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情况要求离婚需要患有精神病的人

律师回答

无论是在婚前或婚后患病,经须久治不愈,如果患病时间短或者说能治好的情况下是不符合协议离婚条件的。必须对患有精神病的一方的生活问题做出安排,不能让其自生自灭,如精神病患者在离婚后,由其父母或有监护人照料或者在离婚后,仍有另一方给予照料,这样就可以离婚。
一、抚养权协议书怎么写有法律效益
在夫妻双方协议离婚时,孩子的抚养权就是一个经常引起纠纷的问题。关于未成年子女的抚养,一般是先由其协商确定的。如果协商成功,是需要书写子女的抚养协议的。夫妻离婚时,孩子只能跟一方共同生活,但这并不是说,另一方就不需要对孩子尽抚养义务。父母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义务不因为离婚而消灭,夫妻离婚后,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应当以支付孩子抚养费的方式履行抚养义务。
而子女抚养协议的关键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离婚后子女由哪一方抚养;第二,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应当怎么支付抚养费,包括支付数额、支付时间、支付地点、支付方式等。因此,子女抚养协议按照上述内容写的话,一般就可以了。
写清楚抚养权归属,及抚养费标准,基本就可以了。双方有特殊约定,那再视情况决定。
二、民法典规定离婚后可不可以不给孩子抚养费
不可以。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五条,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前款规定的协议或者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者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三、离婚协议书应该不要抚养费吗?
双方自愿协商一致即有效。此外,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五条也明确规定,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的协议或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此条中的“必要时”应理解为在下列情形下,子女可以要求父母增加抚养费:一是原定抚养费数额不足以维持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的二是因子女患病、上学,实际需要已超过原定数额的三是有其他正当理由应当增加的。《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离婚后的父母子女关系】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六条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并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
离婚协议应当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和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精神病人离婚的情况有哪些

法律分析:精神病人离婚的情况:1、婚前曾患过精神病,婚后因受某种刺激复发;2、婚前未曾患有精神病,婚后因某种强刺激或外伤造成精神病;3、因精神病遗传而在婚后患精神病。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查看全文

精神病人离婚的情况有哪些?

律师分析: 精神病人离婚的情况:1、婚前曾患过精神病,婚后因受某种刺激复发;2、婚前未曾患有精神病,婚后因某种强刺激或外伤造成精神病;3、因精神病遗传而在婚后患精神病。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七十六条...查看全文

精神病人离婚的情况有哪些

法律分析:精神病人离婚的情况有:_x000D_ 1、精神疾病导致丧失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以及未导致丧失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而离婚的;_x000D_ 2、一方婚前隐瞒精神疾病而导致离婚的;_x000D_ 3、精神病人离婚的其他情况...查看全文

精神病人离婚的情况有哪些

法律解析: 精神病人离婚的情况:1、婚前曾患过精神病,婚后因受某种刺激复发;2、婚前未曾患有精神病,婚后因某种强刺激或外伤造成精神病;3、因精神病遗传而在婚后患精神病。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七十六条...查看全文

精神病人离婚的情况有哪些

法律解析: 精神病人离婚的情况:1、婚前曾患过精神病,婚后因受某种刺激复发;2、婚前未曾患有精神病,婚后因某种强刺激或外伤造成精神病;3、因精神病遗传而在婚后患精神病。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七十六条...查看全文

精神病人离婚有哪些情况

精神病人离婚的情况:1、婚前曾患过精神病,婚后因受某种刺激复发;2、婚前未曾患有精神病,婚后因某种强刺激或外伤造成精神病;3、因精神病遗传而在婚后患精神病。一、两个人有债务能不能离婚...查看全文

精神病人离婚有哪些情况

法律分析:精神病人离婚有如下情况:婚前患精神病且婚后复发的,婚后患精神病的,因精神病遗传而在婚后患精神病等。且精神病人因病情导致丧失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则不得协议离婚。只能诉讼离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查看全文

配偶患有精神病哪些情况下能离婚

法律分析:配偶患有精神病以下情况下能离婚:_x000D_ 1、该精神病不导致当事人丧失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双方可以协议离婚,也可以诉讼离婚;_x000D_ 2、配偶隐患有精神病,且该疾病属于重大疾病的,当事人可以要求离婚或...查看全文

一方患有精神病要求离婚要满足的条件有哪些

法律分析:一方患有精神病要求离婚要满足的条件:_x000D_ 1、原告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夫妻感情确实破裂;_x000D_ 2、另一方不同意离婚,且就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问题不能达成一致意见;_x000D_ 3、当事人双方领有结...查看全文

精神病患者起诉离婚有何要求

法律分析:因配偶患有精神病,导致夫妻感情破裂,一方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如果理由成立,经调解无效,人民法院可以判决离婚。_x000D_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进行离婚诉讼,需要为其设置诉讼代理人,对...查看全文

一方患有精神病能要求离婚么

法律分析:一方患有精神病能要求离婚。当事人是间歇性精神病人的,可以在自己意识正常时向法院起诉离婚。如果当事人患精神病被认定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其父母可以依照特别程序要求变更监护关系,变更后的监护人可代理当事人提起离婚诉...查看全文

精神病患者离婚需要提供哪些证据?

《民法典》规定离婚原因为配偶患有精神病,离婚诉讼应解决病人问题,确保社会稳定。夫妻一方可调解或提起离婚诉讼,法院应调解,若无效则准予离婚。调解无效情形包括重婚、家暴、恶习、分居满2年等。失踪宣告后可准予离婚,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分...查看全文

妻子患精神病能否要求离婚

法律分析:能离婚。婚前隐瞒了精神病,婚后经治不愈,或者婚前知道对方患有精神病而与其结婚,或一方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间患精神病,久治不愈的,视为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经调解无效,可依法判决准予离婚。配偶患有...查看全文

妻子患精神病能否要求离婚

法律解析: 能离婚。婚前隐瞒了精神病,婚后经治不愈,或者婚前知道对方患有精神病而与其结婚,或一方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间患精神病,久治不愈的,视为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经调解无效,可依法判决准予离婚。 配偶患有精神病的情形...查看全文

妻子患精神病能否要求离婚?

律师分析: 能离婚。婚前隐瞒了精神病,婚后经治不愈,或者婚前知道对方患有精神病而与其结婚,或一方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间患精神病,久治不愈的,视为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经调解无效,可依法判决准予离婚。 配偶患有精神病的情形...查看全文

精神病患者提出离婚的要求有何条件?

精神病患者要求离婚,需满足久治不愈条件,并对其生活问题做出安排。离婚需考虑婚姻自由与患者治疗安置。若病情无法维持婚姻,需安排患者生活、医疗、监护等问题后可准予离婚。离婚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不应有思想压力或背负不忠不义之名。...查看全文

精神病人精神病发作想离婚需要注意的事项和要求

精神病人办理离婚只能通过诉讼方式。 处理精神病人的离婚案件,需注意两个程序方面的问题: 1、精神病人的诉讼能力问题。如果是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需要为其设置诉讼代理人。 2、结案方式的问题。离婚诉讼属于身份...查看全文

和精神病人离婚需要哪些条件

婚前隐瞒了精神病,婚后经治不愈,或者婚前知道对方患有精神病而与其结婚,或一方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间患精神病,久治不愈的,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离婚。...查看全文

配偶患有精神疾病有哪几种情况

配偶患有精神疾病有三种情况:1、婚前患有精神病,婚后因为某种刺激复发;2、婚前没有患精神病,婚后因为某种强烈刺激或者创伤引起精神病;3、婚后因精神病遗传而患有精神病。因为婚前患有精神...查看全文

精神病患者需要有监护人吗

精神病人需要监护人。其监护人的职责是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无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1、配偶;2、父母或者子女;3、其余近亲属;...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