保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平等和谐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家庭成员要互帮互助,互相关心,履行家庭的义务,反家庭暴力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中华...查看全文

面对家暴,勇敢离婚,寻求法律支持

家暴离婚程序及证据要求,受害方可收集医院记录、报警记录等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家暴离婚可获赔偿,无过错方可要求施暴方赔偿。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和第一千零九十一条规定,离婚原因包括重婚、同居、家暴、虐待、遗弃等,无过错方可...查看全文

反对家庭暴力承诺书怎么写

1、家庭生活中坚持夫妻关系平等、民主,保证人不得对保证人实施家庭暴力(包括殴打、辱骂、威胁等);不得对被保证人的父母实施家庭暴力。2、在经营中双方的权利地位平等。保证人在经营活动中不得对被保证人隐瞒有关经营情况及有关债...查看全文

什么是反家庭暴力?

反家庭暴力是为保护受害人免受家庭关系中的暴力行为侵害而采取的措施,包括法律离婚、民事赔偿和行政处罚等。预防为主,教育、矫治与惩处相结合原则,尊重受害人意愿,保护隐私。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孕期和哺乳期的妇女、重病患者需特殊保护...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