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罪的主体都有哪些

律师回答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家机关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概念及其从事公务的人员范围。同时,提到了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与承包人在承包合同期内利用承包职务的便利,挪用承包国有公司、企业范围内的资金的关系,但并未明确承包人是否能成为挪用公款罪主体。
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关以及相应的工作部门,都是国家机关。它包括各级中国共产党委员会、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事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机关,以及各民主党派的管理机构。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是指在以上这些机关中从事组织、领导、监督、管理等职务活动的人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国家干部和公务员。它不包括从事劳务性的人员,如国家机关中的门卫、炊事员、清洁工等勤杂人员和部队的战士。
(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国有公司包括国有独资公司,国有公司之间参股联营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国有公司所控股的公司。国有企业是指国有公司以外的财产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的工业、农业、交通业、商品生产经营企业和第三产业。国有事业单位是指国家投资兴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广播、出版等事业单位,即国家事业单位。国有人民团体是指国家倡导而成立的有利于三个文明建设的群众组织,如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等组织。在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是指在这些机构中从事组织、领导、经营、管理或履行一定职务的人员。它不包括临时工等编外人员。在实践中,常遇到承包人在承包合同期内利用承包职务的便利,挪用承包国有公司、企业范围内的资金,此情况,承包人能否成为挪用公款罪主体笔者认为应区别看待:1、职责性承包的承包人,可成为挪用公款罪主体。所谓职责性承包,是指承包人以经营管理经验、技术从事经营管理活动,在承包期内享有经管财产、人才使用、资金使用(对公务使用)等自主权,按规定上缴利润,并获得报酬的承包。其承包的承包人实际是国有公司、企业中主管和经管国家财物的人员,故可成为挪用公款犯罪主体。2、风险性承包的承包人,不能成为挪用公款犯罪主体。风险性承包,是指承包人以财产作为风险抵押担保,除按合同规定上缴一定的承包费或管理费外,享有经营的各种权能,执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一旦亏损到期交不出应付资金或财物,则以担保物作为抵押的承包。其承包,尽管国有公司、企业交给承包人的资金或财物的国有性质不变,但在合同期内允许承包人享有和支配这些公款公物的使用权,挪用这些公款公物,不成为挪用公款犯罪主体。
(三)国家机关与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这里讲的委派,指委任和指派。受委派人员不论委派前是否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不影响其主体资格。在少数非国有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国家机关和国有事业单位为行使管理、监督、指导等职能,有时会委派人员到其中从事公务。其委派在多数情况下,是用于含有国有资产的混合股份制公司、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这是因国家机关或国有公司、企业为了对所参与的国有资产行使管理权,而专门在这些企业中委派代表管理国有资产。由此可见,在含有国有资产的混合股份制公司、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中,国家机关或者国有公司、企业委派的工作人员,可成为挪用公款犯罪主体,无可非议。但作为这些企业中非国有资产的投资者及其聘用的人员,能否成为挪用公款罪主体有的认为,含有国有资产的混合股份制公司、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生产经营要受国家宏观调控,甚至有的还纳入地方政府或国家计划,企业的利润除部分归非国有投资者外,其它部份归国有公司、企业和通过纳税等途径上缴国家财政,其财物具有国有公款公物性质,主管、经管和经手财物的人员实际上也是经有关机关或者国有公司、企业的同意和认可,应属于国家机关和国有公司、企业委派的人员,故可构成挪用公款犯罪主体。笔者不赞同这些观点,因为含有国有资产的混合股份制公司、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尽管公司、企业的资产含有国有资产,但公司、企业的性质属于非国有公司、企业;在非国有公司、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必须经国家机关或者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委派,才成为挪用公款罪主体。混合制公司、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非国有资产的投资者及其聘用的人员,不是国家机关或者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的人员,只不过是同意与他们合营。故不能成为挪用公款犯罪主体。
(四)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其是指受国家机关与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依照法律规定选举、委托或任命从事经管国有资产或者履行一定职责的工作人员。诸如受委托的临时税收代征员、被任命的人民陪审员、选出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等等。这里所谓“依照法律”,是要求程序合法与实体合法。但在实践中,经常出现不是轻程序,就是轻实体,甚至两者皆违背的行为时有存在,实际上是一种没有依照法律的规定非法授权的行为,这种情况下从事公务活动能否可成为挪用公款犯罪主体以实例来阐述,如某县地税局委托某村民张×代征该村附近的农业特产税,张×代征税7万余元后,挪用3万余元参与赌博挥霍殆尽,后无款清退。针对张×是否成为挪用公款犯罪主体有不同意见,有的认为,张×代征税收,挪用的税款属于公款,但主体资格不符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二条规定:“税务机关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委托有关单位代征少数零星分散的税收,并发给委托代征证书。受托单位按照代征证书的要求,以税务机关的名义依法征收税款。”按此规定,税务机关委托授权的对象是单位,再由受托单位派人代征税款,不能直接委托个人,委托张×从事公务不符合法律规定,张×不属于“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故不能作为挪用公款罪主体。笔者认为,委托行为虽不合法,但张×受托后以税务机关名义代征税款,实际是受托经手、管理公款的人员,应注重实际身份,以“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看待,成为挪用公款犯罪主体;不能以委托行为不符合法律规定即否认其犯罪主体资格,否则不利于惩治腐败。
延伸阅读
该标题所涉及的法律分析主要是针对“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这一群体。根据我国《公务员法》的规定,这些人员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中,除公务员以外的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

这些人员在工作性质上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例如教师、医生、律师、会计师等。他们不同于公务员,虽然也要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但不必经过公开的招聘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些人员在工作性质上与其他公务员有所不同,但他们同样享有法律规定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同时,他们也要承担起对应聘人员的管理和监督责任,确保公职行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总之,对于“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我们要明确其工作性质和职责要求,加强对其职业操守的监督和管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国家治理的稳定。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公职人员的依法履职和公正廉洁,为国家的发展和民生福祉作出积极贡献。
结语: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国家机关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都是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包括各级中国共产党委员会、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事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机关,以及各民主党派的管理机构。从事公务的人员是指在以上这些机关中从事组织、领导、监督、管理等职务活动的人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国家干部和公务员。不包括从事劳务性的人员,如国家机关中的门卫、炊事员、清洁工等勤杂人员和部队的战士。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是指在这些机构中从事组织、领导、经营、管理或履行一定职务的人员。在实践中,常遇到承包人在承包合同期内利用承包职务的便利,挪用承包国有公司、企业范围内的资金,此情况,承包人能否成为挪用公款罪主体笔者认为应区别看待:1、职责性承包的承包人,可成为挪用公款罪主体。所谓职责性承包,是指承包人以经营管理经验、技术从事经营管理活动,在承包期内享有经管财产、人才使用、资金使用(对公务使用)等自主权,按规定上缴利润,并获得报酬的承包。其承包的承包人实际是国有公司、企业中主管和经管国家财物的人员,故可成为挪用公款犯罪主体。2、风险性承包的承包人,不能成为挪用公款犯罪主体。风险性承包,是指承包人以财产作为风险抵押担保,除按合同规定上缴一定的承包费或管理费外,享有经营的各种权能,执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一旦亏损到期交不出应付资金或财物,则以担保物作为抵押的承包。其承包,尽管国有公司、企业交给承包人的资金或财物的国有性质不变,但在合同期内允许承包人享有和支配这些公款公物的使用权,挪用这些公款公物,不成为挪用公款犯罪主体。国家机关与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是指在这些机构中从事组织、领导、经营、管理或履行一定职务的人员。这里讲的委派,指委任和指派。受委派人员不论委派前是否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不影响其主体资格。在少数非国有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国家机关和国有事业单位为行使管理、监督、指导等职能,有时会委派人员到其中从事公务。其委派在多数情况下,是用于含有国有资产的混合股份制公司、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这是因国家机关或国有公司、企业为了对所参与的国有资产行使管理权,而专门在这些企业中委派代表管理国有资产。由此可见,在含有国有资产的混合股份制公司、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中,国家机关或者国有公司、企业委派的工作人员,可成为挪用公款犯罪主体,无可非议。但作为这些企业中非国有资产的投资者及其聘用的人员,能否成为挪用公款罪主体,有的认为,含有国有资产的混合股份制公司、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生产经营要受国家宏观调控,甚至有的还纳入地方政府或国家计划,企业的利润除部分归非国有投资者外,其它部份归国有公司、企业和通过纳税等途径上缴国家财政,其财物具有国有公款公物性质,主管、经管和经手财物的人员实际上也是经有关机关或者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的人员,故可构成挪用公款犯罪主体。笔者不赞同这些观点,因为含有国有资产的混合股份制公司、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尽管公司、企业的资产含有国有资产,但公司、企业的性质属于非国有公司、企业;在非国有公司、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必须经国家机关或者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委派,才成为挪用公款犯罪主体。混合制公司、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非国有资产的投资者及其聘用的人员,不是国家机关或者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的人员,只不过是同意与他们合营。故不能成为挪用公款犯罪主体。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八章 贪污贿赂罪 第三百九十六条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违反国家规定,将应当上缴国家的罚没财物,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给个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第二章 反洗钱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 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为履行反洗钱资金监测职责,可以从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获取所必需的信息,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应当提供。
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定期通报反洗钱工作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第一章 总 则 第四条 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反洗钱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履行反洗钱监督管理职责。
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和司法机关在反洗钱工作中应当相互配合。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公款挪用罪的主体有哪些?

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受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在挪用人与使用人相分离的情况下,非国家工作人员也能成为挪用公款罪的主体,共谋者...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有哪些人

法律分析: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国家工作人员犯此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法律依据:《中华...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罪的犯罪主体具有哪些

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其中具体包括在国家机关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被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国家工作人员犯此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罪的具体情形都有哪些

挪用公款罪的具体情形有:一、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二、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三、挪用本...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罪的主体包括哪些

法律分析:   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这里所说的国家工作人员与前述贪污罪中国家工作人员的内涵、外延基本相同。   根据《刑法》   第三百八十四条 挪用公款罪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哪些人

法律分析: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依照法律法规从事公务的人员。国家工作人员犯此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罪中的犯罪主体有哪些人

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这里所说的国家工作人员与前述贪污罪中国家工作人员的内涵、外延基本相同。同样具有特定性和公务(职务)性。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国家工作人员包括:1.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国家工...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罪涉及哪些主体?

本文主要讨论了挪用公款罪的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受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等。另外,文章还提到,在挪用人与使用人相分离的情况下,非国家工作人员也可成为...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罪的主体具体包括哪些

我国《刑法》中所规定的挪用公款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其中包括了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在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行为。《刑法》规定,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罪的犯罪主体是哪些人

挪用公款罪中的犯罪主体就是国家工作人员。行为人构成该罪的,一般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侵犯了国家的财政经济管理制度。...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罪的主体?

律师分析: 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这里所说的国家工作人员与贪污罪中国家工作人员的内涵、外延基本相同。同样具有特定性和公务(职务)性。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国有...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罪的标准都有哪些?

对于挪用公款罪,我国刑法针对不同的犯罪主体制定了两条法律加以规制。一是针对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如果上述机构违背受托义务,擅自运用客户资金或者其他委托、信托的财产,情节...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罪中哪些人是犯罪主体

挪用公款罪中国家工作人员是犯罪主体。构成挪用公款罪的,一般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侵犯了国家的财经管理制度。【本文关...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罪中哪些人是犯罪主体

法律分析:挪用公款罪中国家工作人员是犯罪主体。构成挪用公款罪的,一般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侵犯了国家的财经管理制度。...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罪主体是

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这里所说的国家工作人员与贪污罪中国家工作人员的内涵、外延基本相同。同样具有特定性和公务(职务)性。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国有公司、企事业...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的主体?

律师分析: 挪用公款罪的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受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法律依据】: 《中...查看全文

挪用资金罪的主体有哪些?

1、挪用资金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查看全文

挪用资金罪的主体有哪些

法律分析:   挪用资金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 法律依据 为:《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查看全文

挪用公款罪的主观方面有哪些?

挪用公款罪的主旨是在主观上是直接故意,侵犯了公共财产所有权和国家的财经管理制度。刑罚通常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严重者将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查看全文

公款挪用罪的主体是谁?

挪用公款罪是指特定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公共款物挪用于个人使用或谋取利益的行为,主要适用于国家工作人员,但也可能适用于非国家机关的共同犯罪情况。...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