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不许探视孩子,抚养费能否减免?

律师回答
摘要: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仍享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则有协助的义务。若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则另一方需承担部分或全部抚养费。如果离婚后不给抚养费,可以通过法院起诉来维护探望权,但不能以此剥夺对方的探望权。另外,根据民法典和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不给抚养费也可以行使探望权,但抚养费与探视权并不互为条件。
虽然不给抚养费可以行使探望权,但这两个权利并不冲突。依据民法典的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仍享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则有协助的义务。若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则另一方需承担部分或全部抚养费。如果离婚后不给抚养费,可以通过法院起诉来维护探望权,但不能以此剥夺对方的探望权。
一、离婚后探望权归哪一方
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如果一方拒不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的,有探望权的一方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依法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但是不能对子女的人身、探望行为进行强制执行。
二、不给抚养费可以看孩子吗?
不给抚养费可以看孩子,抚养费与探视权并不互为条件,不支付抚养费也有权利去探视孩子,抚养孩子的一方有权以孩子名义申请抚养费的强制执行。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六十五条,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的离婚判决中未涉及探望权,当事人就探望权问题单独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根据第六十七条,未成年子女、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以及其他对未成年子女负担抚养、教育、保护义务的法定监护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中止探望的请求。
根据第六十八条,对于拒不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的有关个人或者组织,可以由人民法院依法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但是不能对子女的人身、探望行为进行强制执行。
延伸阅读
结语:虽然不给抚养费可以行使探望权,但这两个权利并不冲突。依据民法典的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仍享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则有协助的义务。若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则另一方需承担部分或全部抚养费。如果离婚后不给抚养费,可以通过法院起诉来维护探望权,但不能以此剥夺对方的探望权。因此,离婚后仍可探望孩子,不必支付抚养费。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七十六条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并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
离婚协议应当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和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
第一千零七十八条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离婚,并已经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予以登记,发给离婚证。
第一千零八十四条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第一千零八十五条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前款规定的协议或者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者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第一千零八十六条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离婚后不付抚养费能否探视子女?

离婚后不付抚养费不剥夺探望子女权利。支付抚养费和探望子女是独立的法定权利和义务,二者不直接联系。不支付抚养费可以协商或诉讼,但不能剥夺探望子女权利。...查看全文

不给抚养费能否探视孩子?

离婚后,父母不给抚养费也可以探视孩子。探视权与抚养费无必然联系。父母协商抚养费用和期限,协议不成由法院判决。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有探望权,另一方有协助义务,方式和时间由当事人协商或法院判决。...查看全文

不给抚养费能否探视孩子

离婚后,父母不给抚养费也有探视孩子的权利。抚养费和探视权是两个独立的法律问题,离婚后,由一方抚养的孩子,另一方应负一定的抚养费用。双方可协商,如无协议,由法院判决。离婚后未抚养孩子的一方有探望权,由另一方协助,方式和时间由双方协商...查看全文

不给抚养费能否探视孩子?

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与抚养费无必然联系。负担费用由双方协议或法院判决,探望方式和时间也是由双方协议或法院判决。...查看全文

不给抚养费能否探视孩子

法律分析:不给抚养费能探视孩子。抚养费与探不探视没有多大的关系。探视权,是指夫妻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享有约定,或依据人民法院的判决,遵循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看望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子女,或将子女短暂接回共同生活的...查看全文

离婚后子女抚养费能否减免?

子女抚养费可以根据特定情况减免或中止给付。犯罪被监禁、长期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抚养方再婚且配偶承担部分费用等情况下,给付方可以请求减免或中止抚养费。然而,离婚夫妻仍需承担子女抚养费的责任,减免或中止抚养费是有条件的,否则需履行抚养...查看全文

离婚一方不承担抚养费能否探视孩子

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孩子的一方有探望孩子的法定权利,不能以未支付抚养费或家庭矛盾为理由阻挠。双方应为孩子的身心健康着想,协商解决探望和教育等问题,创造和谐成长环境。但可上诉要求对方支付抚养费。...查看全文

离婚后不能探视孩子,可以不付抚养费吗?

离婚后不需要探视孩子,也不可以拒付抚养费,离婚后,父母抚养子女仍然是法定义务,对方不配合探视权的行使,也不能成为拒绝支付抚养费的理由。抚养费是父母其他对未成年人负有扶养义务的人,为未成年人承担的生活、教育等费用。我国法律上的抚养费...查看全文

不让探视孩子能否不给抚养费

离婚后不让探视可以向法院起诉另一方,不能不给抚养费。抚养费支付是作为未直接抚养子女一方的法定义务,是法律强制性规定的。一、如果对方起诉不给抚养费怎么处理?如果对方起诉不给抚养费可以强制性。抚养费是父母或其他...查看全文

离婚后孩子抚养费是否可以减免

离婚后子女抚养费可以减免。减免抚养费的情形有:1、有给付义务的一方,因犯罪被收监劳动改造,无力给付抚养费的,可以减少或者免除给付。2、有给付义务的父方或者母方,由于长期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失去经济来源,确...查看全文

离婚后妈妈能否探视孩子并获得抚养费?

离婚后,父母都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和抚养义务。无论对方是否阻止探望,都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离婚不会消除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不能因为对方不让探视孩子就不给抚养费。...查看全文

离婚后孩子抚养费能不能减少

离婚后,抚养费由一方承担,如有困难可减少。费用和期限由双方协商或法院判决。...查看全文

前夫不付抚养费,能否探视孩子?

前夫不付抚养费是否能看孩子?孩子成年后前夫是否可以拒付抚养费?根据《民法典》,前夫不支付抚养费不影响其探望权;根据《民法典》,孩子成年后前夫可以拒付抚养费,除非孩子还在校接受教育或劳动能力受限。...查看全文

离婚后拖欠孩子抚养费是否可以不让探视孩子

法律分析: 不可以。对方不支付抚养费,你可以采取诉讼的方式去维护自己和孩子的利益,用这种侵犯别人的权利来让自己的权力可以得到实现的方式是法律禁止的。探望权是法定权利,你是不可以起侵犯的。 法律依据: 《民法典》(2023年1月1...查看全文

离婚后无子女抚养权方能否探视孩子?

根据《民法典》规定,离婚后没有孩子的抚养权方有权看望孩子,另一方无权探望除非探望对子女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抚养费与探视权没有直接联系,抚养费是父母子女关系的一部分,而探视权是基于父母子女关系享有的身份权。若想争取探视权,可向法院...查看全文

不给抚养费能探视孩子吗

不给抚养费能探视孩子。支付抚养费是民法典规定的义务,而探望子女是一项权利,但支付抚养费的义务和探望权利不是捆绑在一起的,不能因为对方不支付抚养费而剥夺对方探望子女的权利。一、抚养费是否可以终止探视权对方不给...查看全文

离婚后探视孩子的抚养费问题

离婚后,父母仍然有法定责任抚养他们的子女。抚养费是指其他有扶养义务的人,如父母,为未成年人提供的生活、教育和等费用。我国法律上的抚养费,是指当这些人不能充分履行或未履行抚养义务时,向未成年人支付的费用。离异生子的夫妻一方不能追诉以...查看全文

离婚后孩子抚养费是否能减少

离婚后,子女由一方抚养,另一方需承担部分或全部抚养费。费用和期限由双方协商,如协商不成,可由法院判决。如果有支付困难,抚养费可相应减少。...查看全文

离婚后能否探视孩子

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探望方式和时间由离婚双方协议,协议不成则由法院判决。探望权可被中止,但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中止探望权的请求权人可以是未成年子女、直接抚养子女的...查看全文

离婚后能否探视孩子?

离婚后,父母不给抚养费并不影响其探视子女的权利。根据《民法典》规定,离婚后,非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抚养费支付期限一般到子女18周岁,但特殊情况下可能延长,如子女丧失劳动能力、在校就读或无生活能力...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