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期间没有触犯规定,为啥又进看守所了?谢谢

律师回答
摘要:取保候审并非无罪释放,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措施,旨在保证犯罪嫌疑人不干扰诉讼活动。取保候审可能有三种结果:不构成犯罪解除措施、违规或犯新罪取消措施、构成犯罪移送审查起诉。若案件进入审查或审判阶段,检察院或法院可变更措施为收押。
1、取保侯审并不代表无罪释放,取保候审只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强制措施模式,是保证犯罪嫌人不妨碍刑事诉讼活动进行的制度。
2、在侦查阶段,取保候审后有以下可能结果:侦查后认为不构成犯罪,解除取保候审措施;取保候审期间违反规定或犯新罪,取消取保候审,逮捕羁押;侦查后认为构成犯罪,移送审查起诉。
3、在侦查或者审查起诉阶段已经采取取保候审的,案件移送至审查起诉或者审判阶段时,检察院或者法院可以变更强制措施,进行收押。
延伸阅读
取保候审期间无违规行为,为何再次被拘留?
取保候审期间无违规行为,为何再次被拘留?这可能是由于案件调查的进展或新的证据出现,使得有关部门认为拘留是必要的。在取保候审期间,被告人需要遵守一系列规定,包括不得离开指定地点、不得接触相关人员等。然而,有时候可能会发生意外情况或者新的犯罪嫌疑,导致有关部门决定将被告人重新拘留,以确保案件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安全。这种情况下,被告人可以通过律师提供的法律援助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并在法庭上进行合法辩护。
结语:取保候审并非无罪释放,而是一种保证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强制措施。侦查阶段后,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不构成犯罪解除取保候审,违规或犯新罪取消取保候审并逮捕,构成犯罪移送审查起诉。在取保候审期间,若案件调查进展或新证据出现,有关部门可能重新拘留被告人以确保案件顺利进行和社会安全。被告人可通过律师提供的法律援助保护自己权益并进行合法辩护。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二节 取保候审 第八十一条 公安机关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继续侦查的。
对拘留的犯罪嫌疑人,证据不符合逮捕条件,以及提请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可以依法取保候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六十八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取保候审后为何又进看守所

可能违反了取保候审的规定,没有做到随传到,也有可能有新的犯罪被查出。可能违反了取保候审的规定,没有做到随传到,也有可能有新的犯罪被查出。可能违反了取保候审的规定,没有做到随传到,也有可能有新的犯罪被查出。可能违反了取保候审的规定,...查看全文

进看守所了,取保候审最佳时间

法律分析:进看守所后办理取保候审需要的时间如下:符合取保候审条件可以办理取保候审,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话从递交申请书到审核、批准,一般要一个星期左右,批准后24小时内会执行取保,最长不超过十二个月。法...查看全文

进看守所了取保候审最佳时间

法律分析:被刑事拘留,意味着涉嫌犯罪, 当事人被刑事拘留之后,家属是见不到人的,只能可以通过看守所转交衣物和零用钱。 刑事拘留,不同于行政拘留,不是拘留多少天就会释放,符合逮捕条件的,就会转为逮捕。当事人被刑事拘留之后、逮...查看全文

进看守所了,取保候审最佳时间?

律师分析: 进看守所后办理取保候审需要的时间如下:符合取保候审条件可以办理取保候审,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话从递交申请书到审核、批准,一般要一个星期左右,批准后24小时内会执行取保,最长不超过十二个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查看全文

进看守所了,取保候审最佳时间

法律解析: 进看守所后办理取保候审需要的时间如下:符合取保候审条件可以办理取保候审,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话从递交申请书到审核、批准,一般要一个星期左右,批准后24小时内会执行取保,最长不超过十二个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查看全文

进看守所了取保候审最佳时间

一、取保候审最佳时间最好是什么时候 1、犯罪嫌疑人被羁押后,越早办理取保候审越合适。但一般在关押三十天左右的时间批准申请的较多。因为对于一些简单的案件,警方也要履行一定的侦查程序。 2、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查看全文

进看守所了,取保候审最佳时间

法律解析: 进看守所后办理取保候审需要的时间如下:符合取保候审条件可以办理取保候审,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话从递交申请书到审核、批准,一般要一个星期左右,批准后24小时内会执行取保,最长不超过十二个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查看全文

没进看守所直接取保候审

法律分析:正常,如果事情不是很严重,可以在派出所就办理了取保候审的程序。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查看全文

为什么取保候审了还会进看守所

可能违反了取保候审的规定,没有做到随传到,也有可能有新的犯罪被查出。可能违反了取保候审的规定,没有做到随传到,也有可能有新的犯罪被查出。可能违反了取保候审的规定,没有做到随传到,也有可能有新的犯罪被查出。可能违反了取保候审的规定,...查看全文

进了看守所取保候审要多久

取保候审跟送进看守所的时间长短没有必然联系,需要看嫌疑人是否有不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视情节而定,情节越严重的越难取得取保候审,但是对一些特殊原因的刑事被告人可以批准取保候审,一般为递交申请3日内作出答复。 ...查看全文

进看守所能取保候审吗

法律分析: 进看守所只要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就可以申请取保候审。取保候审的法定条件为《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查看全文

进看守所怎么取保候审

一、取保候审的期限是多久 取保候审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措施,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都有权作出《取保候审决定》。为了防止长期取保,既不结案,也不侦查、起诉、审理,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取保候审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一年。 取...查看全文

进看守所取保候审有案底吗

取保候审是指侦查机关责令犯罪嫌疑人提供担保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其不逃避或妨碍侦查,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行为人进看守所,被取保候审的,如果被判处刑罚,会有案底。...查看全文

进了看守所要多久能取保候审?

取保候审是一种法律措施,适用于符合特定条件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符合条件的人可能在一周左右内获得取保候审的批准,并在24小时内执行。这些条件包括可能被判处轻刑或无社会危险性的犯罪,以及患有严重疾病、生活无法...查看全文

进了看守所多久可以取保候审

进看守所可以取保候审得时限 取保候审跟送进看守所的时间长短没有必然联系,需要看嫌疑人是否有不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视情节而定,情节越严重的越难取得取保候审,但是对一些特殊原因的刑事被告人可以批准取保候审,一般为递交申请10日内作出...查看全文

为啥办理取保候审后又带我去看守所开了一张释放证明?

建议静观案件发展,因为根据你的表述,公安涉嫌造假,这是违法行为。正常情况下,办理取保候审不需要人去看守所或开具释放证,只有被刑事拘留后才需要释放证。如果刑事拘留被释放,一般是因为检察院不批捕或公安机关直接保释。...查看全文

看守所的取保候审规定有哪些?

本文讲述了醉驾取保候审的条件和办理流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和第六十五条规定,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可以取保候审...查看全文

取保候审还会进看守所吗?

保释实际上是取保候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在取保候审期间,如发现犯罪事实确凿、证据充分,可立即移交给检察...查看全文

取保候审还用进看守所吗?

律师分析: 取保候审之后,如果没有其它情况就不用进看守所,等候审判就可以了。一般情况被取保判缓刑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如果被判了实刑的话,还是要被收押服刑的。 取保候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在刑...查看全文

取保候审还会进看守所吗

取保候审还可能会再进去看守所。对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传讯时应当及时到案,违反相关规定的,需要逮捕的,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先行拘留。【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