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购房合同和发票不慎丢失时

律师回答
摘要:购房者和开发商签订的购房合同是购房者购买房屋的合法凭证,丢失合同时可通过作废、重新签订合同或刊登声明作废等补救措施,但在整个购房过程中合同交接需谨慎,对方应提供书面凭证以避免责任推卸。
购房者和开发商签订购房合同后,该合同就是证明购房者购买房屋的合法凭证。一份完整的购房合同共有四本:开发商二本,房管部门备案一本,购房者一本。开发商在办理房屋产权证书时,需要将所有的四本合同拿到房管部门才能够办理产权证书,缺少任何一本都不行。
购房时的合同和所有发票都丢了的补救措施:
一、在购房合同没有做预售登记前,如果购房者丢失合同,只需将剩余的合同作废,和开发商重新签订一份合同。购房者需要支付的费用是一份合同的工本费,约二百元左右。
二、在购房合同做完预售登记,没开始办理银行按揭前,如果购房者丢失合同,所采取的措施是在报纸上刊登声明合同作废,到三个月期满后,拿着报纸去做预售登记的机关申请注销所签订的那份合同,然后和开发商重新签订一份合同,再去做预售登记。这期间购房者需要支付的有刊登声明的费用,合同的工本费,新合同的印花税。
三、在购房合同做完预售登记,已经办理银行按揭后,如果购房者丢失合同,除需要办理第二种情况所办理的手续外,购房者还要和办理贷款的银行签订一份变更协议,并将新的合同放在银行质押,因为原先的购房合同已经注销了,换成新的合同,也就是说购房者和银行所签的借款合同里的合同号已经发生变化了,尽管购房合同里面的内容没有变化,但依据《民法典》规定,该借款合同已经发生变更,所以需要和银行签变更协议。这期间购房者需要支付的费用和第二种情况基本相同。
此外,需要提醒购房者的是,在整个购房过程中,合同经常需要交接,而合同的丢失也并不都是发生在购房者身上,有些时候开发商、律师、银行由于过失也会出现丢失合同的情况。所以在交接合同时一定要求对方出具书面的凭证,以证明自己已经将合同交给对方。否则一旦发现丢失,大家互相推卸责任,最终吃亏的还是购房者。
延伸阅读
结语:购房合同是购房者购买房屋的合法凭证,对于丢失的合同和发票,购房者可以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未做预售登记前,购房者可作废原合同并与开发商重新签订合同。在预售登记后但未办理银行按揭前,购房者需刊登声明合同作废,并申请注销原合同后重新签订合同。在办理银行按揭后,购房者除需办理前述手续外,还需与银行签订变更协议。购房者应注意在交接合同时要求对方提供书面凭证,以避免责任推卸。购房者需支付相应费用来完成补救措施。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 商品房买卖合同没有约定违约金数额或者损失赔偿额计算方法,违约金数额或者损失赔偿额可以参照以下标准确定:
逾期付款的,按照未付购房款总额,参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计收逾期贷款利息的标准计算。
逾期交付使用房屋的,按照逾期交付使用房屋期间有关主管部门公布或者有资格的房地产评估机构评定的同地段同类房屋租金标准确定。
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四章 销售代理 第二十八条 受托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在代理销售商品房时不得收取佣金以外的其他费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 因房屋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不能交付使用,或者房屋交付使用后,房屋主体结构质量经核验确属不合格,买受人请求解除合同和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当房产证和购房合同不慎丢失时,该如何应对?

购房合同丢失后的补办措施及费用。未做预售登记前,只需作废原合同,重新签订合同,支付工本费。预售登记后,需在报纸刊登声明作废合同,三个月后注销合同并重新签订,支付刊登费、工本费和印花税。...查看全文

购房合同不慎丢失,该怎么办?

购买期房需办理产权登记,购买现房需办理过户登记。若不符合以上情况,可与开发商协商重新签订合同,要求出示相关证明并加盖财务章。如遇无信誉开发商,可签订补充协议并注明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尽量获取原合同复印件备用。发票通常可信,无需担心。...查看全文

购房合同和发票丢失怎么办?

一、在购房合同没有做预售登记前,如果购房者丢失合同,只需将剩余的合同作废,和开发商重新签订一份合同。购房者需要支付的费用是一份合同的工本费,约二百元左右。二、在购房合同做完预售登记,没开始办理银行按揭前,如果购房者丢失...查看全文

购房发票不慎丢失,如何办理房产证变更?

购房发票丢失,房产证办理麻烦,需声明作废并提供相关证明,查询发票底联,办理房产证需审查五证、办理过户登记、办理房产登记,保管购房票据以免不便。...查看全文

丢失购房合同和发票,如何补办?

购房者丢失发票后的补救措施:丢失首付款发票不影响手续办理;丢失全款发票需向开票方申请说明或找开发商提供存根;丢失购房合同分情况处理:未预售登记前作废并重新签订、已预售登记需报纸声明作废后重新签订、已办理按揭需与银行签订变更协议并质...查看全文

丢失购房合同和发票,如何是好?

如果购房合同和发票丢失,可以凭刊登遗失声明的报纸去找开发商补办;若只丢失购房发票,可以凭购房合同找开发商,开发商可在报纸上登广告声明作废并补开发票。...查看全文

购房合同和发票丢失了怎么办?

1、一般情况下房屋买卖交易过程中需要签订四份购房合同:开发商两份,房管部门备案一份,购房者一份,但如果购房者要办理银行按揭的话,购房者所有的购房合同原件需要交由贷款银行备案。购房者与开发商签订完购房合同后,该合同就是证明购房者购买...查看全文

丢失购房合同和发票应如何补办?

购房合同丢失后的补救措施及费用:未做预售登记前只需作废并重新签订合同,支付工本费;预售登记后需刊登声明作废并重新签订合同,支付刊登费、工本费和印花税。购房者应妥善保管购房合同,如不慎丢失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查看全文

处理购房合同和发票丢失的指南

购房合同和发票丢失时的补救措施:1.未做预售登记前,补交工本费重新签合同;2.做完预售登记前,报纸声明合同作废,申请注销合同后重新签订;3.做完预售登记且办理按揭后,除第二种措施外,还需与贷款银行签订变更协议并质押新合同。...查看全文

丢失购房合同和发票的应对策略

购房合同和发票丢失的补救措施:1)未做预售登记前,购房者丢失合同可作废并重新签订;2)预售登记完成但未办理银行按揭前,需在报纸上声明合同作废并重新签订;3)已办理银行按揭后,需办理前两种情况手续,并与银行签订变更协议。购房者需支付...查看全文

求助!我的购房合同不慎丢失,怎么办?

购房合同丢失的补救措施:1、未预售登记前,与开发商重新签订合同;2、预售登记后未办理按揭前,刊登声明合同作废,注销合同,重新签订合同,再进行预售登记。...查看全文

购房合同不慎丢失,应对策略有哪些?

购房合同丢失后的处理方法取决于是否做了预售登记。未登记的可与开发商约定作废并重新签订合同;已登记的需在报纸上刊登声明合同作废,公示期满后可注销原合同并重新签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商品房预售需满足一系列条件,预...查看全文

契税发票不慎丢失,如何解决?

房产契税票丢了可以到地税部门补办,需要填报挂失声明审批表并刊登声明作废,再凭相关材料补办,超过90天则无法解决。房屋契税可以退税,包括实测面积与预售面积误差、多缴税款和三年内发现的多缴税款。商品房房屋契税按实际价格计算,税率为3%...查看全文

购房合同和发票丢失,如何办理房产证?

购房合同和发票不足以办理房产证,购房者需办理商品房的一切手续,包括开发商提供的各种许可证和预售手续;购买开发商房产时,开发商负责办理房产证,购买二手房产时需提供原房产证、购房协议、发票和双方身份证,并办理过户手续。...查看全文

购房合同和购房发票丢了怎么办

购房合同和发票丢了,带着刊登遗失声明的报纸去找开发商,他们会补办的。如果购房发票丢了,可以拿着购房合同去找房开商,开发商有购房发票的底根,然后请开发商在当地的市级以上的报纸上登一则遗失并声明作废的广告,再由开发商派业务人员到当地税...查看全文

购房合同及发票丢失怎么办

购房合同及发票丢失,应当及时在报纸上刊登遗失声明,并联系开发商进行补办。详细的流程可以咨询开发商。_x000D_ 根据《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商品房销售时,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买受人应当订立书面商品房买卖合同。_x...查看全文

遇到购房合同和发票丢失难题时的应对措施

购房者和开发商签订的购房合同是购房者购买房屋的合法凭证,丢失合同时可以通过作废和重新签订合同或者刊登声明作废后重新签订合同补救,但在办理银行按揭后还需与银行签订变更协议。在交接合同时,要求对方出具书面凭证以避免合同丢失责任推卸。...查看全文

购房合同和发票丢了,怎么办?

购房合同和发票丢失的解决办法:1、合同丢失可复印留存,法律保护有效;2、发票丢失需重新开具并加盖章;契税发票丢失可通过查询契税缴税档案并复印加盖公章解决。...查看全文

当劳动合同不慎丢失,应如何应对?

劳动合同丢失后,可向用人单位申请复印并加盖印章,标注来源。劳动关系的举证资料可包括工作内容的证据、电子文本、工作标识、员工名册等。只要双方存在正常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的举证容易被认可。根据《劳动法》第十六条,劳动合同需由用人单位与劳...查看全文

购房发票和购房合同价格不同

律师分析: 一般来说,合同金额和发票金额必须是一致的。合同金额高出发票金额,涉嫌偷税漏税合同金额低于发票金额,涉嫌虚开发票。若发生在民事诉讼中,一般按照实际发生的金额来确定。合同金额与发票金额不一致,应以实际金额为准。...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