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规定,交通肇事发生后,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抢救伤者。交通肇事责任人在交通事故发生后逃逸的行为违反了法律的规定。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交通事故目击者追赶交通肇事逃逸人,性质上属于制止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根据相关案例,交通事故目击者非因法定职责、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为保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实施阻止不法侵害者逃逸的行为属于见义勇为,应予以支持和鼓励。
如何理解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从该解释可以看出,首先,行为人要有交通肇事后“逃跑”的行为;其次,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跑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怎样判刑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涉嫌交通肇事罪,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应该怎么判刑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判刑: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交通事故中的“碰瓷”行为如何定性,是否涉嫌敲诈勒索罪?
《刑法》中的敲诈勒索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威胁、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多次强行勒索的行为。敲诈勒索罪的社会危害性主要体现在敲诈勒索的犯罪数额、犯罪次数、犯罪手段、犯罪对象以及其他犯罪后果等方面。交通事故中“碰瓷”行为定性首先需要看交通事故的性质是否为正常的交通事故,行为人是否经过事先“预谋”而故意造成交通事故。另外,行为人索要财物的数额和“碰瓷”的次数都会影响敲诈勒索罪的定罪,例如索要财物数额达到5000元以上为“数额较大”,两年内敲诈勒索行为达到3次为“多次敲诈勒索”。如果敲诈勒索的对象为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或者行为人利用或者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军人、新闻工作者等特殊身份敲诈勒索则构成敲诈勒索罪中的严重情节。
如何定义交通肇事逃逸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有造成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等情节,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肇事逃逸的构成条件主要有:行为人造成了交通事故,且处于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实施了逃逸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