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罪是否意味着坐牢?

律师回答
摘要:本文讲述了诽谤罪的构成要件以及网络暴力起诉的相关规定。诽谤罪需要满足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等要件,而网络暴力起诉的关键点在于诽谤信息点击率、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或转发达到五百次。如果构成诽谤罪,还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起诉别人诽谤需要的证据包括捏造事实、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诽谤针对特定人员以及情节严重等。
如果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达到严重程度,将会构成诽谤罪。情节严重的主要包括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以及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等情况。此外,根据《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时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都属于造成严重后果。
一、网络暴力情况到什么程度可以起诉
网络暴力起诉的关键点在于诽谤信息如果点击率、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或者转发达到五百次,可以起诉。如果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还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处最高三年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通过信息网络实施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二、起诉别人诽谤需要的证据是什么
起诉别人诽谤需要的证据是:
1、必须捏造事实,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
2、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假事实散布,但不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或者不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不构成诽谤罪;
3、诽谤必须针对特定人员进行,但不必指名道姓;
4、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
所谓严重情节,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捏造事实严重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不良影响的,诽谤他人导致精神障碍或受害者自杀。
延伸阅读
结语: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行为达到严重程度将构成诽谤罪,包括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以及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等情况。构成诽谤罪时,将面临最高三年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的刑罚。在起诉别人诽谤时,提供捏造事实的证据是关键。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严重情节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捏造事实严重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不良影响的以及诽谤他人导致精神障碍或受害者自杀等情况。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是否意味着坐牢?

开庭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坐牢,法院要查明案件事实,依据法律做出判决。刑事案件中,司法实践中大多数都会判刑,但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符合一定情形的人民法院可以宣告无罪。开庭意味着法院开始审判案件,而民事二审开庭是根据上诉人或人民检察院...查看全文

虐待罪是否意味着坐牢?

虐待罪的主旨:根据我国刑法,虐待家庭成员情形恶劣者可判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严重情节致使重伤或死亡者可判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不属于告诉才处理。...查看全文

坐牢是否意味着有罪案底?

本文讲述了案底和前科的概念及其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案底是指某人过去犯法或犯罪行为的记录,在我国法律中一般有过刑事犯罪前科的档案记录,而该犯罪档案一般存放至公安部门保存。前科是指30年前坐牢有记录吗,会有记录,该记录会记录到个人档案里...查看全文

是否意味着不用坐牢?

缓刑是一种附条件不执行的刑罚制度,被宣告缓刑者需遵守规定并接受监督,考验期满且未违反规定则不执行原判刑罚,但违反规定或犯新罪则会撤销缓刑并执行原判刑罚。...查看全文

非法行医罪是否意味着坐牢?

非法行医罪是指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的行为。如果已经过了追诉期、犯罪嫌疑人已经死亡、经特赦令免除刑罚或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经警方调查不认为是犯罪,则可以避免被定罪为非法行医罪。...查看全文

缓刑是否意味着要坐牢?

交通事故缓刑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修改,被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符合一定条件可宣告缓刑。缓刑考验期内,不得违反相关法规或判决禁止令。如违反规定或犯新罪,缓刑将被撤销并执行原判刑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可通过刑事和解制...查看全文

诽谤罪是否需要坐牢

本文讲述了诽谤罪的认定和与侮辱罪的区别。诽谤罪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主观上为故意,表现为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而侮辱罪则不是捏造事实,而是用侮辱的方式进行...查看全文

刑事拘留是否意味着坐牢?

刑事拘留不一定会判刑,但判刑的可能性非常大。刑事拘留是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强制措施,由公安机关进行侦查,检察机关审查案件,最终由法院判决是否构成犯罪。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可以先行拘留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具体情...查看全文

缓刑是否意味着不再坐牢?

取保候审并不意味着不会被判刑,具体是否会判刑取决于案件情况。根据《刑事诉讼法》,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在此期间,侦查、起诉和审理不得中断。如果发现不应追究刑事责任或期限届满,应及时解除取保候审或...查看全文

坐牢是否意味着不用赔偿?

坐牢不能逃避债务,无论是民事案件还是刑事案件,即使没钱赔偿也会有相应的强制执行措施或分期赔付计划。有钱赔偿也不能免除刑罚,只能从轻处罚。权利人可以一直追讨债务。...查看全文

缓刑是否意味着不用坐牢?

缓刑是不用坐牢,但需定期汇报思想状况、动态,出省市需批准。缓刑考验期满,无违法情形,原判刑不执行并公开宣告。被宣告缓刑者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报告活动情况,遵守会客规定,离开居住地需批准。...查看全文

防卫过当是否意味着坐牢?

《刑法》规定,正当防卫是指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行为的人采取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限度损害的情况下,不负刑事责任。对于正当防卫杀人的情况,需要判断是否构成防卫过当,如果是,则涉嫌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需要承担相应的责...查看全文

取保候审是否意味着要坐牢?

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但并不代表被告人不会被判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在司法机关审理后确定被告人有罪且罪行清楚的情况下,被告人仍将被判处相应刑罚。取保候审适用于犯罪较轻、不需要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其最高期限为12个月。在...查看全文

欠款被起诉,是否意味着坐牢?

民间借贷纠纷不构成犯罪,不会坐牢。但拒不履行法院判决的可以被司法拘留,构成犯罪的则会追究刑事责任。根据《民事诉讼法》和《刑法》规定,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情节严重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情节特别严重者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查看全文

保候审制度是否意味着坐牢?

取保候审并不意味着免于刑罚,只是改变了强制措施。违反规定可能导致逮捕,最终判决是否入狱由法院决定。取保候审仅适用于轻微且无大危害的情况。因此,一般情况下,取保候审可能不会承担刑事责任或被判缓刑,而可能只需要支付罚金等非实刑处罚。...查看全文

缓刑是否意味着不用再坐牢?

缓刑是一种刑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定期向派出所、司法所汇报,并受监督。在缓刑考验期限内,需接受社区矫正,如无违规行为,缓刑考验期满后原判刑罚不再执行。但若违反法律规定或判决禁止令且情节严重,缓刑将被撤销,执...查看全文

判刑三个月是否意味着坐牢?

被判三个月拘役也算坐牢,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法院根据充足证据裁定犯罪嫌疑人有罪。拘役是刑事处罚的一种形式,被判三个月拘役的犯罪分子通常在就近的公安机关执行。拘役判决会留下刑事处罚记录,拘役一般为一个月至六个月。...查看全文

逮捕是不是意味着坐牢?

律师分析: 逮捕并不意味着坐牢,是不是被判刑需要坐牢,是由法院来认定,也就是说没有法院的判决任何机关不能定谁有罪,逮捕只是公安机关在侦查案件过程中采取的一种手段。 但是,在我国被逮捕后就失去了人生自由,被关押了起来,如果将来人有释...查看全文

坐牢能否意味着出国打工?

本文讲述了在监狱服刑期间,犯盗窃罪的人不能出国打工,必须留在监狱里接受服刑。另外,坐牢出来后一般5年内是不能出国打工的,因为很难办到签证。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查看全文

坐牢能否意味着出国旅行?

坐过牢的人可以办理出国护照,但存在一些限制。根据我国《护照法》规定,除非不具有中国国籍、无身份证明、办理过程中弄虚作假、正在服刑、有未了结的民事案件、属于刑事案件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以及对国家安全或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人,否则可以办...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安启博

北京市-北京市-朝阳区

合伙人律师合同纠纷、合同纠纷

已服务57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