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律师回答
摘要:本文介绍了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含义及其包括的禁止溯及既往、禁止适用习惯法、禁止类推适用和刑罚法规适当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此外,文章还探讨了缓刑期间又犯新罪的处理方式,指出缓刑不适用缓刑期间再犯新罪的情况,以及在缓刑期间违反相关规定应当如何处理。
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含义应为:法律没有授权即不得定罪量刑。罪刑法定原则包括禁止溯及既往、禁止适用习惯法、禁止类推适用和刑罚法规适当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前应同一件事被行政拘留算是累犯吗
累犯属于我国刑法量刑制度中的一种。一般来说,累犯分为一般累犯和特别累犯。根据我国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行政拘留还不构成犯罪。由于构成累犯前罪必须构成犯罪,因此以前因同一件事被行政拘留不属于累犯。我国刑法规定了几大非常重要的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适用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以前因同一件事被行政拘留不属于累犯,恰恰就是贯彻我国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适用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体现。
二、缓刑期间又犯新罪如何处理
缓刑期间又犯新罪应当撤销缓刑。
因为缓刑是没有收监,没有被羁押,相当于原刑罚没有执行,所以在缓刑期间再犯新罪,就按判决前犯数罪进行并罚。
缓刑称暂缓量刑,也称为缓量刑,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
缓刑适用于3年以下有期徒刑(数罪并罚时决定执行的有期徒刑刑期超过3年的情况下,若其中一罪有判处缓刑的量刑,应附加吸收原则,使缓刑不再执行)、拘役,3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累犯、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在缓刑期间又犯新罪一般都是不服法律判决的犯罪嫌疑人做出的行为,以此报复社会。犯新罪应该按照新罪的处罚标准审判,并且撤销缓刑。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犯罪分子被适用了缓刑的,并不代表就高枕无忧了,虽然此时不用实际被羁押在看守场所,但毕竟还是“戴罪之身”,那么就缓刑考验期内就应当遵守相关的规定,不能再次实施新的犯罪,否则的话就会按照规定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进行并罚。
延伸阅读
结语: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具体含义是法律没有授权即不得定罪量刑,包括禁止溯及既往、禁止适用习惯法、禁止类推适用和刑罚法规适当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在具体实践中,罪刑法定原则要求严格,对于行政拘留并不构成犯罪,因此以前因同一件事被行政拘留不属于累犯。在缓刑期间又犯新罪的处理上,缓刑适用于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有新罪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缓刑考验期限内要遵守相关规定,否则缓刑将会被撤销,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进行并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条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涵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是:禁止类推和习惯法,禁止刑法溯及既往,禁止法外刑和不定期刑。刑法的明文规定是定罪的唯一依据,不允许通过类推或习惯法定罪。行为的定罪量刑只能以行为时有效的法律为准,新法不溯及既往。刑罚名称、种类和幅度必须由法...查看全文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的内涵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刑事诉讼法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把它了解透彻更有利于我们学习刑事诉讼法。那么,什么是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呢?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特点有哪些呢?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内容又有哪些呢?下面就由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查看全文

行政处罚决定原则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行政处罚应遵循法定原则,即必须依据法律、法规或规章规定;由具有独立主体资格的行政机关实施,但也可由授权或委托的组织行使;同时必须符合法定程序。...查看全文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

法律分析:罪刑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罪刑法定原则产生的思想渊源是三权分立学说与心理强制说。平等适用刑法,也即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刑法》规范在根据其内容应当得到适用的所有场...查看全文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

法律分析:罪刑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罪刑法定原则产生的思想渊源是三权分立学说与心理强制说。平等适用刑法,也即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刑法》规范在根据其内容应当得到适用的所有场...查看全文

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基本内涵

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在特定情况下,以发生的损害结果为判断标准,与该结果有因果关系的行为人,无论有无过错,都要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只有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才能适用该原则,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为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特殊侵权行为如...查看全文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刑法始终的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根本性准则。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具体有:(一)罪刑法定原则;(二)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条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查看全文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法律分析: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1、罪刑法定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4、最新相适应是指刑罚的轻重; 5、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 6、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查看全文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刑法始终的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根本性准则。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具体有:(一)罪刑法定原则;(二)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条...查看全文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法律分析: 根据法律规定,刑法的基本原则是: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罪行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查看全文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刑法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在全部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有三个,即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适用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分别体现在《刑法》第3条、第4条和...查看全文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刑法始终的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根本性准则。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具体有:(一)罪刑法定原则;(二)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条 ...查看全文

宪法的基本原则内容是什么

法律解析: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为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原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查看全文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

一、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适用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条【罪刑法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第四条【适用...查看全文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

罪刑法定原则如下:(1)成文的罪刑法定:排斥习惯法。(2)事前的罪刑法定:禁止事后法。只有在行为的时候已经存在并且生效的法律才能对所发生的行为具有效力。(3)严格的罪刑法定:禁止类推解释,禁止一...查看全文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

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世界各国刑法理论与实践中普遍接受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在刑法各项基本原则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核心原则。 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世界各国刑法理论与实践中普遍接受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在刑法各项基本原则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核心原则。 那么刑法的特征有哪些呢? 刑法的特征有: 1、刑法是规定...查看全文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

罪刑法定原则含义由两个基本方面组成,其一是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其二是法律没有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第一个方面可称之为积极的罪刑法定原则;第二个方面,可称之为消极的罪刑法定原则。积极的罪...查看全文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义

罪刑法定适用原则包括禁止溯及既往、排斥习惯法、禁止类推解释和刑罚法规的适当。这些原则要求犯罪及其惩罚必须在行为前预先规定,不得对过去行为追溯适用;行政规章不能规定刑罚,习惯法和判例不能作为刑法的依据;刑法应严格适用和解释,禁止类推...查看全文

刑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法律分析:刑罚的基本原则是:罪刑法定原则,即法律规定为犯罪,才是犯罪,法律未规定的,不属于犯罪;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即在法律适用上人人平等;以及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即刑罚与罪行、刑事责任应当相适应。法律依据...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