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父母探视权的问题

律师回答
摘要:离婚后子女是否有权拒绝对方探视,法律规定八周岁以上子女拒绝探视应尊重其意愿,八周岁以下子女拒绝探视要考虑是否是挑拨或教唆所致。探视权中止的条件包括严重传染病、不按协议探望、带子女进不良场所、道德败坏等。探视是为了减少家庭破裂对子女的不良影响,强行探视反而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一、离婚后子女是否有权拒绝对方探视
1、离婚后子女有权拒绝对方探视,但是要分情况讨论。对于八周岁以上子女拒绝探视的,不宜强行探视,应充分尊重子女意愿。对于八周岁以下的子女拒绝探视的,则要看其是否是因为直接抚养方的挑拨或教唆使其拒绝探视,如果查实是直接抚养方挑拨或教唆的,探视权人可以申请法院对其依法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
2、法律依据:《民法典》
第一千零八十六条
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3、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
第六十八条
对于拒不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的有关个人或者组织,可以由人民法院依法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但是不能对子女的人身、探望行为进行强制执行。
二、探望权中止的条件有哪些
1、探望权人患有严重的传染病,这是基于对子女的人身健康的考虑;
2、探望权人不按协议或判决确定的探望方式、时间、地点探望,严重影响子女生活学习;
3、探望权人将子女带入色情场所或让子女观看不健康的影视、书刊的;
4、探望权人道德败坏、通奸、姘居、卖淫、嫖娼、吸毒、赌博,对子女身心健康会造成不利影响的;
5、探望权人对子女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的;
6、探望权人教唆、胁迫、引诱子女实施不良行为或者违法犯罪行为的;
7、探望权人发现子女有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不教育制止的;
8、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情形。
综上所述在解除婚姻关系后,父亲或母亲对孩子的探视,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减少家庭破裂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如果孩子当时心里不愿意见父亲或母亲,强行探视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延伸阅读
结语:在离婚后,子女是否有权拒绝对方探视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对于八周岁以上子女的拒绝探视,应尊重其意愿;而对于八周岁以下子女的拒绝探视,需考虑是否受到挑拨或教唆。根据《民法典》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探视权人可申请法院采取强制措施。探望权中止的条件包括患有传染病、不按约定探望、带子女到不良场所等。综上所述,尊重子女意愿、保障其身心健康是解除婚姻关系后探视权的重要考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章自然人第二节监护第三十七条依法负担被监护人抚养费、赡养费、扶养费的父母、子女、配偶等,被人民法院撤销监护人资格后,应当继续履行负担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章收养第三节收养关系的解除第一千一百一十七条收养关系解除后,养子女与养父母以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行消除,与生父母以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自行恢复。但是,成年养子女与生父母以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否恢复,可以协商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章收养第三节收养关系的解除第一千一百一十四条收养人在被收养人成年以前,不得解除收养关系,但是收养人、送养人双方协议解除的除外。养子女八周岁以上的,应当征得本人同意。
收养人不履行抚养义务,有虐待、遗弃等侵害未成年养子女合法权益行为的,送养人有权要求解除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收养关系。送养人、收养人不能达成解除收养关系协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父母离婚孩子探视权问题

离婚孩子探视权约定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如果是协议离婚,夫妻双方可以对孩子的探视问题进行协商约定,离婚后可以按照协议行使对孩子的探视权;2、如果是诉讼离婚,法官通常会按照让夫妻双方协商一致的探视办法进行判决...查看全文

离婚后探视权的相关问题

离婚后未支付抚养费的一方仍有探视权,探视权是与人身有关的亲属权利,不因未支付抚养费而丧失,但如果对子女身心健康不利,法院可中止探望,待情况改善后恢复。...查看全文

离婚后父母探视权的规定

探视权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一方所享有的与未成年子女进行探望、联系、会面和短期共同生活的权利。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查看全文

离婚后小孩探视权问题

离婚后有孩子的探望权。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者母亲,都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父亲或者母亲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查看全文

离婚后父母有探视权吗

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协议不成由法院判决,但如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法院可中止探望权利,中止后应恢复。一般法院会判决每个月单周或双周的某一天行使探视权,或一至两天的探视时间。...查看全文

离婚后对子女的探视权问题

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查看全文

父母离婚后祖父母探视权存在吗?

法律解析: 不存在。探望权是子女父母双方享有的法定权利,不及于孩子的祖父母等近亲属,爷爷奶奶没有直接的探视权。根据法律规定,夫妻离婚后,只有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才有探望子女的法定权利。爷爷奶奶探望孙子是人之常情,但需在直接抚养孩...查看全文

父母离婚后祖父母探视权存在吗

法律分析:不存在。探望权是子女父母双方享有的法定权利,不及于孩子的祖父母等近亲属,爷爷奶奶没有直接的探视权。根据法律规定,夫妻离婚后,只有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才有探望子女的法定权利。爷爷奶奶探望孙子是人之常情,但需在直接...查看全文

父母离婚后祖父母探视权存在吗?

律师分析: 不存在。探望权是子女父母双方享有的法定权利,不及于孩子的祖父母等近亲属,爷爷奶奶没有直接的探视权。根据法律规定,夫妻离婚后,只有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才有探望子女的法定权利。爷爷奶奶探望孙子是人之常情,但需在直接抚养孩...查看全文

父母离婚后祖父母探视权存在嘛?

律师解答: 不存在。探望权是子女父母双方享有的法定权利,不及于孩子的祖父母等近亲属,爷爷奶奶没有直接的探视权。根据法律规定,夫妻离婚后,只有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才有探望子女的法定权利。爷爷奶奶探望孙子是人之常情,但需在直接抚养孩...查看全文

离婚后祖父母有探视权吗

离婚后,探望子女的权利属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而不是祖父母,法院可判决探访方式与时间。...查看全文

父母离婚孩子的探视权

离婚后父母探视权行使的规定: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行使探视权需要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一、女方探视...查看全文

离婚后孩子探视权的相关问题

法律解析: 探视权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依法享有的探视子女的权利。探望权的行使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协商的内容可作为协议离婚的一部分内容,子女对行使探望权有选择能力的应听取子女的意见,法院有权对协商内容加以审查。 【法...查看全文

离婚后孩子探视权的相关问题?

律师分析: 探视权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依法享有的探视子女的权利。探望权的行使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协商的内容可作为协议离婚的一部分内容,子女对行使探望权有选择能力的应听取子女的意见,法院有权对协商内容加以审查。 【法...查看全文

离婚后孩子探视权的相关问题

探视权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依法享有的探视子女的权利。探望权的行使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协商的内容可作为协议离婚的一部分内容,子女对行使探望权有选择能力的应听取子女的意见,法院有权对协商内容加以审查。...查看全文

离婚后孩子探视权的相关问题

法律分析:探视权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依法享有的探视子女的权利。探望权的行使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协商的内容可作为协议离婚的一部分内容,子女对行使探望权有选择能力的应听取子女的意见,法院有权对协商内容加以审查。...查看全文

父母离婚后探视权是如何的呢

法律分析:父母离婚后探视权的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查看全文

父母离婚后探视权是怎样的呢

离婚后,未抚养子女的父母有探望权,由另一方协助。探望方式和时间双方协商,不能协商则由法院判决。如探望不利于子女健康,法院可中止探望,但消失后需恢复。一般法院会判决单周或双周的某一天探望,也可能有一至两天探视时间。...查看全文

父母离婚后婚姻贷款问题探讨

离婚后仍需承担偿还债务的责任。夫妻共同贷款购买的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未偿还的贷款也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双方必须共同承担还款义务。如果两人关系破裂,离婚债务仍需夫妻共同偿还,但夫妻双方经协商也可以由其中一方偿还。离婚时,夫妻共同债务...查看全文

离婚后父母的抚养权问题

父母离婚后小孩的抚养权判决原则是以保障孩子未来成长为重点,综合考虑双方经济状况、个人素质、生活环境、责任感和与孩子的亲密程度等因素。对于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判给女方,除非母方有特殊情况。对于两周岁以上的子女,会优先考虑条件较好的...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