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夺政治权利的限制时间是多久

律师回答
摘要:判决生效时计算终身剥夺政治权利期限;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与管制同时计算;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期限与主刑执行期限届满或假释之日起计算。刑期执行完毕后,开始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的附加刑。
一、判处死列(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的终身剥夺政治权利期限的计算从判决生效时计算;
二、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从主刑管制判决生效之日起与管制同时计算,刑法规定,管制的刑期,从管制判决生效之日计算,刑法又规定,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时执行。
三、判处拘役、有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期限届满和判处无期徒刑减刑后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从主刑执行期限届满或者自假释之日起计算。
判处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期届满减为有期徒刑,刑期执行期满后或者从假释之日起,开始执行其人民法院剥夺政治权利的判决。如某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一年,在主刑执行完毕后,从监狱释放之日起执行剥夺政治权利一年的附加刑。
延伸阅读
剥夺政治权利的限制时间对犯罪分子有何影响?
剥夺政治权利的限制时间对犯罪分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限制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着犯罪分子的政治参与权利的恢复。如果限制时间较短,犯罪分子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其政治权利,从而可能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其次,限制时间的长短也反映了对犯罪行为的社会惩罚力度。限制时间较长可能意味着对犯罪分子的严厉制裁,从而起到警示和威慑作用。此外,限制时间的长短还可能影响犯罪分子的社会认同和融入程度,较长的限制时间可能使其在社会中面临更多的障碍和排斥。因此,剥夺政治权利的限制时间对犯罪分子的影响是一个综合考量的问题,需要权衡社会公正、惩罚效果和犯罪分子的改造与回归等多个因素。
结语:对于剥夺政治权利的限制时间,其对犯罪分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限制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着犯罪分子政治参与权利的恢复。其次,限制时间的长短也反映了对犯罪行为的社会惩罚力度。此外,限制时间的长短还可能影响犯罪分子的社会认同和融入程度。因此,剥夺政治权利的限制时间需要综合考量社会公正、惩罚效果和犯罪分子的改造与回归等多个因素。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七章 危害国防利益罪 第三百七十三条 煽动军人逃离部队或者明知是逃离部队的军人而雇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一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 第一百零四条 组织、策划、实施武装叛乱或者武装暴乱的,对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对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策动、胁迫、勾引、收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武装部队人员、人民警察、民兵进行武装叛乱或者武装暴乱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三章 刑罚 第七节 剥夺政治权利 第五十四条 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下列权利:
(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三)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
(四)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剥夺政治权利的限制时间是多少?

犯罪分子在判处不同刑罚时,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有所不同。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期限相等;拘役、有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1年以上5年以下;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终身剥夺政治权利;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查看全文

剥夺政治权利期限是多久?

对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分别不同情形作了如下规定:(1)独立适用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判处有期徒刑、拘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1年以上5年以下。(2)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查看全文

剥夺政治权利期限是多久

1、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时执行。即3个月以上2年以下。2、判处拘役、有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1年以上5年以下。3、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查看全文

剥夺政治权利期限是多久

法律分析:我国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处以剥夺政治权利刑罚的期限一般为三个月以上到两年以下。《刑法》规定,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一年以上五年以下。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时执行。...查看全文

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是多久?

《刑法》第五十五条【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外,为一年以上五年以下。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时执行。 剥夺政治权利期限 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犯罪人参加国...查看全文

剥夺政治权利期限是多长的时间

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具体包括四种情况:1、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时执行,即3个月以上2年以下。2、判处拘役、有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1年以上5年以下。...查看全文

剥夺政治权利期限是多长的时间

法律分析: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一般为一年以上五年以下。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除刑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外,为一年以上五年以下。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时执行。...查看全文

剥夺政治权利期限是多长时间

剥夺政治权利期限由情况而定。1、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等于管制的期限,同时执行。即3个月以上2年以下。判处拘役,有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一年以上五年以下;2...查看全文

剥夺政治权利具体时间是多久

判处有期徒刑、拘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有期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之日起计算。一、剥夺政治权利刑罚是采取什么方式来执行执行剥夺政治权利刑罚的方法是:1、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查看全文

剥夺政治权利起算时间是多久

法律解析: 剥夺政治权利起算时间为有期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之日起计算。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犯罪人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剥夺政治权利是一种资格刑,它以剥夺犯罪人的一定资格为内容。从刑法规定看,剥夺政治权利...查看全文

剥夺政治权利起算时间是多久?

律师分析: 剥夺政治权利起算时间为有期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之日起计算。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犯罪人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剥夺政治权利是一种资格刑,它以剥夺犯罪人的一定资格为内容。从刑法规定看,剥夺政治权利...查看全文

剥夺政治权利起算时间是多久

法律解析: 剥夺政治权利起算时间为有期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之日起计算。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犯罪人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剥夺政治权利是一种资格刑,它以剥夺犯罪人的一定资格为内容。从刑法规定看,剥夺政治权利...查看全文

剥夺政治权利起算时间是多久

法律分析:剥夺政治权利起算时间为有期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之日起计算。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犯罪人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剥夺政治权利是一种资格刑,它以剥夺犯罪人的一定资格为内容。从刑法规定看,剥夺政...查看全文

剥夺政治权利期限多久

法律解析: 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外,为一年以上五年以下。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时执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五十五条 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除本...查看全文

剥夺政治权利期限多久

法律分析: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外,为一年以上五年以下。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时执行。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五十五条 剥夺...查看全文

剥夺政治权利期限多久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除了被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应当被终身剥夺政治权利外,其他罪刑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一年到五年。如果是被判处管制和剥夺政治权利的,管制和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相同。如果死缓或者无期减为有期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应当改为三...查看全文

剥夺政治权利的时间

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根据不同情况而定,包括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以及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具体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1年以上5年以下、终身以及3年以上10年以下。...查看全文

剥夺政治权利时间

法律分析: 剥夺政治权利时间: (1)独立适用剥夺政治权利的,其刑期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并执行。 (2)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时起算,同时执行。管制期满解除管制,政治权利也同时恢复。 (...查看全文

剥夺政治权利时间

法律分析: 根据法律规定,剥夺政治权利时间: (1)独立适用剥夺政治权利的,其刑期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并执行。 (2)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时起算。 (3)判处有期徒刑、拘役附加剥夺政治...查看全文

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是有多久

法律分析: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一般为一年以上五年以下。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于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毒、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法律依据:《...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