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人后达成和解,是否影响司法判决?

律师回答
摘要:寻衅滋事罪是指肆意挑衅、殴打、骚扰他人或损毁财物等行为。如果是一般情况下的寻衅滋事行为,当事人和解后可以不受行政处罚。但如果涉及寻衅滋事罪,即公诉案件,即使当事人和解,仍需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依法宣判。量刑要考虑情节、参与次数、后果、悔罪诚意、赔偿等因素。情节轻微、未造成损伤的情况下,可以宣告缓刑。
一、寻衅滋事和解赔偿后是否还要判刑?
如果是一般的寻衅滋事行为,当事人和解后,可以不依据治安处罚法进行行政处罚;如果涉嫌寻衅滋事罪(属于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不能因为当事人之间的所谓“和解”而消亡,仍然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依法宣判。得到当事人谅解的,可以作为量刑的一个酌定从轻情节。具体的量刑还要看在其中的情节,是否是主犯,参与的次数,造成的后果,悔罪诚意,积极赔偿等综合确定考虑量刑,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可以宣告缓刑。没有造成损伤的情况下,是不会判刑的。
寻衅滋事罪,是指肆意挑衅,随意殴打、骚扰他人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刑法将寻衅滋事罪的客观表现形式规定为四种:①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②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③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④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寻衅滋事罪】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延伸阅读
结语:寻衅滋事罪的刑事责任不会因当事人和解而消亡,仍然需要依法追究。和解可以作为量刑的一个酌定从轻情节,并根据具体情节确定量刑,轻微情节可宣告缓刑。寻衅滋事罪是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包括殴打他人、追逐辱骂、恐吓他人、损毁财物、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等。根据《刑法》规定,犯罪嫌疑人可面临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的刑罚,情节严重者可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可并处罚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百九十三条 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三十五条 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判决后能否达成和解?

根据《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院在裁判作出前可以进行调解,但判决时不能执行调解。双方当事人在执行阶段,如果胜诉人自愿,可以自行和解。...查看全文

当事人达成和解并赔偿,轻伤是否会影响判决结果?

轻伤与调解赔偿不一定导致不判刑,但可能获得宽刑处理。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90条,公安机关可建议宽处理,检察院可建议宽处罚,法院可从宽处罚。犯罪情节轻微者可不起诉。...查看全文

法院判决后,双方是否可以达成和解?

人民法院判决后,双方可在执行程序中和解。虽然判决后一般不能和解,但在执行程序中双方可达成和解协议,由执行员记录并签字盖章。如和解协议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可恢复对原判决的执行。...查看全文

债务人提出和解是否可行?法院判决后能否达成和解?

法院在执行中,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执行员应记录和解协议。一方不履行协议,法院可根据申请恢复执行。宣判后调解成功,调解书可替代判决书。法院旨在解决纠纷,降低矛盾。判决书属未生效文书,应考虑当事人和社会公众意见。因此,民事权利可随...查看全文

不和解是否影响实刑判决?

不和解与判实刑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根据法律规定,犯罪嫌疑人所犯罪行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经特赦令免除刑罚、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已死亡等情形,不会被判实刑。此外,签认罪...查看全文

罚金是否达到会影响判决和裁定?

罚金在司法实践中的影响。法院要求在判决前缴纳罚金,否则可能改判实刑或增加刑期。不交罚金还会对减刑、假释等产生限制。罚金的目的是保证执行率和评估被告的悔罪态度。积极缴纳罚金会得到认可,否则法院不会认可悔罪表现。交罚金是否积极会在一定...查看全文

酒驾是否会影响司法判决?

醉驾一般不能免于刑事处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将被处以拘役和罚金。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罚更为严厉,将吊销驾驶证并追究刑事责任。此外,醉酒驾驶者将被扣除12分,暂扣驾驶证并处以罚款。醉酒驾车的判定标准是血液中每100毫...查看全文

纠纷达成和解:征信是否产生不良影响?

法院达成调解不会影响征信。只有拒不执行生效判决书、调解书的人才会进入征信。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后,一方不履行可以向法院申请执行。调解应当遵循当事人自愿原则进行。当事人申请仲裁后,可以自行和解。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裁决的,另一方可以向法院申...查看全文

判决书出炉后如何达成和解

当事人在已有判决书的情况下,可以就判决确定的赔偿款数额、支付时间、支付方式等进行和解,但所争议的事实无法再和解。在就判决确定的赔偿事项和解时,双方可以自行协商并签定和解协议,也可以在法院执行庭主持下签署和解协议。...查看全文

是否影响案件审理和判决?

律师会见是被告人和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基本权利,保障辩护权、知情权和自由选择律师权。律师会见延期可能影响被告人的辩护权利,但对案件审理和判决的影响因情况而定。...查看全文

撰写悔罪书是否影响司法判决?

取保候审是一种针对未被逮捕或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强制措施,通过责令提供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以确保其不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从而实现不羁押或暂时解除羁押的目的。...查看全文

判决结果公布后如何达成和解?

当事人在已有判决书的情况下,虽不能和解有关争议事实,但可以就赔偿款数额、支付时间、支付方式等进行和解。双方可以自行协商并签署和解协议,也可在法院执行庭主持下签署。...查看全文

杀人后自首是否影响死刑判决?

杀人后自首是否会判死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果犯罪手段残忍、情节恶劣、罪行严重,即使有自首情节,也可能判处死刑。根据我国刑法第67条,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减轻处罚,特别是积极赔偿被害人家属并获得谅解的情况下。然而,对于社会危害大的...查看全文

谅解书是否影响判决结果?

和解协议在犯罪案件中的作用及其对刑事诉讼量刑的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可以达成和解协议,通过赔偿和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的谅解。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的案件,可以不进行判刑。刑事谅解书是受害人向犯罪人员家属开...查看全文

寻求和解:判决后如何达成调解协议?

判决生效后,按照判决履行,调解程序在诉讼之前。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30条规定,执行中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达成协议,执行员应记录并签字。如果申请执行人受欺诈、胁迫与被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或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法院可根据申请恢复对原...查看全文

是否在达成和解后仍需接受审判?

签署刑事谅解书后,被告人可获得从轻处罚的可能性,但不会免于刑事处罚。刑事谅解书是被害人与嫌疑人或其家属之间达成和解的法律文件,具有酌定从轻的效力。...查看全文

达成刑事和解后是否可以不判刑

和解后,一般情况下双方不再追究法律责任。在自诉案件中,原告可以撤诉,法院不干涉;而在公诉案件中,即使被害人谅解,双方和解,法院仍需追究刑事责任。被害人的谅解和和解只影响民事部分,对刑事处罚只是从轻处罚的一个情节。...查看全文

熟人关系是否会影响法院判决?

判缓刑与熟人无关,法律平等适用。缓刑条件:轻罪、悔罪、无再犯危险、社区无不良影响。缓刑期限内限制活动、区域、人际接触。附加刑仍执行。缓刑犯需遵守法律、报告活动、遵守会客规定、迁居需批准。...查看全文

熟人关系是否影响法院的判决?

法院判决是否宣告缓刑与案件相关,不受找熟人影响。根据《刑法》规定,符合条件的犯罪分子可宣告缓刑,但对找人行贿将追究刑事责任。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有附加刑,仍需执行。...查看全文

"判决后达成和解,可以申请执行吗"

一、有判决有调解书怎样申请执行 依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作出的判决书、调解书后,被执行人超过执行的期限不执行的,权利人就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三十六条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