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毒杀人被判多少年?

律师回答
摘要:本文介绍了故意杀人未遂的判刑问题。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在量刑时,会考虑案件全部情况,尤其是情节的轻重。对于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引发的故意杀人犯罪,适用死刑要十分慎重。
投毒杀人虽然属于故意杀人,但受害者没有死亡,这表明犯罪已经完成,但由于某些意志之外的原因而未能成功。因此,这种行为属于故意杀人罪的未遂。对于未遂犯,会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如果情节较轻,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杀人未遂判刑多少年
我国《刑法》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故意杀人未遂的,会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是减轻处罚。所以,对于情节比较轻微的故意杀人案件,又是未遂的情况,有可能会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幅度内的判刑,对于情节严重的,也一般不会超过十年。法官在考虑对故意杀人犯罪是否判处死刑时,不仅要看是否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结果,还要综合考虑案件的全部情况。对于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引发的故意杀人犯罪,适用死刑一定要十分慎重,应当与发生在社会上的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其他故意杀人犯罪案件有所区别。
二、刑法杀人未遂判几年
第二十三条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量刑时考虑的因素很多,既遂、未遂是其中之一。
延伸阅读
故意杀人犯罪未遂可以判多久
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对未遂犯的处罚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故意杀人未遂是指故意的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由于行为人的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故意杀人未遂仍按故意杀人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比照既遂从轻处罚。
我国法律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而对于故意杀人未遂的应综合考虑其主观动机、行为手段、危害后果、被害人是否有过错、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去判定其最终判处的刑罚。
结语:杀人未遂属于故意杀人罪的一种,虽然未造成死亡,但犯罪已经完成。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具体判刑要考虑情节的轻重。故意杀人的未遂犯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则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在判决时,需要综合考虑案件全部情况,尤其是与发生在社会上的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其他故意杀人犯罪案件有所区别。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投毒杀人被判多年原判决

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根据法律规定,故意杀人的刑罚包括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故意投毒危害公共安全,针对的是不特定的多数人,可能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刑罚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以投毒方式犯故意...查看全文

投毒杀人被判几年?

投毒杀人罪的刑罚取决于情节严重程度,一般为死刑、无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死刑,但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但可从轻或减轻处罚。未满十六周岁的人可由家长或监...查看全文

被人投毒被判多少年?

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故意投放毒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如果投放危险物质造成致人重伤、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可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投放危险物质罪不需要实际结果,只要行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即可成立。对...查看全文

投毒罪被判多少年?

投放危险物质罪的主旨是根据情节判刑,根据不同后果分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和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构成要件包括犯罪客体为公共安全,犯罪客观方面为投放危害公共安全的物质,犯罪主体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自然人,主观方面表现...查看全文

杀人被判多少年

律师分析: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查看全文

投毒犯罪被判多少年?

投毒罪的量刑标准根据危害后果的严重程度而定。尚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而对于造成极端严重损害的情况,将处以死刑或无期徒刑。...查看全文

投毒者被判多少年刑

投毒罪的刑罚根据危害后果的严重程度而定,尚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重伤、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损害极端严重的可处死刑或无期徒刑。...查看全文

给人投毒判多少年

根据法律规定,以投毒方式犯故意杀人罪,若没有导致被害人死亡,可能涉及犯罪预备、犯罪未遂或犯罪中止等情形。对于预备犯,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对于未遂犯,可以从轻处罚。对于中止犯,若没有造成损害,应免除处罚;若造成损害,应减轻处罚。以投...查看全文

投毒杀人未遂,判几年?

故意杀人和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定罪量刑根据具体情节确定,故意杀人可处死刑或有期徒刑,投放危险物质罪可处有期徒刑。预备犯可减轻或免除处罚,未遂犯可从轻处罚,中止犯可减轻处罚。未造成死亡或重伤的投放危险物质罪可处有期徒刑。定罪量刑需根据具...查看全文

投毒杀人没死判几年

法律分析:投毒杀人没死涉嫌故意杀人罪一般会判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属于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杀人罪是实害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故意杀人罪。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投毒判多少年?

法律解析: 犯投毒罪的,尚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规定,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损害极端严重的,处死刑或无期徒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查看全文

投毒判多少年?

律师解答: 犯投毒罪的,尚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规定,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损害极端严重的,处死刑或无期徒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查看全文

投毒判多少年

投毒判刑视情况而定,致死判死刑或有期徒刑,轻者判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故意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后果判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致人伤亡或财产损失严重者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死刑。...查看全文

投毒犯可被判处多少年?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的主旨是指投放虚假物质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具体量刑标准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查看全文

投毒罪应该被判多少年?

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故意投放危险物质,引起中毒,从而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该罪的判刑标准根据投放物质的种类和危害程度而定。如果投毒者尚未造成严重后果,通常会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投毒者的行为导致他人受伤甚至死亡,或者导致...查看全文

少年杀人犯被判多少年刑?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分为三种情况:故意杀人的可判死刑、无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可判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15周岁以下的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一般会从轻或减轻处罚。...查看全文

投毒杀人被判无期徒刑

投毒杀人罪的刑罚根据情节轻重而定,一般为死刑、无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死刑,但已满十四周岁的人犯罪需负刑事责任。未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可从轻或减轻处罚,而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则不予刑事处罚,但需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查看全文

杀人犯会被判多少年?

律师分析: 故意杀人罪属重罪,量刑在十年以上,无期或死刑。但也要结合犯罪动机、犯罪手段、犯罪恶劣程度、是否有自首、立功等犯罪情节看是否具有从轻、减轻处罚的情形,最终确定要判处的刑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查看全文

杀人犯会被判多少年

法律解析: 故意杀人罪属重罪,量刑在十年以上,无期或死刑。但也要结合犯罪动机、犯罪手段、犯罪恶劣程度、是否有自首、立功等犯罪情节看是否具有从轻、减轻处罚的情形,最终确定要判处的刑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查看全文

杀人一般被判多少年?

故意杀人罪的刑罚应根据犯罪情节的严重程度来决定,涉及卑劣动机、极端残酷手段、社会影响等情况应判处死刑或无期徒刑。而情节较轻的故意杀人罪包括防卫过当、义愤杀人、激情杀人、受嘱托杀人、帮助他人自杀和生母溺婴等,应处以3年至10年有期徒...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黄先月

北京市-北京市-朝阳区

认证律师合同纠纷、合同纠纷

已服务105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