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离婚女性患有抑郁症时是否可以不要孩子

律师回答
摘要:离婚女方有抑郁症可以不要孩子,但需满足法定条件;离婚后孩子改姓需经双方协商并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离婚后孩子改姓不能拒不承担抚养费,抚养费应根据协议或法院判决支付,子女有权提出合理要求。
一、离婚女方有抑郁症可以不要孩子吗
离婚女方有抑郁症可以不要孩子。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已满两周岁的未成年子女,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者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的,另一方可以优先取得子女抚养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的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二、离婚后孩子变更姓名如何办理
离婚后更改孩子名字的流程:
1.与另一方协商孩子改姓的事项,询问对方的意见;
2.对方同意改姓的,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3.户口登记机关在户口本上对孩子的姓名进行变更。
如果对方不同意变更,则不得擅自变更。
三、离婚后孩子变更姓名可以拒不承担抚养费吗
离婚后能以子女改变姓名不可以拒付抚养费,抚养费是指父母或其他对未成年人负有抚养义务的人不能充分履行或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支付给未成年人的费用。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五条规定,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前款规定的协议或者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者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延伸阅读
结语:在离婚案件中,如果女方患有抑郁症,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该疾病严重影响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另一方可以优先获得子女的抚养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离婚后,父母仍有抚养、教育、保护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对于离婚后孩子改变姓名的流程,需要与对方协商并征得其同意,然后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离婚后,不能以子女改变姓名为由拒绝支付抚养费,抚养费是父母或其他负有抚养义务的人支付给未成年人的费用。根据民法典的规定,离婚后,由一方直接抚养子女的,另一方应当承担部分或全部抚养费,具体数额和期限可由双方协议或由法院判决。但子女在必要时仍可提出超过协议或判决数额的合理要求。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章 收养 第一节 收养关系的成立 第一千零九十六条 监护人送养孤儿的,应当征得有抚养义务的人同意。有抚养义务的人不同意送养、监护人不愿意继续履行监护职责的,应当依照本法第一编的规定另行确定监护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章 收养 第一节 收养关系的成立 第一千零九十五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均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可能严重危害该未成年人的,该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可以将其送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章 收养 第三节 收养关系的解除 第一千一百一十八条 收养关系解除后,经养父母抚养的成年养子女,对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养父母,应当给付生活费。因养子女成年后虐待、遗弃养父母而解除收养关系的,养父母可以要求养子女补偿收养期间支出的抚养费。
生父母要求解除收养关系的,养父母可以要求生父母适当补偿收养期间支出的抚养费;但是,因养父母虐待、遗弃养子女而解除收养关系的除外。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抑郁症患者是否可以要孩子?

哺乳期离婚后,父母仍然有抚养孩子的义务,无论是否离婚,这一点不会因离婚而消除。孩子的抚养权主要取决于双方的经济、生活情况和孩子的需要,以及哪一方更有能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如果前配偶没有对子女的健康造成任何不利影响,那...查看全文

女方离婚有抑郁症,是否可以不要孩子?

法院判决离婚案件时,根据最高法院的规定,一般会判给男方,并且可以进行精神鉴定。对于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随父方生活。对于两周岁以上的子女,父母双方都要求随自己生活时,根据一系列因素进行考虑,如绝育情况...查看全文

女方患抑郁症,是否可以离婚?

如果女方患有抑郁症,她有权离婚。离婚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一是诉讼离婚,即由主张离婚的一方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会进行调解,如果调解无效,根据夫妻感情是否破裂来决定是否准许离婚;二是协议离婚,即双方自愿离婚,并签署离婚协议,然后...查看全文

女方患有抑郁症是否可以抚养孩子?

抑郁症患者在抚养权方面也是可以争取的,但需要考虑病情的严重程度对子女身心发展的影响。只有当抑郁症病情足够严重,影响到子女的身心健康时,抚养权才会被取消。患有抑郁症的母亲仍然有机会争取孩子的抚养权,但需要提供更多证据证明自己的情况,...查看全文

女子患抑郁症可不可以协议离婚

法律分析:女子患抑郁症可以协议离婚,协议离婚的夫妻双方就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好,然后双方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经过三十天冷静期,申请发给离婚证的,解除婚姻关系。...查看全文

妻子患有抑郁症是否可以离婚呢

妻子患有抑郁症可以离婚。...查看全文

妻子患抑郁症可否离婚

妻子患抑郁症是可以离婚的,有如下方法离婚: 1、协议离婚,双方当事人自愿离婚,并签订离婚协议,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 2、诉讼离婚,一方到法院起诉离婚,由法院根据夫妻感情是否破裂判决是否准予离婚。 一方患有抑郁...查看全文

离婚男子患抑郁症是否可以离婚?

男方有抑郁症能离婚,可通过协商一致达成离婚意见,前往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手续。若无法达成一致,可向被告住所地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法院会判决离婚。...查看全文

抑郁症患者是否可以离婚?

抑郁症患者可以协议离婚,但一方坚决离婚可能受到道德谴责。监外执行不适用于抑郁症患者,因其不属于严重疾病范围。根据《婚姻登记条例》,协议离婚的当事人必须具备民事行为能力,抑郁症患者并未丧失辨认能力,不影响协议离婚。...查看全文

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是否可以离婚?

离婚登记一般不得撤销,但存在法定撤销事由时,受害人可以通过诉讼请求撤销婚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因胁迫、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隐瞒重大疾病登记结婚的一方,有权在法定撤销权行使期限内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查看全文

丈夫是否可以离婚,妻子患有抑郁症?

妻子患抑郁症,丈夫可以选择离婚。离婚可以通过协议离婚或诉讼离婚两种方式。感情确已破裂是法院考虑是否准许离婚的因素。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法办理离婚登记,但可以提起离婚诉讼。夫妻一方患有抑郁症,另一方可以提出离婚。...查看全文

妻子患有抑郁症可以离婚吗

法律分析:可以。如果她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虽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但在精神正常的情况下,向法院起诉离婚或提出与丈夫协议离婚,都属于合法的途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查看全文

妻子患有抑郁症可以离婚吗

法律解析: 可以。如果她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虽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但在精神正常的情况下,向法院起诉离婚或提出与丈夫协议离婚,都属于合法的途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七十六条 夫妻双方自愿离婚...查看全文

女子患抑郁症能否协议离婚?

女子患抑郁症可通过协议离婚,夫妻双方就子女抚养、财产和债务等事项达成一致,然后前往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经过30天冷静期后,解除婚姻关系。...查看全文

男方患抑郁症是否可以离婚?

本文讲述了离婚的相关规定。如果夫妻双方出现矛盾无法沟通,可以申请调解。调解无果,夫妻可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对于精神病患者离婚问题,另一方当事人可向法院申请诉讼离婚,但需根据病情轻重处理。若有一方不想离婚而另一方一定要离婚,可由居委...查看全文

女方有抑郁症,男方是否可以离婚并不要孩子?

女方有抑郁症离婚不要孩子可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四十六条,如果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或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另一方可以优...查看全文

妻子患抑郁症可以离婚吗

妻子患抑郁症是可以离婚的,有如下方法离婚: 1、协议离婚,双方当事人自愿离婚,并签订离婚协议,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 2、诉讼离婚,一方到法院起诉离婚,由法院根据夫妻感情是否破裂判决是否准予离婚。 一方患有抑郁...查看全文

女方患抑郁症可以抚养孩子吗

法律分析:女方患抑郁症可以抚养孩子,但必须证明自己抚养孩子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我国法律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查看全文

女方患抑郁症可以抚养孩子嘛?

律师解答: 女方患抑郁症根据抑郁症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可以抚养孩子。女方患有抑郁症的话,那么的确来说对孩子有一些影响,但是这个并不是抚养权丧失的根本理由,除非是自己的抑郁症达到了相应的程度,已经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 【法律依...查看全文

女方患抑郁症可以抚养孩子吗?

律师分析: 女方患抑郁症根据抑郁症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可以抚养孩子。女方患有抑郁症的话,那么的确来说对孩子有一些影响,但是这个并不是抚养权丧失的根本理由,除非是自己的抑郁症达到了相应的程度,已经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 【法律依...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