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告与报案:法律术语的演变

律师回答
摘要:申诉和控告的不同之处在于:目的不同,申诉是为了维护个人合法权益,而控告除了维权外还要求惩罚侵害权益的机关及领导人员;客体不同,申诉是人事处理机关的决定,控告是侵害权益的机关及领导人员;范围不同,申诉有限制,主要涉及人事关系,而控告对机关及领导人员的违法行为没有限制;程序不同,申诉有层级限制,控告不受层级限制。
申诉和控告的不同之处:
(1)目的不尽相同。申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人事权益,而控告除了有维护公务员合法权益的目的外,还有要求上级机关或者其他专门机关依法惩办侵害其合法权益的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目的。
(2)客体不同。申诉的客体是人事处理机关的决定,控告的客体是侵害公务员合法权益的机关及其领导人员。
(3)范围不同。申诉的范围法律明文规定,主要涉及人事关系,而对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控告内容没有限制,对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任何违法违纪行为,只要公务员认为该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都可以进行控告。
(4)程序不同。申诉有法定的较为完善的复核、申诉、再申诉程序,有层级限制,公务员只能按照层级逐级申诉,而控告不受层级限制。
延伸阅读
法律术语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
法律术语的历史演变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因为它不仅反映了法律制度的发展,还对法律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律术语逐渐演变,从最初的简单描述,逐渐发展成为精确而具体的词汇。这种演变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法律的需求,还对法律实践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法律术语的演变不仅改变了法律文件的表达方式,还影响了法律解释和司法判决的准确性。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法律术语的历史演变,以便更好地理解法律的本质和意图,并为法律实践提供更准确的指导。
结语:申诉和控告虽有相似之处,但其目的、客体、范围和程序存在明显差异。申诉旨在维护个人合法权益,而控告除此之外,还要求上级机关或专门机关依法惩处侵害权益的机关及其领导。申诉的客体是人事处理机关的决定,而控告的客体则是侵害公务员权益的机关及其领导。申诉范围有法律限制,主要涉及人事关系,而控告对机关及其领导的违法违纪行为没有限制,只要侵犯了公务员的合法权益,都可控告。申诉有明确的程序,有层级限制,而控告则不受层级限制。因此,了解和区分申诉与控告的差异对于维护公务员权益至关重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三章 第二审程序 第二百三十七条 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被告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近亲属上诉的案件,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第二审人民法院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案件,除有新的犯罪事实,人民检察院补充起诉的以外,原审人民法院也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
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或者自诉人提出上诉的,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二章 第一审程序 第四节 速裁程序 第二百二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速裁程序:
(一)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
(二)被告人是未成年人的;
(三)案件有重大社会影响的;
(四)共同犯罪案件中部分被告人对指控的犯罪事实、罪名、量刑建议或者适用速裁程序有异议的;
(五)被告人与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没有就附带民事诉讼赔偿等事项达成调解或者和解协议的;
(六)其他不宜适用速裁程序审理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三章 第二审程序 第二百三十一条 被告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的,原审人民法院应当在三日以内将上诉状连同案卷、证据移送上一级人民法院,同时将上诉状副本送交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对方当事人。
被告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直接向第二审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在三日以内将上诉状交原审人民法院送交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对方当事人。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区分处理和处罚:法律术语的演变与澄清

行政处理与行政处罚的区别在于,处理是行政行为的一种,而处罚是行政处理的一种具体形式。行政处罚是国家法律责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行政主体有效地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障法律实施的重要手段。...查看全文

法律制度的演变与演变趋势

未满14周岁女孩发生性关系也可不认定为强奸罪,成熟外貌难辨认;知道妇女是精神病患者或痴呆者而发生性行为,无论手段都应以强奸罪论处;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在未发病期间发生性行为,妇女同意则不构成强奸罪。...查看全文

民事案件中的控告与报案

控告和报案的主体不同,控告只能由被害人提出,而报案可以是被害人或第三人提出。控告是被害人向相关部门要求重新审理某事,而报案是第三人向公安机关等机构报告对他人权益的有害行为。控告需要被害人知道犯罪嫌疑人身份并提供证据,以减少自身损失...查看全文

法律规定的演变与实际案例分析

本文讲述了单位行贿犯罪中直接责任人员的分类和处理方式。单位行贿犯罪是一种有组织犯罪,与传统刑法中的共同犯罪存在较大差异。在确定直接责任人员的主次时,需要考虑职权的大小、因果关系的形式和所起作用的程度。单位行贿罪行的处罚为对单位判处...查看全文

法律权威的来源与演变

建立活力和规律的管理系统,明确责任权限,实行职务等级制和监督制度,推行程序法规化和条例化,坚持照章办事原则,确保统治形式以法律认可为基础,服从者服从的是法律而非个人。...查看全文

法律关系的演变与创新

债权人的代位权是体现债权法律效力的权利,但有些债权专属于债务人自身,因此需要排除。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条件包括有合法的债权、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债务人的债权已到期且不是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债权。相对人对债务人的抗辩可以向债权人主...查看全文

法律责任的演变与实践

法人代表是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其民事行为责任由法人承担。股东在有限责任公司中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责,公司债务由公司资产清偿,股东不需以个人财产清偿。公司在法律上独立于股东。...查看全文

法律关系的演变与转折

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的处理方法包括:1)满2年后减为有期徒刑,不一定在期满当天减刑;2)有重大立功表现者,满2年后减为15-20年有期徒刑;3)故意犯罪经核实后,最高法院核准执行死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也会相应减少。...查看全文

法律关系的界定与演变

强制拆迁中找不到责任主体时,房屋征收部门可能被推定为强拆主体,并承担责任。房屋征收部门应对委托的房屋征收与补偿行为进行监督,并承担法律责任。...查看全文

我国法律法规的演变与现状

猥亵儿童罪的立案标准是基于行为人是否实施了猥亵儿童的行为,而不考虑儿童是否同意或反抗,因为儿童的性辨别能力较差,法律无需要求行为人使用暴力或其他手段。...查看全文

法律术语的简要解释

自首和当庭自愿认罪是量刑情节,但具体量刑方式不同。自首可减轻或免除处罚,减幅取决于自首动机、时间、方式、如实供述程度等;当庭自愿认罪可减少基准刑的10%以下,但不包括自首、坦白情节。恶意利用自首规避法律制裁除外。...查看全文

法律术语的详细解释

指定辩护是为被告人提供法律辩护的一种制度,旨在保护其合法权益。辩护人负责根据事实和法律提供证据和意见,以证明被告人无罪、罪轻或减轻,从而免除刑事责任。...查看全文

法律规定的演变与现实困境

法律民事债务不需要父债子偿,除非子作为继承人。父债子还有法律依据,包括限定清偿、继承人分担债务、遗产分割后仍需清偿等原则。遗赠执行不影响债务清偿,预留给无劳动能力且无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遗产份额也不受债务影响。《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查看全文

我国法律体系的演变与创新

我国宪法经历五次部分修改。分别是: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修正案;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修正案;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修正案...查看全文

探究法律程序的挑战与演变

本文讲述了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时间规定。对于简易程序的案件,规定了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对于普通程序的案件,规定了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必须审结。如果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审理时间,必须得到院长批准,最多可以延长六个月。如果还需要进...查看全文

破产法律制度的演变与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旨在规范企业破产程序,公平清理债权债务,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破产法涵盖债和债权、债务、偿付能力、破产、清算、重整和和解等六个重要概念。...查看全文

探究法律规定的演变与发展

根据法律规定,伪造、变造、买卖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的,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的刑罚,并处以罚金。若情节严重,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以罚金。刑法修正案九...查看全文

法院的实践与演变

法院处理民事纠纷的条件和特别规定。起诉需满足原告与案件利害关系、明确被告、具体请求和事实、属于法院管辖范围。特别规定包括劳动争议需提供仲裁决定书,一定时期内禁止起诉某些案件。若离婚案件被判不准离婚或调解和好,或当事人撤诉后六个月内...查看全文

命案处理方式的变化与演变

无期徒刑是一种介于有期徒刑和死刑之间的刑罚,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对于废除与保留无期徒刑的争议,不同国家有不同观点。废除者认为无期徒刑比死刑残酷,无助于犯人改过自新;保留者认为给予犯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和希望。中国刑法规定有无期徒刑,...查看全文

裁决、裁定与判决:法律术语的梳理与区分

裁定和判决的区别在于裁定处理程序问题,判决处理实体问题。裁定驳回起诉评价程序意义,驳回诉讼请求评价实体意义。裁定适用程序法,判决适用实体法。...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