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工程款有时效规定吗

律师回答
摘要:工程款追讨有时效限制,一般为三年,从知晓拖欠开始计算。追讨工程款需准备施工单位资质证书、招投标文件、工程许可文件等相关证据。施工过程中需将设计变更、会议记录等书面固定下来,并妥善保存,以便日后索赔。
一、工程款有时效规定吗
1、施工单位追讨工程款是有时效限制的,追讨工程款的时效一般是三年,从施工单位知道工程款被拖欠开始计算。
2、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二、追讨工程款需要准备哪些证据
追讨工程款需要准备以下证据:
(1)施工单位资质证书;
(2)工程招投标文件;
(3)工程报建、规划、国土、施工许可文件;
(4)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书及其补充协议;
(5)施工图纸;
(6)不可抗力证明文件及损失证明;
(7)工程进度情况、工程施工日志;
(8)工程量增减的签证;
(9)设计变更的文件;
(10)质量验收的证明;
(11)工程进度付款凭据;
(12)工程分包情况;
(13)工程总决算书或分阶段结算书等;
上述的证据都是在诉讼前就已经形成的,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这些证据材料的搜集、管理。
用书面形式将工程施工的情况固定下来:
1、如发生了设计变更的事实,就必须将相关设计单位、规划部门的书面原件保存下来;
2、施工中与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的会议记录等,都应由各方参会人员签字并妥善保存;
3、如果出现工期延长的情况,应当立即与建设单位等书面确定延长的缘由和处理办法,防止非施工单位原因而被建设单位当作拒付、少付或追究违约责任的理由;
4、如出现连日的大雨或其它恶劣天气导致工程难以进行的,就必须让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做好签证的工作,对于被拒绝签证的,应当将原始资料和相关证明材料留档保存,便于日后索赔。
延伸阅读
结语:追讨工程款需谨慎,时效三年。根据《民法典》第188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自权利受损之日起计算。施工单位应备齐证据,如资质证书、招投标文件、合同书等,以确保诉讼前的准备充分。同时,书面记录工程情况、保存设计变更、会议记录等,有利于维护权益。对于不可抗力因素,应及时与建设单位协商签证,如遭拒,保存资料以备索赔。施工过程中的细致管理将有助于维权追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2017修正):第三章 公路建设 第二十三条 公路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法人负责制度、招标投标制度和工程监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八章 建设工程合同 第七百九十条 建设工程的招标投标活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公开、公平、公正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八章 建设工程合同 第七百八十八条 建设工程合同是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的合同。
建设工程合同包括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合同。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工程欠款时效有何规定

法律分析:一、工程欠款时效有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查看全文

工程欠款是否有时效规定?

法律解答: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工程款纠纷有时效期限,适用三年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查看全文

工程欠款诉讼时效规定?

律师分析: 大多数拖欠工程款已历时相当久,甚至超过三年,有的甚至达到十年之久。拖欠太久的工程款,承包商经常因法律意识淡薄或碍于情面怕影响与建设方的关系等原因而错过诉讼时效。 在此有必要提醒:工程欠款的诉讼时效为三年,从知道或应当知...查看全文

工程欠款诉讼时效规定

法律分析:大多数拖欠工程款已历时相当久,甚至超过三年,有的甚至达到十年之久。拖欠太久的工程款,承包商经常因法律意识淡薄或碍于情面怕影响与建设方的关系等原因而错过诉讼时效。在此有必要提醒:工程欠款的诉讼时效为三年,从...查看全文

工程款诉讼时效最新规定

一、拖欠工程款的诉讼时效 大多数拖欠工程款已历时相当久,甚至超过两年,有的甚至达到十年之久。拖欠太久的工程款,承包商经常因法律意识淡薄或碍于情面怕影响与建设方的关系等原因而错过诉讼时效。 在此有必要提醒:工程欠款的诉讼时效...查看全文

工程款欠条有时效吗?

律师分析: 有,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拖欠工程款纠纷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自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查看全文

追讨工程款有时效吗

法律解析: 追讨工程款有时效,我国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查看全文

工程拖欠款有时效吗

法律解析: 工程拖欠款有诉讼时效。根据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法...查看全文

工程款欠条有时效吗?

法律解析: 有,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拖欠工程款纠纷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自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查看全文

工程欠款有时效期吗

法律分析: 工程欠款有时效期,其时效期为三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算。但是,如果自权利人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已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如有特殊情况的,权利人可申请人民法院延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查看全文

追讨工程款有时效吗

法律分析:追讨工程款有时效,我国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查看全文

工程款欠条有时效吗?

法律解析: 有,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拖欠工程款纠纷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自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查看全文

工程款欠条有时效吗

法律解析: 有,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拖欠工程款纠纷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自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查看全文

工程拖欠款有时效吗?

律师分析: 工程拖欠款有诉讼时效。根据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法...查看全文

工程款欠条有时效吗

法律解析: 有,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拖欠工程款纠纷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自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查看全文

工程拖欠款有时效吗?

法律解析: 工程拖欠款有诉讼时效。根据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法...查看全文

工程款结算有时效吗

法律分析:一、工程款利息有时效吗1、有的。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内,权利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就会依法保护权利人的权利。最长诉讼时效的期间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权利享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时效最长也是二十年...查看全文

工程拖欠款有时效吗

法律解析: 工程拖欠款有诉讼时效。根据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法...查看全文

工程款的诉讼时效法律规定

一、拖欠工程款的诉讼时效 大多数拖欠工程款已历时相当久,甚至超过两年,有的甚至达到十年之久。拖欠太久的工程款,承包商经常因法律意识淡薄或碍于情面怕影响与建设方的关系等原因而错过诉讼时效。 在此有必要提醒:工程欠款的诉讼时效...查看全文

建设工程款有时效期吗

法律解析: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建筑工程款纠纷提起诉讼的,适用民事诉讼时效的规定,民事诉讼时效一般为三年,从权利被侵犯时开始计算。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栗艺涛

北京市-北京市-朝阳区

专职律师合同纠纷、合同纠纷

已服务161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