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刑与取保候审的关系及影响

律师回答
摘要:判缓刑的几率大,适用于犯罪较轻的人,根据《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符合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但需满足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对社区无不良影响。在缓刑期内,可能限制特定活动、区域和人员接触。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有附加刑,仍需执行。
判缓刑的几率非常大,本身取保候审这个强制措施就是针对罪行非常轻的人的,否则的话肯定刑拘,不会给取保的。根据《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延伸阅读
取保候审的缓刑条件和限制
取保候审的缓刑是指在刑事案件审理期间,被判决取保候审的被告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获得缓刑的机会。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被告人在申请缓刑时需要满足一系列条件和限制。首先,被告人必须具备良好的表现,如认罪悔罪态度良好、积极赔偿被害人等。其次,被告人犯罪行为必须属于法定的缓刑罪名范围内,且刑事责任不能过重。此外,被告人在缓刑期间需要遵守法律法规,不得再犯罪,且需配合相关机关的监督和管理。只有在满足这些条件和限制的情况下,被告人才有可能获得取保候审的缓刑机会。
结语:根据《刑法》规定,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若符合一系列条件,可以被宣告缓刑。宣告缓刑是对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且对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的人的一种保护措施。缓刑期间,犯罪分子需遵守限制,如禁止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接触特定人群。只有在满足条件和限制的前提下,被告人才有可能获得取保候审的缓刑机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五章 对重新犯罪的预防 第五十二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于无固定住所、无法提供保证人的未成年人适用取保候审的,应当指定合适成年人作为保证人,必要时可以安排取保候审的未成年人接受社会观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缓刑与取保候审的关系

取保候审与宣告缓刑是两种不同的刑事措施,二者在法律规定和适用对象上存在本质差异。被取保候审的人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刑罚,而宣告缓刑的对象并非必然包括取保候审的人。尽管被取保候审的人通常有较大可能被宣告缓刑,但取保候审并不等同于宣告...查看全文

缓刑与取保候审的关系及适用条件

符合判缓刑条件的犯罪分子可获得缓刑,条件包括:被判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宣告缓刑对社区无不良影响。...查看全文

缓刑判定与取保候审的关系

取保候审后被判缓刑的几率较大,但最终判决结果由法院确定,而缓刑适用对象必须是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犯罪情节轻微、悔罪表现好,不适用于累犯。...查看全文

缓刑判定与取保候审关系的研究

取保候审与判缓刑并没有直接关系,取保候审的条件在相关法律文件中有明确规定。一般来说,犯罪较轻的情况更容易获得取保候审,并有机会获得缓刑,但并非必然。如果在取保候审过后被收监,判缓刑的几率就不大。对于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嫌疑人和其...查看全文

取保候审的影响及风险

保释制度的优势及取保候审制度的弊端。保释制度保障权利,节约资源,避免犯罪习性交叉感染。取保候审决定随意性大,缺乏相互制约,条件规定模糊,对被取保候审人行为制约不足。...查看全文

取保候审和缓刑的关系,取保候审和缓刑的区别是什么

本文介绍了取保候审和缓刑的区别和联系。取保候审和缓刑的本质不同在于前者是由公安机关、检察院等机关行使,而后者是由考察机构对罪犯进行考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查看全文

我国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及影响

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规定了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后可以申请取保候审,但需满足一定条件,如疾病、孕妇、羁押期限超过、罪行轻微等。不符合条件的申请无效,严重犯罪、逃逸、不认罪等情况也不能办理取保候审。该制度约束了犯罪嫌疑人及其保证人的行为,违...查看全文

取保候审与缓刑?

律师分析: 缓刑称暂缓量刑,也称为缓量刑,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查看全文

缓刑与取保候审的差异及理解

缓刑和取保候审的区别在于程序和执行部门不同,缓刑经过法律宣判并由法院和监狱执行,而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且尚未宣判。缓刑与免刑的区别在于免刑是不判处刑罚,而缓刑是判决后暂缓执行刑罚。缓刑的法律后果有三种:缓刑考验期满后不再执行原判...查看全文

取保候审的意义与影响

取保候审是对犯罪嫌疑人采取的一种暂不羁押的处理,要求符合条件并按照流程进行申请。在取保候审期间,行为人需遵守规定。公安机关可根据案情决定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期间不能中断侦查。符合以下情形之一可取保候审:无继续犯罪可能性、提供相当保...查看全文

取保候审的含义与影响

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取保候审适用于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不会对社会造成危险的人。同时,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正在哺乳婴儿的妇女也可以取保候审。此外,羁押期限届满但...查看全文

取保候审担保人的相关规定及其影响

取保候审担保人的责任是监督被保证人遵守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并及时向执行机关报告发现的违规行为。 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取保候审的保证人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与本案无牵连,有能力履行保证义务,享有政治权利且人身自由未受限制,有固定住处和收入...查看全文

缓刑与取保候审有什么联系

法律分析:缓刑与取保候审两者并无直接联系:_x000D_ 1、取保候审依据《刑事诉讼法》,缓刑依据《刑法》;_x000D_ 2、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通常针对的是不严重的刑事犯罪;_x000D_ 3、缓刑,也称为暂缓...查看全文

刑事拘留与取保候审的关系

刑事诉讼法规定,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办理取保候审,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期间的临时强制措施,对于多人作案、多次作案或者流窜作案的情况,刑事拘留期限最长不超过37天。...查看全文

刑期与取保候审期间的关系

取保候审是一种法律手段,适用于可能判处轻刑或不致对社会造成危险的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不得中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取保候审可以由公安机关执行,并要求犯罪嫌疑人提供保证人或交纳保证...查看全文

刑拘时间与取保候审的关系?

刑事拘留后,满足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可以申请取保候审,审批时间在七天内。取保候审适用于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人,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不会对社会造成危险的人,以及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正在哺乳婴儿的妇女...查看全文

取保候审与刑事诉讼的关系

取保候审是一种对犯罪嫌疑人采取的强制措施,要求提供担保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以保证其不逃避或妨碍侦查。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可以被取保候审。取保候审期限最长不超过十二个月。违反规定会有相应后果,包...查看全文

取保候审对刑罚的影响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取保候审是一种强制措施,与是否会判刑无关。取保候审适用于犯罪情节轻微、不会造成社会危险或出于人道主义考虑,或因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而变更强制措施。判刑需要根据法院的审理裁判决定。...查看全文

2023年取保候审的含义及影响

取保候审是对涉嫌犯罪者采取的一种轻度强制措施,要求其随传随到,不得干扰司法机关办案。取保候审与坐牢无因果关系,庭审结果才决定是否入狱。取保候审的担保方式有保证人和保证金两种形式。人民检察院需提供相关法律文书、案由、取保候审人和保证...查看全文

取保候审与缓刑的比较

取保候审和缓刑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程序不同,取保候审还未经法律宣判,有可能免于刑事责任,而缓刑已经经过法律程序宣判并有刑期。二是执行部门不同,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而缓刑由法院宣判和监狱执行。...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