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网络名誉侵权如何确定管辖法院

律师回答
摘要:网络名誉侵权的管辖法院可由被侵权人向侵权行为发生地法院提起诉讼。名誉权是对个人品德、声誉、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侵权行为的设备所在地,侵权结果发生地包括被侵权人住所地。要认定名誉权侵权,需证明受害人名誉受损,行为人违法,存在因果关系,并证明行为人有过错。
一、民法典网络名誉侵权如何确定管辖法院
通过网络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被侵权人可以向侵权行为发生地法院提起诉讼,如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所在地法院等。
按照《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的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此外,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
信息网络侵权行为实施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所在地,侵权结果发生地包括被侵权人住所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二十四条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
第二十五条信息网络侵权行为实施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所在地,侵权结果发生地包括被侵权人住所地。
二、如何认定名誉权侵权
第一,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名誉被损害的事实一般是指社会评价降低、丧失缔约机会、丧失获奖机会等客观情形。
第二,行为人行为违法。对于认定侵害公司名誉权行为的违法性,通常表现为具有捏造、散布有损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虚假事实的行为,包括对经营主体的经济实力、履约能力及态度、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经营状况、销售状况等经济能力的贬损、误导以及其他施加不当影响的行为。行为人侵害名誉权的对象应当特定而明确,具有指向性。
第三,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法院在认定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时,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有时还采取“推定证明”的方式。法院经常通过使用“势必”“应当”“足以”等词汇,以说明其认为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第四,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延伸阅读
结语:民法典网络名誉侵权的管辖法院应根据侵权行为发生地来确定。侵权人通过网络侵犯他人名誉权时,被侵权人可以向侵权行为发生地的法院提起诉讼。根据《民法典》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名誉是对个人品德、声誉、才能和信用等的社会评价。确定名誉权侵权需要考虑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的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律师将根据这些要素来认定名誉权的侵权情况。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十四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网络名誉侵权如何确定管辖法院

法律分析:网络名誉侵权提起诉讼的,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信息网络侵权行为实施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所在地,侵权结果发生地包括被侵权人住所地...查看全文

网络名誉侵权如何确定管辖法院

法律分析:根据民诉法及其司法解释相关规定,网络名誉侵权管辖为名誉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名誉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也就是名誉侵权行为的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所在地和权利人所在地。...查看全文

网络名誉侵权如何确定管辖法院?

律师分析: 网络名誉侵权提起诉讼的,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信息网络侵权行为实施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所在地,侵权结果发生地包括被侵权人住所地。 ...查看全文

民法典网络侵权管辖法院如何确定

本文介绍了民法典网络侵权管辖法院的确定和网络侵权受害方可以获赔的具体情况。民法典对网络侵权管辖法院没有作出规定,发生网络侵权行为后,管辖法院包括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所在地,侵权结果发生地包括被侵权人住所地。而网络侵权的行为有很多种,常...查看全文

网络侵权管辖法院如何确定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发生网络侵权行为的,由侵权行为发生地法院管辖,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所在地,侵权结果发生地包括被侵权人住所地。...查看全文

网络名誉权的管辖权如何确定

法律分析:网络名誉权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主要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所在地,侵权结果发生地包括被侵权人住所地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查看全文

网络匿名名誉权侵权案件如何确定管辖权

网络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对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查看全文

网络名誉权纠纷的管辖权如何确定

网络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对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此规定具体...查看全文

网络侵权如何确定管辖

法律分析:侵权纠纷一般归属于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信息网络侵权行为实施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所在地,侵权结果发生地包括被侵权人住所地。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查看全文

网络匿名名誉权侵权案件怎样确定管辖权

网络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对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查看全文

网络匿名名誉权侵权案件怎么确定管辖权

网络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对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查看全文

网络名誉权侵权案件管辖规定

网络名誉权侵权案件的管辖法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5条确定,包括侵权行为地、侵权结果发生地和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如果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难以确定或在境外,原告发现侵...查看全文

网络匿名名誉权侵权案件应该怎么确定管辖权

网络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对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查看全文

网络侵权的管辖法院

法律分析: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对于侵权案件的地域管辖,秉持的原则是:侵权行为地、被告住所地。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为了对侵权行为地予以明确,侵...查看全文

网络侵权如何确认管辖地

法律分析:根据《民诉法》及其司法解释相关规定,网络被侵权人提起诉讼的管辖法院为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所在地和被侵权人住所地。法律依据:_x000D_ 《民事...查看全文

快手上发布作品侵犯名誉权如何确定管辖法院

名誉权的管辖如何确定 名誉权案件,适用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 如何认定侵犯名誉权 1、行为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为第...查看全文

网络名誉侵权是什么,网络名誉侵权如何认定责任

一、网络名誉侵权是什么,网络名誉侵权如何认定责任1、网络名誉权的含义网络名誉权是传统名誉权在网络环境下延展,指名誉主体在国际互联网及计算机存储这一特殊领域内享有的保有和维护其名誉,获得客观公正之社会评价以及免受侮辱、诽...查看全文

网络名誉侵权是什么,网络名誉侵权如何认定责任

一、网络名誉侵权是什么,网络名誉侵权如何认定责任 1、网络名誉权的含义网络名誉权是传统名誉权在网络环境下延展,指名誉主体在国际互联网及计算机存储这一特殊领域内享有的保有和维护其名誉,获得客观公正之社会评价以及免受侮辱、诽谤等加害行...查看全文

网络购物纠纷的法院管辖权如何确定?

网络购物买卖双方在发生网购纠纷时,可以通过书面方式约定在卖方住所地、买方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标的物所在地等地点中选择一处作为管辖法院。不过双方约定管辖法院的情况并不常见。 值得注意的是,网购纠纷中,许多卖方作为被告,常...查看全文

网络侵权管辖法院在哪

法律分析: 网络侵权管辖法院在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信息网络侵权行为实施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计算机等信息设备所在地,侵权结果发生地包括被侵权人住所地。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