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间的借款通过交易往来进行核算。由于企业间的借款不属于金融机构借款,不能在短期借款、长期借款核算,因此需要在往来中核算。如果公司借给关联公司资金借:其他应收款贷:银行存款如果公司从其他公司借入资金借:银行存款贷:其他应付款。
一、金融机构往来收入的组成
金融机构往来由四个方面组成,一是与央行所发生的资金往来,包括金融机构按国家规定缴存央行的法定准备金,存放中央银行的备付金等款项,以及央行对一般金融机构贷款包括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等;二是同一银行系统内部不同行处之间所发生的资金账务往来业务即联行往来;三是与其他银行之间的资金往来即同业往来,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存放,结算过程相互占用的资金;四是与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往来,即与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往来。
这里所说的资金往来包括本、外币资金。各金融机构对往来资金均按规定或相互约定的利率相互计息,其取得的利息收入即是金融机构往来收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金融机构对往来收入和支出核算过程是:金融机构将相互占用的资金每天分别计算借方和贷方发生额,由此推算出一个计息积数,定期结算一次,贷方积数乘以利率,得出该时期金融机构往来收入;反之,为金融机构往来支出。
二、一般如何抽回注册资本
(一)在公司的财务记账凭证上,借方以其它应收款记录,而贷方以银行存款记载出资的移转。这种抽逃出资的行为在《资产负债表》上记载的表现形式就是公司在资产项下始终以其它应收款方式长期挂账,以达到资产账面上的平衡,而事实上股东并未与公司发生实际的、正常的业务往来。因此对于这种财务挂账方式实质上是否属于抽逃对公司出资的行为,关键是与财务凭证记载的其它应收款相对应的,是否有符合市场规则的合理、公平、公正的交易,从而来反映股东与公司之间是否是正常的业务往来。若股东并没有公正、合理地向公司支付所转移资金公平的对价,则可认定为股东抽逃了对公司的出资。
(二)在公司财务记账凭证上,借方以长期投资记载,贷方则以银行存款反映股东出资的移转。这种财务记账形式就是在《资产负债表》上资产项下以公司对外长期投资的形式将其出资转到股东所有或控制的公司之中,从而实现出资的抽逃。这种长期投资是否真实的核定,首先在于被公司长期投资的公司在形式上是否对公司的这笔长期投资开具出资证明或股权证明,其次在实质上公司作为被长期投资公司的股东或债权人是否因这笔长期投资真正、公平地享有了投资权益。
(三)在公司财务上不记账,即公司银行存款项下账面上的公司注册资金并未减少,而实际资金已被划转给股东,因此在《资产负债表》上资产项下流动资产科目中银行存款只是一个虚假的夸大数字。这种情况,只有核对银行对账单才能发现公司资金的实际减少。这种行为在实质上是股东对公司资产的偷窃。因为股东出资后,按公司法有关程序注册成立公司,股东出资已不再是股东的财产,而是公司的独立财产,因此股东只是持有公司的股权而享有股东利益,资本由公司享有所有权。
三、企业拆借是否合法
(一)企业的内部资金拆借行为有效的情形
(1)根据《公司法》规定有效的情形。尽管中国人民银行的《贷款管理办法》规定,企业之间的资金借贷行为应该统一由银行办理,但是根据《公司法》和《民法典》(2021.1.1生效)的规定,如果民间借贷或者企业借贷符合公司法的规定仍可以是有效的,实际上在新公司法布之前,两种非金融机构参与的借贷行为一直被认为是有效的:一是小额贷款组织企业的贷款行为,二是外商投资企业未经批准向境外企业借贷的合同就是合法有效的。从金融政策监管的角度讲,企业内部的资金拆借行为本身属于正常的资金往来,其危害性远小于企业间的资金拆借,法律理应赋予其更大的流动性。
(2)依据税收征管政策有效的情形。在税收征管方而,税收征管机关也变相承认了企业间借贷合同的效力。根据国税局《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规定,纳税人向非金融结构贷款的利息、支出,纳税人经批准的集资利润支出,按小超过金融结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水平范围内的部分在当期税前扣除。由此可见,税法是在承认既定的企业间借贷的基础上,允许其借款利润支出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在税前扣除,并没有彻底否定企业间借贷。
(二)企业内部资金拆借无效的情形
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大型的集团公司内部的违法拆借行为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拆借合同中。比如名为买卖债券实际上并未进行债券买卖而只是实为资金拆借的行为,最高人民法院认为,也属于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从而依据银行法的相关规定确认合同无效。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条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民法典》第六百六十八条
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是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的除外。
借款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