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从刑法理论来看,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最直接的便是对行为的客观方面予以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空间要素,即该行为是否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
一、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具体划分如下:
1、非机动车驾驶人以及行人无过错的,则由机动车一方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2、非机动车驾驶人以及行人存在过错,根据其过错的程度适当减少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如果机动车一方无过错的,则只需承担不超过10%的赔偿责任;
3、如果受害人和机动车一方对交通事故都无过错的,则对应损失由双方分担;
4、交通事故如果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以及行人故意造成的,则机动车一方可以不承担相应责任。
二、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要件如下:
1、主观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
2、客观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
3、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不应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
4、行为人的交通肇事行为必须达到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程度。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