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规定回避人员有哪些?

律师回答
摘要:民事诉讼法规定回避对象包括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回避方式有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提起再审的人或机关是各级法院院长及审判委员会、上级法院及最高法院。
一、民事诉讼法规定回避人员有哪些?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45条规定,回避的对象包括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对于审判人员的范围,《若干规定》明确为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其他人员包括人民陪审员、执行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员、勘验人员。
二、回避方式和程序是什么
1、《民事诉讼法》粼5条规定,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有法定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可见我国回避制度的方式是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并用。
2、自行回避即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在法律规定的情形出现时,应主动退出该案件的审判及其他相关工作;申请回避则是仅属于当事人及其法定代表人的权利,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应当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申请,说明理由,如果回避事由是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三、提起再审的程序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民事案件基于审判监督权提起再审的人或机关是: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及审判委员会、上级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法院。提起再审的机关和公职人员不同,相应地,提起的具体程序也就不尽相同
2、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作出判决,一经宣告或送达,就具有约束力,不得随意撤销、变更。如果裁判确有错误,则只能通过再审程序进行纠正。在本院行使审判监督权的是本院院长和审判委员会,他们对本院审判人员和合议庭的审判工作进行监督。因此,本院院长发现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确有错误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决定再审的,应当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
延伸阅读
结语:回避人员范围广泛,包括审判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回避方式有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两种,当事人可口头或书面申请回避。提起再审的程序根据不同机关和人员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差异。民事案件一经宣告或送达判决具有约束力,如确有错误只能通过再审程序纠正。本院院长及审判委员会行使审判监督权,决定再审应中止原判决的执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二编 审判程序 第十三章 简易程序 第一百六十条 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的民事案件,适用本章规定。
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前款规定以外的民事案件,当事人双方也可以约定适用简易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二编 审判程序 第十三章 简易程序 第一百七十条 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案件不宜适用简易程序的,裁定转为普通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二编 审判程序 第十二章 第一审普通程序 第三节 开庭审理 第一百四十条 开庭审理前,书记员应当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纪律。
开庭审理时,由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核对当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审判人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民事诉讼法回避人员有哪些?

律师分析: 民事诉讼法回避人员包括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审判人员包括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其他人员包括人民陪审员、执行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员、勘验人员。 【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法关于回避的规定有哪些

法律分析: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法关于回避的规定有哪些

法律解析: 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被...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法关于回避的规定有哪些?

律师分析: 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被...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法关于回避的规定有哪些

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被申请回避的人...查看全文

刑事诉讼法回避规定有哪些

法律分析: 刑事诉讼法回避规定有: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至三十二条。针对于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或者近亲属关系的审判、检察、侦查人员,以及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 第二十九条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有下...查看全文

刑事诉讼法回避规定有哪些

刑事诉讼法回避规定有哪些 1、刑事诉讼法回避规定有: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至三十二条。针对于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或者近亲属关系的审判、检察、侦查人员,以及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 二、刑事诉讼中回避的种类有哪些 1、相关法律规定了两种...查看全文

刑事诉讼法回避规定有哪些

法律分析:刑事诉讼法中回避制度在第二十九条至三十二条有所规定。针对于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或者近亲属关系的审判、检察、侦查人员,以及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法律依据:_x000D_ 《刑事诉讼法》第二十...查看全文

刑事诉讼法回避规定有哪些

法律分析: 刑事诉讼法中回避制度在第二十九条至三十二条有所规定。针对于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或者近亲属关系的审判、检察、侦查人员,以及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有下列...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法回避规定

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制度 1、回避适用的对象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适用回避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包括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员等。 2、适用回避的情形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有...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法回避规定中的法定原因有哪些?

法定原因限制参与案件的人员范围,包括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利害关系、曾担任相关角色、与代理人有亲属关系、存在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关系。此外,审判、监察、侦查人员不得接受请客送礼,参与一程序后不得再参与其他程序处理。...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法回避对象有哪些

民事诉讼法回避对象有哪些 民事诉讼程序中回避的法定情形如下: 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与当事人有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及姻亲关系的; (2)本人...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法回避人员范围?

律师分析: 适用回避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包括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员等。是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如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等);与本案有利害关系(如鉴定人是本案争议标的的所有人之一);与本案...查看全文

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规定有哪些?

刑事诉讼法中,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提出回避要求,被要求回避的人员同意回避的,由回避人所在机关另行指派他人参与本案的侦查、起诉和审判。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提出回避要求,被要求回避的人员不同意回避的,属于回避争议。 我国刑...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回避有哪些情形

民事诉讼回避情形包括:1.案件当事人或其近亲属;2.与案件有利害关系;3.担任过证人、鉴定人、辩护人、代理人、翻译人员;4.代理人近亲属;5.持有非上市公司当事人股份或股权;6.与当事人或代理人有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理。回...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中证人回避规定

这篇文章讲述了证人在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根据我国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证人需要回避的情况主要是司法工作人员和一些必要的辅助司法人员,但证人无需申请回避。在民事诉讼中,证人需要回避大部分,只能参与与自己有关的那部分。我国的证人回避制度...查看全文

民事诉讼法回避决定的规定

民事诉讼法回避决定应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作出,并可申请复议一次。回避申请应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若回避事由在审理后得知,可在辩论终结前提出。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决定作出前应暂停工作,除非案件需紧急措施。申请回避需在限定时间内提出并说明...查看全文

刑事诉讼法规定回避的情形有哪些

法律分析:回避的情形有:该案审判人员、检查人员或者侦查人员为本案当事人或近亲属的;审判人员等的近亲属或者审判人本人与该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侦查或者检察人员曾参与过案件的,应当回避。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刑事诉讼法规定回避的情形有哪些

法律分析: 刑事诉讼法规定回避的情形有:该案审判人员、检查人员或者侦查人员为本案当事人或近亲属的;审判人员等的近亲属或者审判人本人与该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侦查或者检察人员曾参与过案件的。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 第二十...查看全文

刑事诉讼法规定回避的情形有哪些

回避规定在各种案件中都不可避免。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9条,审判员、陪审员、书记员等需回避的情况包括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利益关系以及案件参与者身份等。回避方式包括自愿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自愿回避依赖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自律意识,...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