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是否应该被歧视?

律师回答
摘要:抑郁症杀人应负刑事责任,抑郁症可作为量刑依据,但不影响故意杀人定罪。故意杀人罪情节严重者可判死刑或无期徒刑,如出于卑劣动机、极端残酷手段、杀害特定对象等。情节较轻者可判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如防卫过当、义愤杀人、激情杀人等。受嘱托杀人、帮助他人自杀、生母溺婴等情况也可视为故意杀人罪情节较轻。
抑郁症杀人属于什么罪
一般情况下抑郁症这样的人并没有丧失认知能力,责任能力,他在做出杀人的行为时是清楚明白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以故意杀人论处。当然,如果鉴定确实是抑郁,可以作为量刑的依据,但不影响对他故意杀人的定罪。
1、犯故意杀人罪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
属于情节严重的,应当判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如出于图财、奸淫、对正义行为进行报复、毁灭罪证、嫁祸他人、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等卑劣动机而杀人;利用烈火焚烧、长期冻饿、逐渐肢解等极端残酷的手段杀人;杀害特定对象如与之朝夕相处的亲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知名人士等,造成社会强烈震动、影响恶劣的杀人;产生诸如多人死亡,导致被害人亲人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的杀人;民愤极大如犯罪人恶贯满盈,群众强烈要求处死的故意杀人等等。
2、犯故意杀人罪,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根据司法实践,主要包括:
(1)防卫过当的故意杀人;
(2)义愤杀人,即被害人恶贯满盈,其行为已达到让人难以忍受的程度而其私自处死,一般是父母对于不义的儿子实施这种行为;
(3)激情杀人,即本无任何杀人故意,但在被害人的刺激、挑逗下而失去理智,失控而将他人杀死,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其一,必须是因被害人严重过错而引起行为人的情绪强烈波动;
其二,行为人在精神上受到强烈刺激,一时失去理智,丧失或减弱了自己的辨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其三,必须是在激愤的精神状态下当场实施。
(4)受嘱托杀人,即基于被害人的请求、自愿而帮助其自杀;
(5)帮助他人自杀的杀人;
(6)生母溺婴,即出于无力抚养、顾及脸面等不太恶劣的主观动机而将亲生婴儿杀死。如果是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作怪,发现所生的是女儿而加以溺杀的,其主观动机极为卑劣,则不能以故意杀人罪的情节较轻情况论处。
延伸阅读
结语:根据以上分析,抑郁症患者在犯下杀人行为时,一般具备认知和责任能力,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于故意杀人罪,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可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而对于情节较轻的故意杀人罪,可判处3年以上10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在具体案件中,也需考虑到防卫过当、义愤杀人、激情杀人、受嘱托杀人、帮助他人自杀以及生母溺婴等特殊情况,以便进行量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十一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精神卫生专门人才的培养,维护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精神卫生专业队伍建设。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精神卫生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现代医学、我国传统医学、心理学,提高精神障碍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科学技术水平。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精神卫生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8修正):第二章 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 第二十二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开展精神卫生的公益性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引导公众关注心理健康,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抑郁症患者杀人是否应该判罪?

抑郁症患者在犯罪时要承担刑事责任,因为他们并未丧失认知和行为控制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精神病人只有在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时才不负刑事责任。抑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具有持久的心境低落和其他临床特征。对于抑郁症的司法鉴...查看全文

抑郁症患者是否可以被判刑?

抑郁症,一般情况下这样的人并没有丧失认知能力,责任能力。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在量刑中抑郁症并不是减轻处罚的情形,所以抑郁症患有犯罪的,不能减轻、从轻处罚,轻判的情节有立功、自首等情节。 抑郁症的人杀人时承担刑事责任吗 抑郁症的...查看全文

抑郁症患者犯罪应否判刑

抑郁症患者犯罪需承担刑事责任,抑郁症不免除刑责。抑郁症患者在一般情况下能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需追究刑责。精神病人在丧失辨认或控制能力时不负刑责,但需监护和强制医疗。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犯罪需负刑责。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能力...查看全文

抑郁症患者打人是否应该受到惩罚?

抑郁症打人犯法,具体如下:打人导致轻伤以上构成故意伤害罪;精神病人在无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时可免除刑事责任;抑郁症患者一般可控制自己行为。抑郁症特征包括抑郁心境、自我评价过低、快感缺失、持续疲劳感、性功能减退、睡眠障碍、自杀念头...查看全文

抑郁症患者是否能结婚

抑郁症患者可以结婚,但是有前提条件,在双方都知情并且都同意的情况下,是可以登记结婚的。一、艾滋病人能结婚吗?可以,艾滋病人有可以申请结婚的权利,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应当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另一方;不如实告知...查看全文

抑郁症患者可否结婚

可以结婚。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并没有将患病作为结婚的禁止事项,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应当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另一方;不如实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提...查看全文

重度抑郁症患者是否可以被视为杀人犯?

抑郁症患者杀人,一般不属于法定的量刑情节,与正常人杀人无异。法官可酌情考虑与抑郁症相关的其他情节。但实务中不认为抑郁症可减轻处罚。只有在丧失行为能力或完全无法辨认时,经法定程序确认,方可不负刑事责任。...查看全文

抑郁症患者是否可以离婚?

抑郁症患者可以协议离婚,但一方坚决离婚可能受到道德谴责。监外执行不适用于抑郁症患者,因其不属于严重疾病范围。根据《婚姻登记条例》,协议离婚的当事人必须具备民事行为能力,抑郁症患者并未丧失辨认能力,不影响协议离婚。...查看全文

抑郁症患者是否可能犯罪?

抑郁症患者杀人不属于法定的量刑情节,但法官在考虑与抑郁症相关的其他情节时可能会酌情处理,一般不认为抑郁症可以减轻处罚。但若抑郁症导致犯罪嫌疑人失去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并经法定程序确认,才不负刑事责任。...查看全文

抑郁症患者是否能够离婚?

如果您的丈夫在患病期间患有抑郁症,这可能是无法离婚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积极治疗,家人应给予理解和支持。此外,您的丈夫可能特别依赖您。离婚后,老公坐牢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政审。要证明离婚是受害者,可以积极收集证据,但费用昂贵,建议...查看全文

抑郁症患者是否可以结婚?

抑郁症患者可以合法结婚,根据《民法典》规定,禁止结婚的情况主要是直系血亲或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需要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完成登记后确立婚姻关系。婚后,双方可以成为对方家庭的成员。婚姻无效的情况包括重婚、有禁止结婚的亲...查看全文

抑郁症患者是否可以结婚

法律分析:抑郁症患者可以结婚,但是有前提条件,在双方都知情并且都同意的情况下,是可以登记结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了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应当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另一方,如果不如实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查看全文

抑郁症患者打人是否犯罪?

本文讲述了抑郁症患者在杀人行为中是否应该承担刑事责任。根据法律规定,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故意杀人罪,不论被害人是否实际被杀。因此,抑郁症杀人犯法,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不过,抑郁症患者在杀人行为中通常是清楚自己行为的...查看全文

抑郁症患者是否能够结婚

一、抑郁症患者是否能够结婚      1、抑郁症患者可以结婚,但是有前提条件,在双方都知情并且都同意的情况下,是可以登记结婚的...查看全文

抑郁症患者是否能够结婚

法律分析:抑郁症患者可以结婚,但是有前提条件,在双方都知情并且都同意的情况下,是可以登记结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了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应当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另一方,如果不如实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查看全文

抑郁症患者是否可以被公司辞退?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劳动者患病不影响工作的不能辞退,但如果经过培训和调整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可以辞退。此外,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无法履行合同的,经协商未能达成协议的也可解除劳动合同。...查看全文

抑郁症患者是否可以被警方拘留?

在强制执行中,如果被执行人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不会被拘留。司法拘留是为了保证审判活动正常进行,对严重妨害诉讼活动的人采取的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只有在被执行人有特定情形时,才能予以司法拘留。如果被执行人确实没有财产可供执行,且积...查看全文

被抑郁症患者殴打怎么办?

抑郁症患者遭受暴力可能加重病情,需避免心理刺激。被殴打出现抑郁症,若无严重后果,请求精神损害赔偿通常不支持,但可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赔礼道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未造成严重...查看全文

抑郁症患者是否具备抚养权?

本文讲述了如何争取孩子的抚养权。如果一方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另一方可以通过协商变更抚养权。如果夫妻双方因抚养问题发生争执无法达成协议,可以到法院起诉。要回孩子的抚养权可以通过协议要回或起诉要回。女方在婚后需要跟前夫变更孩子的抚养权,...查看全文

抑郁症患者是否可以要孩子?

哺乳期离婚后,父母仍然有抚养孩子的义务,无论是否离婚,这一点不会因离婚而消除。孩子的抚养权主要取决于双方的经济、生活情况和孩子的需要,以及哪一方更有能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如果前配偶没有对子女的健康造成任何不利影响,那...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