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税的缴纳是否需要本人亲自前往办理?

律师回答
摘要:房产税缴纳资料及法律规定概述。房产税需提供身份证、房产证,业主自办;租房合同无特别注明,房东负责;有特别注明,租户需提供相关文件。房产税依据房产原值减除后的余值或租金收入计算,税率分别为1.2%和12%。免税对象包括国家机关、拨款单位自用房产、宗教寺庙等。纳税困难可申请减征或免税。房产税按年征收,分期缴纳。财政部负责解释,省市政府制定实施细则。条例自1986年10月1日起施行。
可以代办。
一、房产税缴纳需要的资料
1、房子是自己的,业主只要带上身份证、房产证,直接到税务局办理。
2、房子是租的,在租房合同上没有特别注明话,跟租户无关,房产税的交纳事宜应有房东本身里完成。
3、如果租房合同上关于房产税的特别说明,租户须带上自己的身份证、房东身份证、房产证、租赁协议以及付款证明。
二、房产税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文号:国发[1986]90号发文单位:国务院发文日期:1986-9-15
第一条房产税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征收.
第二条房产税由产权所有人缴纳。产权属于全民所有的,由经营房产税法律管理的单位缴纳.产权出典的,由承典人缴纳。产权所有人,承典人不在房产所在地的,或者产权未确定及租典纠纷未解决的,由房产代管人或者使用人缴纳.前款列举的产权所有人,经营管理单位,承典人,房产代管人或者使用人,统称为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
第三条房产税依照房产原值一次减除10%至30%后的余值计算缴纳。具体减除幅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没有房产原值作为依据的,由房产所在地税务机关参考同类房产核定。房产出租的,以房产租金收入为房产税的计税依据.
第四条房产税的税率,依照房产余值计算缴纳的,税率为1.2%;依照房产租金收入计算缴纳的,税率为12%.第五条
下列房产免纳房产税:
1、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自用的房产;
2、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的房产;
3、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房产;
4、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
5、经财政部批准免税的其他房产。
第六条除本条例第五条规定者外,纳税人纳税确有困难的,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定期减征或者免征房产税.
第七条房产税按年征收,分期缴纳。纳税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第八条房产税的征收管理,依照的规定办理。
第九条房产税由房产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征收.
第十条本条例由财政部负责解释;施行细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抄送财政部备案。
第十一条本条例自1986年10月1日起施行。
延伸阅读
结语:房产税缴纳需要的资料和法律规定已经明确。对于业主来说,只需携带身份证和房产证到税务局办理;对于租房者,如无特别注明,与房产税无关,由房东负责;若租房合同有特别说明,则租户需提供相关资料。房产税依据房产原值减除后的余值计算缴纳,税率为1.2%或12%。除特定情况外,个人非营业用房产等可免纳房产税。纳税人如确有困难,可申请减征或免征房产税。房产税按年征收,分期缴纳。具体征收管理由税务机关负责。本条例自1986年10月1日起施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法: 第十二条 在依法办理土地、房屋权属登记前,权属转移合同、权属转移合同性质凭证不生效、无效、被撤销或者被解除的,纳税人可以向税务机关申请退还已缴纳的税款,税务机关应当依法办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法: 第十二条 在依法办理土地、房屋权属登记前,权属转移合同、权属转移合同性质凭证不生效、无效、被撤销或者被解除的,纳税人可以向税务机关申请退还已缴纳的税款,税务机关应当依法办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法: 第十条 纳税人应当在依法办理土地、房屋权属登记手续前申报缴纳契税。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本人是否需要亲自前往办理?

变更公司法人需要的资料和费用。需要的资料包括公司变更登记申请表、公司章程修正案、股东会决议、法定代表人登记表、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公司执照正副本、全体股东身份证、公司公章和法人暂住证。费用根据法人是否占有股份而定,不占股份的费用较低...查看全文

办理动迁房产证是否需要本人亲自前往?

动迁房办产证要本人亲自去,一般不能代办。因为其安置对象是特定的动迁安置户,该类房屋的买卖除受法律、法规的规范之外,还受到当地政府相关的地方政策约束。所以和一般的商品房交易有很大的不同。 办房产证需要本人亲自去吗 我国法律并没有规定...查看全文

是否需要本人亲自前往?

营业执照变更法人的流程和相关法律规定。变更流程包括到工商部门、质量监督管理局和税务部门办理相应手续。未按规定办理变更登记将面临罚款或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查看全文

本人是否需要亲自前往?

伤残评定不服可向劳动部门申请重新评定,上级部门应在30日内作出决定。超过15日再申请则可不予受理,第二次鉴定结果不可诉。需本人携带身份证、病历、片子等材料,法院鉴定只需本人、身份证和费用。...查看全文

离婚是否需要本人亲自前往办理?

离婚本人不可缺席,无论是协议离婚还是诉讼离婚。协议离婚需本人到场,否则婚姻登记处不办理手续。诉讼离婚可委托代理人,但缺席将导致法院缺席判决。...查看全文

自己是否需要亲自前往办理房产证?

房产证办理可以委托他人代办,包括开发商或亲朋好友。办理所需材料根据购房人的婚姻状况而定。办理时需注意购房合同规定的时限,提供相关资料给开发商代办,并确保产权人到场签字并缴纳相关费用。若有按揭贷款,需在贷款银行进行抵押登记。办理房产...查看全文

兵役证是否需要本人亲自前往办理?

兵役证办理须本人办理,带相关证件,不可代办。办理流程简单,初次登记只需身份证或户口本。满18岁男性需按法律履行登记义务,满17岁高中毕业生可自愿登记。已登记者可网上报名参军。兵役登记由区人武部组织实施,兵役登记站设在乡(镇、街、场...查看全文

个人档案是否需要本人亲自前往办理?

法院档案室提供案卷复印件,案件当事人可携带身份证直接办理;非当事人需授权申请,提供个人信息、申请事项和理由;办理三个月内查阅可联系承办法官,超过三个月则联系档案室预约时间。...查看全文

个人是否需要亲自前往办理?

职工和新就业人员由单位办理社保,求职人员和其他人员需本人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或劳动部门申领社保卡,并提供相关身份证明,制卡后本人或委托人领取。...查看全文

法人是否需要亲自前往办理?

企业营业执照注销可委托代办公司办理,需要提供营业执照、基本户注销证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公司章程、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报纸公告以及公章、财务章、合同章等资料。...查看全文

领取房产证时是否需要本人亲自前往?

办房产证不必本人亲自去,可以委托代理人办理,需要提供授权委托书和相关证明。房产证加名字的手续包括提交申请书、身份证明、授权委托书、不动产证明等材料,经房管局办理登记后领取新的房产证。...查看全文

医疗保险是否需要本人亲自前往办理?

取消居民医保不需要本人去,他人代办需提供委托办理证明、户口本、身份证复印件,到社保管理处办理。需确保交社保用本人名下银行卡,且银行代扣代缴账户余额足够。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包括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的药品、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费用。...查看全文

档案转移是否需要本人亲自前往办理?

委托他人办理档案转递流程及注意事项。确定是否需要转移档案,如没有工作单位可转至人才市场。开具接收证明并寄给原单位。原单位将档案资料和转出证明寄给接收单位,需要20天时间。接收单位寄回档案及回执给原单位。档案和养老保险需放在同一地方...查看全文

查房证明是否需要本人亲自前往?

不能,房管局与民政局的电脑没有联网,不能判断代办的那个人与房产所有人的关系。需要用自己的身份证到房管部门进行住房查询,查询后房管局会给一个查询结果的单子。然后盖章就可以了。 廉租房必须是本人住吗 是的,廉租房不可以转租。廉租房每年...查看全文

是否需要申请人亲自前往办理?

办理房产证要求当事人亲自到场,但有特殊原因可提供授权书和证明,经管理部门同意可不亲自到场。所需材料包括身份证复印件、户口簿或户籍证明复印件、单身声明具结书。...查看全文

当事人是否需要亲自前往办理?

房产证办理可委托他人代理,需提供授权书和相关证明。代理需提交委托人和自身身份证明。授权书应包括代理人姓名、代理事项、权限和期间,并由委托人签名或盖章。...查看全文

是否要求本人亲自前往?

银行存折取款需注意:超过5万元需出示身份证,代理取款须出示代理人身份证。某些银行规定大额度需本人到场。取款流程:带存折去银行,取号、排队、输入密码,工作人员递现金,自行核对。超过5万需提前预约。...查看全文

兵役登记证办理是否需要本人亲自前往?

北京市征兵部门加强兵役信息管理,家长可代办大一新生的兵役登记,补办者可到街道武装部办理。征兵部门将进行兵役登记情况执法检查,要求高校查验本市籍男性新生的兵役登记证,无证件者不予办理入学手续。...查看全文

需要本人亲自前往吗?

可以通过委托他人代为办理的方式补办手机卡,但必须提供身份证原件,且身份证号码必须正确。具体的代补办手机卡流程如下:携带本人身份证和要补办的手机卡的户主身份证,前往任意一家移动营业厅办理,叫号排队后去工作人员处,将身份证交给工作人员...查看全文

是否需要孩子亲自前往办理?

孩子抚养权公证需根据孩子年龄决定是否需要孩子本人参与。八周岁以上的孩子需参与公证。抚养权归属以保障孩子权益为前提,考虑经济能力、教育背景、生活条件等因素。双方可协商解决,如无法达成一致,可上诉法院。...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