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文书送达规定

律师回答

律师分析:
1、送达诉讼文书必须有送达回证,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收到日期,签名或者盖章。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2、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
3、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诉讼文书的,送达人可以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也可以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并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即视为送达。
4、经受送达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能够确认其收悉的方式送达诉讼文书,但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除外。
5、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为送达,或者邮寄送达。邮寄送达的,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6、 受送达人是军人的,通过其所在部队团以上单位的政治机关转交。
7、 受送达人被监禁的,通过其所在监所转交。
受送达人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通过其所在强制性教育机构转交。
8、代为转交的机关、单位收到诉讼文书后,必须立即交受送达人签收,以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为送达,或者邮寄送达。邮寄送达的,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9、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
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八十四条 送达诉讼文书必须有送达回证,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收到日期,签名或者盖章。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八十五条 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受送达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受送达人有诉讼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签收;受送达人已向人民法院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签收。受送达人的同住成年家属,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负责收件的人,诉讼代理人或者代收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八十六条 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诉讼文书的,送达人可以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也可以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并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即视为送达。
第八十七条 经受送达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能够确认其收悉的方式送达诉讼文书,但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除外。
采用前款方式送达的,以传真、电子邮件等到达受送达人特定系统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八十八条 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为送达,或者邮寄送达。邮寄送达的,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八十九条 受送达人是军人的,通过其所在部队团以上单位的政治机关转交。
第九十条 受送达人被监禁的,通过其所在监所转交。
受送达人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通过其所在强制性教育机构转交。
第九十一条 代为转交的机关、单位收到诉讼文书后,必须立即交受送达人签收,以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为送达,或者邮寄送达。邮寄送达的,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九十二条 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
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文书无法送达法律规定

关于诉讼文书送达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直接送达、留置送达、电子送达、委托及邮寄送达和公告送达。 《民事诉讼法》 第八十五条直接送达 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受送达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查看全文

法院法律文书送达规定

律师分析:第一、直接送达以受送达人或其他相关代收人员在送达回证上签字为送达完成的要件。本案中当事人拒绝签字,虽然因此直接送达尚未完成。《民诉法》第八十五条规定“送达法律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受送达人是公民的,只有本人...查看全文

法律规定文书送达方式

法律分析:1、直接送达。直接送达又称交付送达,是指人民法院派专人将诉讼文书直接交付给受送达人签收的送达方式。直接送达是送达方式中最基本的方式。即是说凡是能够直接送达的,就应当直接送达,以防止拖延诉讼,保证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 2、...查看全文

法律文书送达时间规定

法律分析:法院公告送达对原告的影响是:增加了公告费的负担、增加了案件审理的时间。法院公告送达对被告的影响是:虽然没有实际收到法律文书,但法院会视为已经收到,会受生效法律文书的约束、丧失了答辩、提交证据和上诉的权利。...查看全文

法律文书送达时间规定

送达日期是几天。      法律对此没有具体的明确规定,只是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查看全文

文书送达时间法律规定

送达日期是几天。 法律对此没有具体的明确规定,只是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1、法律规定邮寄送达生效时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为送达,或者邮寄送达...查看全文

法律文书送达时间规定

法律分析:法院公告送达对原告的影响是:增加了公告费的负担、增加了案件审理的时间。法院公告送达对被告的影响是:虽然没有实际收到法律文书,但法院会视为已经收到,会受生效法律文书的约束、丧失了答辩、提交证据和上诉的权利。...查看全文

涉外民事案件文书送达规定

涉外诉讼的文书送达方式包括国际条约规定的方式、外交途径、驻外使领馆代为送达、诉讼代理人送达、邮寄送达等。若以上方式均不可行,可采用公告送达,公告满六个月即视为送达。...查看全文

行政文书送达的法律规定?

律师分析: 送达行政文书时应按照以下顺序采取不同的送达方式:首先采用直接送达,当直接送达不能达到目的时才可以采用留置送达;留置送达不成,才可以采用邮寄送达;邮寄送达不成,才可以采用公告送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查看全文

民诉法文书送达规定是什么

一、民诉法文书送达规定是什么1、受送达人在邮件回执上签名、盖章或者捺印的;2、受送达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其法定代理人签收的;3、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其法人的法...查看全文

短信送达法律文书最新规定

第二条 原告起诉时,被告应诉答辩或向其首次送达时,第三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诉讼或向其首次送达时,人民法院应当要求其确认送达地址并引导受送达人选择电子送达方式。  ...查看全文

行政法律文书送达规则

行政法律文书送达方式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向当事人送达行政处罚法律文书时,应按以下方式送达: (1)直接送达。行政处罚法律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受送达人是自然人的,由本人签收,本人不在的,可交其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并在送达...查看全文

法律文书送达方式有哪些法律规定

法律分析: 对于法律文书的送达方式,我国民事诉讼法作出了规定,包括有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转交送达;公告送达等。其中公告送达指通过公告的方式送达诉讼文书的送达方式。公告期满后,即产生与直接送达相同的法律...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法中,文书的送达规定有哪些?

民事诉讼法规定了直接送达方式,即将诉讼文书直接交付给受送达人签收。受送达人可以是公民、法人、组织或代理人。然而,在涉外离婚诉讼中,如果本人不在且没有其他成年家属,对方当事人不宜签收。调解书应直接送交本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查看全文

法律文书送达方式

一、法律文书送达方式 (1)直接送达。行政处罚法律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受送达人是自然人的,由本人签收,本人不在的,可交其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并在送达回证的备注栏内注明与受送达人的关系;受送达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查看全文

税务文书公告送达的法律规定?

律师分析: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优化税务执法方式,进一步便利纳税人办税,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税务文书电子送达规定(试行)》,现予以发布。 【法律依据】: 《税务文书电子送达规定》 第一条 为...查看全文

税务文书公告送达的法律规定

律师分析: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优化税务执法方式,进一步便利纳税人办税,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税务文书电子送达规定(试行)》,现予以发布。法律依据:《税务文书电子送...查看全文

文书送达期限规定

判决书的送达程序及对象,包括当庭宣告判决和定期宣告判决的规定。判决书应当送达相关方,如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等,并可送达被告人的近亲属。...查看全文

文书送达日期规定

送达日期是几天。 法律对此没有具体的明确规定,只是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1、法律规定邮寄送达生效时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为送达,或者邮寄送达...查看全文

法院诉讼文书送达规定?

法院无法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时,可以委托邮政机构邮寄,但若被告同意到法院领取、下落不明或有特别送达方式则除外。...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罗晓丰

北京市-北京市-东城区

认证律师经济纠纷、经济纠纷

已服务145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