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北方的供暖已经陆续开始了。一到这个时候,南方集中供暖基本成了“每年一吵”的话题。经常有人问,南方这么多年没供暖都熬过来了,为什么这几年突然呼声高涨?有网友是这么解释的:“以前网络不发达,谁知道北方人冬天过得那么舒服。”
我们都知道,“秦岭-淮河”线是中国南北地理的分界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也被定义为集体供暖的分界线。我们根据采访、调查等方式,画出了一张“中国南北方集体供暖形势图”,来给大家看看中国供暖分界线究竟什么样?
在这个区域内,供暖和不供暖的城市犬牙交错,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都在为自己冬天的“脱衣自由”奋力呼喊。
ps:供暖数据繁杂,若与实际情况有出入,请留言区指正
在“战况”最激烈的陕西、河南、安徽和江苏四省中,只有陕西省是最严格按照“秦岭-淮河”线标准划分的省份。在其南部的三个城市,汉中、安康和商洛都位于秦岭山脉中,高大的山脉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寒流,使得温度相对较高。
商洛由于纬度更靠北,一月的最低平均温度亦达到了零下四度,由于背靠秦岭,它还是失去了集体供暖的机会。
混战区各城市地形示意
河南周口的供暖境况也略显尴尬,几个邻居城市或多或少都有暖气的存在,即使是纬度更靠南的南阳和驻马店;信阳按照“秦淮”线没有集中供暖,暖气为相隔数十公里的驻马店和信阳间狠狠地刨了一道鸿沟。
安徽的表现有些不尽人意,除了省会合肥,其他淮河以北的城市冬季全线不供暖,并且它们的暖气工程依旧在“什么时候能完工”的呼声中徘徊发展。
徐州,是江苏(甚至是包邮区)唯一供暖城市,被绝大多数城市争相羡慕。同为苏北的其他城市,皆位于淮北平原南端,东侧紧贴黄海。可海水调节作用在此处并不明显,海洋气流夹带大量水汽,增大了城市里的空气相对湿度与热导率,导致气温变低。纬度更高的海岸城市连云港更是难上加难,市民大概只能躲在空调屋十斤棉被里,流下冰冷的泪水。
连云港的十一月(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不是“秦岭-淮河”线,到底什么才能决定城市供暖?
中国集中供暖首要考虑的因素是温度。现行的供热标准是:最低气温小于等于5°C超过90天的地区进行集中供暖。
供暖混战区重点城市冬季的平均气温
在持续三个月的平均气温数据中,这些城市看起来都符合集中供暖的资格,但气温最低的商洛和连云港都没有供暖。显然,温度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