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支付子女抚养费的支付方式有什么

律师回答

离婚后支付子女抚养费的支付方式:
1、有条件的,可以一次性给付。
2、如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可以按月或定期给付,也可按收益季度或年度给付。抚育费应定期给付,有条件的可一次性给付。
一、孩子抚养费最低标准
子女抚养费的最低标准的规定包括:
1、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月总收入的20-30%的比例判决,对于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具体数额原则掌握在800-2000元/月。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养费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50%;
2、对于高收入的。按照上述比例计算高于上述幅度的,可突破上述幅度,如无特殊情况,一般不超过3000元/月;
3、对于低收入的。按照上述比例计算低于上述的幅度的,如有较多其他财产的,可不按上述比例而按上述幅度判决,以维护子女的合法权益;如财产不多或无财产的,结合抚养人的抚养能力,可不按上述比例而低于上述幅度判决,以保障子女的最低生活水平;
4、对于无收入的。可用其财物折抵子女抚养费。如具有劳动能力的,原则上应支付子女抚养费,因抚养子女是父母的义务,不能因暂时无收入而免除其义务,应保障子女的最低生活水平;
5、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50%;
6、无固定收入的,子女抚养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进行给付。
子女抚育费可以采取以下的给付方式:
1、定期给付。根据父母的职业情况,抚养费原则上应定期给付。有固定收入或虽无固定收入,但每月都有相当收入的父母一方,应按月给付孩子的抚养费。从事农业生产或收入较高的父母,也可以按季或年给付;
2、一次性给付。有的情况下,抚养费也可一次性给付。例如当事人有充分的经济能力,有条件一次性给付孩子抚养费的,除此之外对于涉外、涉华侨、涉港澳台同胞的离婚案件,子女抚育费一般都做一次性给付的处理,以免日后发生执行困难;
3、以物折抵。特殊情况下,当事人无法以现金支付抚养费,可以以物折抵。主要适用于没有经济收入的一方或下落不明的一方,按照确定的抚养费数额,用属于无经济收入一方或下落不明一方的财物,以相当的数额,折抵抚养费,交付抚养子女的一方。
二、抚养费应该怎样给付呢?
抚养费给付方式有两种:
1、有条件的,可以一次性给付;
2、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可以按月或定期给付,也可按季度或年度给付。
如果协商一致,一方可以承担全部抚养费的,如果一方抚养能力明显不能保障子女所需费用,影响子女健康成长的,则不可以。
三、相关知识:抚养费标准及支付方式
1、抚养费的标准一般按月工资收入的20~30%比例给付
《民法典》第7条规定: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无固定收入的,抚育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
有特殊情况的,可适当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
2、抚养费的支付方式和抚养费的范围
《民法典》第8条规定:抚育费应定期给付,有条件的可一次性给付。
第9条规定:对一方无经济收入或者下落不明的,可用其财物折抵子女抚育费。
根据以上规定,
抚养费的支付方式一般是按月支付,按月打入孩子抚养费的专用账户或在探视孩子时支付,实践中,很多当事人都要求对方一次性支付抚养费,因为这样一来省去要钱的麻烦,二来可以折抵给付对方房款。但是,是否采用一次性的支付方式,法院要看对方的实际支付能力,以及对方当事人的态度。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不同意一次性支付的,法院不会判令其一次性支付。
抚养费不单指生活费,《民法典》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抚养费”包括三项,即生活费、教育费和医疗费。所以,在离婚时,除生活费外,要充分考虑教育费和医疗费,在抚养费的标准(20~30%比例)范围内争取较高的比例。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离婚后支付子女抚养费的支付方式有什么

法律分析:离婚后支付子女抚养费的支付方式有定期给付、一次性给付和以物折抵;抚养费需要支付到子女十八周岁为止,如果一方无经济收入或者下落不明的,可用其财物折抵子女抚育费。法律依据:_x000D_ 《中华人民共...查看全文

离婚后子女抚养费支付方式有什么

离婚后,要支付子女抚养费,可以选择定期支付、一次性支付或以物折抵。抚养费是为未成年人支付生活、教育等费用的义务。如果未能履行抚养义务,就需要支付抚养费。...查看全文

离婚后子女抚养费支付方式

离婚后,子女抚养费可以定期支付、一次性支付或以物折抵。抚养费是为未成年人承担的生活、教育等费用。如果父母或其他负有抚养义务的人不能履行义务,就需要支付抚养费给未成年人。...查看全文

离婚后子女抚养费的支付方式是什么?

离婚后子女抚养费的支付根据付款人的收入比例确定,有固定收入的一般为月总收入的20%至30%,负担多个子女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不超过50%。无固定收入的则可根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查看全文

支付子女抚养费的方式有什么

抚养费该定期给付,可一次性支付或以物折抵。父母或其他对未成年人负有抚养义务的人,为其承担生活、教育等费用。当不能履行抚养义务时,应支付给未成年人的费用即为抚养费。...查看全文

离婚后子女抚养费支付方式有哪些?

离婚时子女抚养费支付方式有一次性给付、定期给付和以物折抵。抚养费应定期给付,有条件可一次性给付。无收入或下落不明的可以用财物折抵。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按月总收入的20%至30%给付。负担多个子女的可适当提高,但不超过月总收入的...查看全文

离婚后子女抚养费支付方式有哪些

离婚后,子女抚养费可以定期、一次性或以物折抵支付。抚养费是为未成年人承担生活、教育费用的义务。当父母或其他人不能履行抚养义务时,应支付给未成年人。...查看全文

离婚后子女抚养费支付方式有哪些?

离婚后,子女抚养费可以定期支付或一次性支付,也可以以物折抵。抚养费是父母或其他对未成年人负有抚养义务的人,为未成年人承担的生活、教育等费用。当这些人不能充分履行或不履行抚养义务时,应支付给未成年人的费用称为抚养费。...查看全文

离婚后抚养费的支付方式有什么?

在抚养费的数目确定后,涉及到一个如何履行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往往采用以下两种方式:1、一次性给付。对于这种给付的方式,虽然有人认为应谨慎使用,但目前因人们经济收入有显著的增加,工作调动甚为频繁,也考虑到法院的执行效率...查看全文

离婚后抚养费的支付方式有什么

离婚后抚养费支付方式:一次性支付或定期支付,期限由当事人自行协商或法院判决;若支付方无力支付,可以用物品来抵扣。...查看全文

离婚后有几种支付子女抚养费的方式

离婚后支付子女抚养费的支付方式有定期支付,一般以月或季或年给付;也可以一次性给付,以需要抚养子女到十八周岁为止,计算将子女抚养至十八周岁所需的抚养费总数并一次性给付完毕,如果一方无经济收入或者下落不明的,可用其财物折抵子女抚育费。...查看全文

离婚后子女抚养费的支付方式如何

法律分析:离婚后子女抚养费的支付方式如下:可以一次性支付,也可以按周期支付。我国法律规定,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查看全文

离婚后子女抚养费的支付方式怎样

离婚后支付子女抚养费的方式:一次性或按周期支付。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应支付抚养费,费用和期限由双方协商或诉至法院决定。...查看全文

离婚后子女抚养费的支付方式如何

离婚后,支付子女抚养费可选择一次性或按周期支付。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应支付费用,由双方协议,无协议可诉至法院。...查看全文

支付抚养费的支付方式是什么

法律解析: 抚养费可以一次性给付或按期给付。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八十五条 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查看全文

支付抚养费的支付方式是什么

法律分析:抚养费可以一次性给付或按期给付。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八十五条 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查看全文

离婚后孩子的抚养费支付方式

离婚子女抚养费由双方协议或法院判决,根据子女需求、父母负担和当地生活水平确定金额。固定收入者一般按月总收入的20-30%支付,负担多个子女可适当提高但不超过50%。无固定收入者可参考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确定,可根据特殊情况适当调...查看全文

子女抚养费支付方式是什么?

法律分析:子女抚养费支付方式分为按月支付和一次性支付。如果当事人觉得自己经济条件好,可以一次性支付。觉得比较困难的,可以按月支付,但是如果需要增加抚养费的,可以增加。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查看全文

子女抚养费支付方式是什么

根据最高院相关的司法解释,抚养费应定期给付,有条件的可一次性给付。对一方无经济收入或者下落不明的,可用其财物折抵子女抚养费。根据以上规定,抚养费的支付方式一般是按月支付,按月打入孩子抚养费的专用账户或在探视孩子时支付。实践中,很多...查看全文

子女抚养费支付方式是什么

法律分析:子女抚养费支付方式是定期给付、一次性给付和以物折抵;抚养费需要支付到子女十八周岁为止,如果一方无经济收入或者下落不明的,可用其财物折抵子女抚育费。法律依据:_x000D_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