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婚罪能否作为民诉案件提起?

律师回答
摘要:重婚罪可以提附带民诉,被害人有权在刑事诉讼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重婚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侵犯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行为人具有重婚行为、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或自己有配偶而故意与他人结婚。重婚罪的动机多种多样,但不影响其成立。
一、重婚罪是否可以提附带民诉
1、重婚罪可以提附带民诉,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在审判被吿人犯罪行为的同时,根据被害人或检察机关的提起,附带解决被告人犯罪行为所造成损害的民事赔偿的诉讼活动。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零一条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二、重婚罪构成要件
1、客体要件重婚罪侵犯的客体是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
2、客观要件。重婚罪重婚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必须具有重婚的行为。即有配偶的人又与他人结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就构成重婚罪。有配偶,是指男人有妻、女人有夫,而且这种夫妻关系未经法律程序解除尚在存续的,即为有配偶的人;如果夫妻关系已经解除,或者因配偶一方死亡夫妻关系自然消失,即不再是有配偶的人。
3、所谓又与他人结婚,包括骗取合法手续登记结婚的和虽未经婚姻登记手续但以夫妻关系共同生活的事实婚姻。所谓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是指本人虽无配偶,但明知对方有配偶,而故意与之结婚的(包括登记结婚或者事实婚)。此种行为是有意破坏他人婚姻的行为。
4、主体要件重婚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一是有配偶的人,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又与他人成立婚姻关系;二是没有配偶的人,明知对方有配偶而与之结婚。
5、主观要件重婚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即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或自己有配偶而故意与他人结婚。如果没有配偶一方确实不知对方有配偶而与之结婚或以夫妻关系共同生活的,无配偶一方不构成重婚罪,有配偶一方则构成重婚罪。重婚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喜新厌旧;有的是出于贪图享乐;有的是封建思想作祟等等。但动机不影响重婚罪的成立。
延伸阅读
结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重婚罪可以提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有权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重婚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关系作为客体,行为人具有重婚行为作为客观要件,有配偶的人与他人结婚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作为行为方式,主体为有配偶的人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人,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重婚罪的动机多种多样,但动机不影响其成立。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章 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节 意思表示 第一百三十八条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时生效。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章 民事法律行为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第一百五十五条 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章 法人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七十三条 法人被宣告破产的,依法进行破产清算并完成法人注销登记时,法人终止。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重婚罪能否在民事案件中进行起诉?

重婚罪不能提附带民诉,只能另行提起民事诉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只有被害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时才能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然而,在重婚罪中,被害人遭受的是精神损失,因此可以通过另行提起民事诉讼来...查看全文

重婚罪能否提起公诉

法律分析: 重婚罪可以提起公诉,但是需要由被害人、人民群众、社会团体或有关部门提出控告,在人民检察机关审查决定是否构成重婚罪,如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则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 ...查看全文

能否在重婚案件中提起赔偿诉讼?

重婚不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根据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司法解释规定,重婚罪的受害人无法直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需另行提起民事诉讼。构成重婚的要件包括:一方或双方存在有效的婚姻关系,有配偶者与他人结婚(包括法律上和事实上的重婚)。...查看全文

"重婚罪是否为自诉案件?"

重婚罪是自诉案件,可转化为公诉案件。被害人在经济上依赖犯罪分子,导致不敢起诉或撤诉,使犯罪分子逍遥法外。司法机关规定,重婚案件由被害人自诉,严重情节可由群众、社团或部门提出控告,由检察机关决定是否构成罪行,向法院提起公诉。...查看全文

公安局不调查案件能否提起行政诉讼不作为案件?

律师分析: 公安局不调查案件能提起行政诉讼不作为案件。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建立和完善办案责任制度、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等内部监督制度。在刑事诉讼中,上级公安机关发现下级公安机关作出的决定或者办理的案件有错误的,有权予以撤销或者变...查看全文

离婚案件中能否提起反诉

法律分析:离婚案件中不可以提起反诉,反诉是指在已经进行的诉讼中,被告向本诉原告提起的一种独立之诉,目的是为了抵销或吞并本诉原告的诉讼请求,而离婚诉讼不存在提出一个新的独立的,与本诉离婚不同的诉讼请求。被告提出的反诉不具有反...查看全文

能否提起自诉案件公诉?

刑事自诉案件可私了,私了后不可再起诉。自诉案件包括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被害人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及被害人证据证明应追究刑事责任但未被追究的案件。...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起诉重婚罪时能否起诉离婚

民法典中起诉重婚罪不影响起诉离婚,人民法院会准许离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夫妻一方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则应准予离婚。重婚、家庭暴力、赌博等恶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等情形都可导致夫妻感情破裂。公...查看全文

离婚案件中是否能提起反诉?

律师分析: 不可以,因为离婚诉讼,他是一个综合了婚姻关系的解除,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多项争议处理的案子,这其中,离婚关系的解除是主诉,也就是最基本的诉讼法律关系,财产和子女的问题都从属于离婚的诉求,不离婚,就谈不上财产分割和子女抚...查看全文

离婚案件中是否能提起反诉

不可以,因为离婚诉讼,他是一个综合了婚姻关系的解除,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多项争议处理的案子,这其中,离婚关系的解除是主诉,也就是最基本的诉讼法律关系,财产和子女的问题都从属于离婚的诉求,不离婚,就谈不上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争议的处理...查看全文

离婚案件中是否能提起反诉

法律分析:不可以,因为离婚诉讼,他是一个综合了婚姻关系的解除,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多项争议处理的案子,这其中,离婚关系的解除是主诉,也就是最基本的诉讼法律关系,财产和子女的问题都从属于离婚的诉求,不离婚,就谈不上财产分割和...查看全文

离婚后能否通过诉讼解决重婚问题?重婚罪是否为自诉案件?

离婚证办了还能起诉重婚罪吗?重婚罪可以起诉,只要满足追诉时效,离婚后的五年内可以告重婚罪。重婚罪是可自诉可公诉的案件,被害人可以直接起诉至法院,缺乏证据的自诉案件可由公安机构受理。重婚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一夫一妻制、重复婚配行为和明知...查看全文

刑事案件能否单独提起民事诉讼?

律师分析: 经过刑事追缴或者退赔程序仍然无法弥补原告的损失的,原告才能够单独提起民事诉讼。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在第一审判决宣告以前没有提起的,不得再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但可以在刑事判决生效后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法律依据】: ...查看全文

能否在刑事案件中提起民事诉讼?

不是所有刑事案件都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来解决。刑事案件被害人有物质损失的,经过刑事追缴或者退赔程序仍然无法弥补原告的损失的,原告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但需满足一定前提条件,即经过追缴或退赔仍不能弥补损失。只有在法院的刑事判决生效后...查看全文

重婚案件中,离婚者能否继续起诉?

离婚后,对方实施重婚行为的五年内可告重婚罪。重婚罪包括两个法律婚姻、先有法律婚姻后有事实婚姻、明知对方有配偶而结婚或同居。最高刑为2年,追诉时效为5年。告重婚罪需亲自上法院提起刑事自诉,不可报案或控诉。...查看全文

能否在刑事案件立案后提起民事诉讼?

刑事立案后不能单独提起民事诉讼,但可以先刑事后民事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审理中的民事案件若涉嫌犯罪,需中止审理并移送公安机关,待刑事程序终结后再恢复审理。因此,刑事案件未审结前不能单独提起民事诉讼。...查看全文

民政局是否有权对重婚行为提起诉讼?

民政局不会起诉重婚罪,只有当事人自己起诉才会处理。民政局只能拒绝颁发结婚证,而不能干涉刑事自诉案件。...查看全文

"自诉案件是否能涵盖重婚罪?"

重婚罪可以自诉也可以公诉,我国实行公诉兼自诉的诉讼制度。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10条,自诉案件包括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以及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被害人、近亲属或检察院可以进行告诉才处理...查看全文

案底能否作为不起诉依据?

根据我国刑法和刑诉法规定,未经法院判决有罪的人不得被称为罪犯,不起诉决定由检察院作出,案件不会到法院判决,因此不会有案底。不起诉包括法定不起诉、存疑不起诉和附条件不起诉。案底是指有刑事犯罪前科的记录,存放在公安部门。根据刑诉法,情...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重婚立案后能否起诉离婚

法律分析:重婚被刑事立案后,能附带提起民事离婚诉讼。如果被民事立案了,则不能再起诉离婚。应按法院的程序参与诉讼。即经法院组织调解后,确认感情破裂的,应准予离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