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案件审判制度的相关规定

律师回答
摘要:一审终审案件的范围包括选民资格、失踪宣告、无民事行为能力、财产无主、调解协议确认、担保物权实现等。一审终审案件无法上诉,法院的判决为终审判决。死刑案件和刑法规定刑罚案件需经死刑复核或最高法院核准后方可生效执行。民诉中的小额诉讼程序也适用一审终审。
以下案件实行一审终审:
1、选民资格案件;
2、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案件;
3、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
4、认定财产无主案件;
5、确认调解协议案件;
6、实现担保物权案件。
7、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第一审案件为一审终审。
8、判处死刑的案件,必须依法经过死刑复核程序核准后,判处死刑的裁判才能生效并交付执行。
9、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依照刑法规定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案件,必须经过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判决、裁定才能生效并交付执行。
10、民诉中的小额诉讼程序
〈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七十七条人民法院审理选民资格案件、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案件、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确认调解协议案件和实现担保物权案件,适用本章规定。本章没有规定的,适用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
第一百七十八条依照本章程序审理的案件,实行一审终审。选民资格案件或者重大、疑难的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审理;其他案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
一审终审的案件,是不能上诉的。法院的判决为终审判决。
延伸阅读
民事案件审判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民事案件审判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是提升司法公正和效率的重要举措。在改革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审判独立性,确保法官的独立行使审判权,避免干预和操纵。同时,要加强审判公开和透明,让当事人和社会公众能够全面了解审判过程和结果,增强公信力。此外,还应加强审判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在完善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审判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同时,还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电子诉讼系统的应用,提高办案效率和便利性。通过改革与完善,我们将进一步提升民事案件审判制度的公正性、高效性和权威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司法保障。
结语:根据以上规定,选民资格案件、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案件、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确认调解协议案件和实现担保物权案件实行一审终审。此外,判处死刑的案件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判处刑罚的案件也需要经过特定程序核准后方可生效执行。小额诉讼程序也适用于民事诉讼中。民事案件审判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是提升司法公正和效率的重要举措,需要加强审判独立性、公开透明性,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加强法官专业能力培养,推动信息化建设,以提供更好的司法保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二编 审判程序 第十三章 简易程序 第一百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适用小额诉讼的程序审理案件,可以一次开庭审结并且当庭宣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二编 审判程序 第十三章 简易程序 第一百七十条 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案件不宜适用简易程序的,裁定转为普通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二编 审判程序 第十三章 简易程序 第一百六十三条 简单的民事案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并不受本法第一百三十九条、第一百四十一条、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的限制。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民事案件再审的相关规定

撤销或更改原判决的情况,包括新证据、缺乏证据、伪造证据、未经质证的证据、未调查收集证据、错误适用法律、管辖错误、审判组织不合法、无诉讼能力人未参加诉讼、剥夺辩论权利、缺席判决、遗漏或超出诉讼请求、撤销或变更法律文书。...查看全文

民事案件二审审理期限的相关规定

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根据不同情况而定,一般一审案件最长为15个月,简易程序案件为3个月,特殊程序案件为30日,二审案件最长为6个月。审理期限仅指开庭审理的期限,不包括文书送达等其他时间。...查看全文

民事案件审理程序相关规定

根据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人民法院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裁定中止执行。这些情况包括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承担义务、法人或组织终止但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以及其他法...查看全文

民事案件指定审理制度

民事诉讼中的指定管辖是指由上级法院指定有管辖权的法院处理特殊原因下无法行使管辖权的案件。产生指定管辖的原因包括法院间管辖权争议和涉及不同级别法院的案件。上级法院会书面通知相关法院和当事人,并将案卷材料移交给被指定管辖的法院。在必要...查看全文

民事案件审判制度有哪些?

民事案件中的一审终审制度适用于选民资格、失踪宣告、无行为能力认定、财产无主、调解协议确认和担保物权实现等案件。一审终审的案件不可上诉,但可以申请再审。再审申请需满足法定条件,准备再审材料并提交给有再审管辖权的法院进行形式审查。...查看全文

民事案件二审审理期限的相关法律规定

二审审限为3个月,特殊情况需由本院院长批准延长;对裁定的上诉案件,审限为30天,不可延长;再审案件的审限根据适用程序确定,按一审或二审程序的审限处理。...查看全文

民事案件发回重审的相关规定是什么?

民事案件发回重审的依据是《民诉意见》第181条规定的违反法定程序的情形,如审判人员回避未回避、未经开庭审理作出判决、适用普通程序未传唤当事人缺席判决等。发回重审的裁定书不列追加当事人。发回重审的案件意味着一审判决被撤销,由原审人民...查看全文

刑事案件审判制度概述

刑事案件的两级审判制度是我国刑事司法的重要制度。根据规定,刑事案件经过一审和二审的审判后结束。一审的判决、裁定不立即生效,可以提起上诉或抗诉。二审是上一级法院对一审判决、裁定的再审理,最终的判决、裁定立即生效并执行。这一制度保证了...查看全文

民事案件中止审理期限的相关法律规定

法院中止对民事案件的诉讼没有具体期限,一般是中止情形消失后继续诉讼。中止情形包括:当事人死亡,需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查看全文

刑事案件判决书的相关规定

刑事案件不可以直接出判决书,而是需要经过庭审后择日宣判,判决书应当在五日内送达当事人和检察院。刑事判决书可以在互联网上公开,但有涉及国家秘密、未成年人犯罪等情形的除外。...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法中关于代理人制度的相关规定

《民诉法》明确规定可以委托以下人员作为诉讼代理人: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当事人的近亲属或工作人员、社区、单位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此外,人民法院还可许可其他公民作为诉讼代理人。这些人员的身份和资格都在法律范围内,可以代表当...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法中回避制度的相关规定与案例分析

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制度:回避适用对象包括审判人员、书记员等;适用情形包括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近亲属关系或其他关系;回避方式有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当事人可口头或书面申请回避,法院应在三日内决定,申请人可复议一次;回避决定由审判委员会...查看全文

刑事案件的相关规定

刑事诉讼涵盖公诉案件、自诉案件、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上诉抗诉案件、申诉案件等。自诉案件由法院直接受理,公诉案件由公安机关侦查,检察院审查起诉,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要求有物质损失,并由犯罪行为直接造成。...查看全文

民事再审立案的相关规定是什么?

民事诉讼中申请再审需要符合法定条件,并经人民法院审查裁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当事人主张的再审事由成立且符合条件时,人民法院应裁定再审;否则应驳回再审申请。再审期间可中止执行原判决,并可...查看全文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规规定实行几审终审制度?

律师解答: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两审终审制。针对诉讼程序适用两审终审制度,而非诉讼民事案件适用一审终审,主要包括人民法院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审理的案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查看全文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规规定实行几审终审制度?

法律解析: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两审终审制。针对诉讼程序适用两审终审制度,而非诉讼民事案件适用一审终审,主要包括人民法院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审理的案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查看全文

刑事案件审结的相关规定是什么?

刑事案件是指涉嫌侵犯《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国家对其进行立案侦察、审判并给予刑事制裁的案件。案件审结意味着法院对案件做出明确处理结果,标志着案件已经审判终结,包括判决、驳回起诉裁定、准许原告撤回起诉裁定以及移送...查看全文

案件审理期限的相关规定

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在受理后2个月内宣判,最迟不超过3个月。对于可能判死刑、附带民事诉讼或特殊情况,可延长3个月,需上级法院批准,特殊情况需报请最高法院批准。...查看全文

刑事案件立案的相关规定

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对刑事案件的立案追诉标准是犯罪事实的存在和追究刑事责任的需要。检察机关追诉的条件是犯罪事实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是根据各机关的审查决定,刑事案件由公安机关管辖,但贪污贿赂、国...查看全文

取保制度中的相关规定

检察院决定退侦可以取保候审,但被取保人需遵守限制条件。被取保人需获得执行机关批准才能离开居住地,变更信息需及时报告。被传讯需及时到案,不得干扰证人作证,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可限制其进入特定场所、会见特定...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