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罪与盗窃行为的法律定性

律师回答
摘要: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构成要件包括:捏造虚构的事实、散布虚假事实、针对特定人进行、情节严重。主体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观上必须是故意。
诽谤别人偷东西是否是诽谤罪
是诽谤罪。诽谤罪(刑法第246条),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诽谤罪构成要件
客体
本罪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
客观方面
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
(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方法散布。所谓“足以贬损”,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贬损他人的人格、名誉,或者事实上已经给被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如果散布虚假的事实,但并不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或无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则不构成诽谤罪。
(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如果行为人散布的事实没有特定的对象,不可能贬损某人的人格、名誉,就不能以诽谤罪论处。
(4)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虽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则不能以本罪论处。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的等等情况。
主体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单位不能构成犯罪主体。
主观方面
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是真实事实加以扩散,或者把某种虚假事实进行扩散但无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则不构成诽谤罪。
延伸阅读
结语:诽谤别人偷东西是否是诽谤罪?是的,根据刑法第246条的规定,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诽谤罪的构成要件包括:针对特定人进行捏造事实的行为、散布虚假事实的方式、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的内容、以及情节严重程度。需要注意的是,主观上必须是故意的,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虚假事实会损害他人名誉,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2019修订):第七章 法官的职业保障 第五十六条 法官因依法履行职责遭受不实举报、诬告陷害、侮辱诽谤,致使名誉受到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澄清事实,消除不良影响,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或者个人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五章 其他规定 第一百零一条 本法总则适用于其他有刑罚规定的法律,但是其他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十章 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第一百一十三条 诉讼参与人和其他人应当遵守法庭规则。
人民法院对违反法庭规则的人,可以予以训诫,责令退出法庭或者予以罚款、拘留。
人民法院对哄闹、冲击法庭,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审判人员,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予以罚款、拘留。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诽谤与造谣行为的法律定性

诽谤造谣罪是指捏造并散布虚假信息,严重贬低他人形象和名誉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构成诽谤罪的情节严重者将受到刑事处罚。被害人应自行收集证据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而不是直接向派出所报警。派出所不受理诽谤造谣案件,这种行为应由人民法院受理...查看全文

诽谤与造谣罪行的法律定性

该段内容介绍了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的网络诽谤罪的相关内容。诽谤罪是指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构成诽谤罪的条件包括: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查看全文

网络诽谤与造谣行为的法律定性

网络诽谤罪与诽谤罪的界限及构成要件。网络诽谤罪不存在,只有诽谤罪。构成诽谤罪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事实,且情节严重。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不够刑事处罚。民事名誉侵权行为与诽谤罪有所不同,可以涉及真实事实,但法人、团体、组织不能成为...查看全文

盗窃行为的法律定性

盗窃是一种侵犯财产的犯罪行为,可以构成刑事或行政治安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罪的立案标准是数额较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刑罚从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到无期徒刑不等。...查看全文

恶意诽谤与造谣污蔑行为的法律定性

我国法律对污蔑罪名没有明确规定,但侮辱和诽谤行为严重时可能构成侮辱罪和诽谤罪。侮辱罪和诽谤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侮辱行为需公然进行;侮辱对象必须是特定的人;诽谤行为需捏造虚假事实并散布;诽谤行为需针对特...查看全文

诽谤与造谣行为的法律定性及取证方法

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严重构成诽谤罪,可判三年以下徒刑。通过网络实施的,被害人可向法院告诉,法院可要求公安提供协助。诽谤罪的取证需由当事人自行收集,包括口供、录音、书面证据等。...查看全文

盗窃罪与盗窃赃物的法律定性

盗窃行为无论是针对合法财物还是赃物,都构成盗窃罪。刑罚的量刑与盗窃数额密切相关,数额越大,刑罚越重。根据刑法第264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等行为,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以及罚...查看全文

诽谤罪与诽谤行为的界限是什么?

诽谤罪与诽谤行为的界限是是否追究刑事责任,构成诽谤罪需有严重情节,违反治安行为需不够刑事处罚。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事实,主观过错要求直接故意。诽谤罪构成要件包括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针对特定人进行、情节严重。诽谤罪与侵犯名誉...查看全文

青少年盗窃行为的法律定性

未成年人盗窃不承担刑事责任,成年人盗窃应从轻处罚;盗窃立案标准一般为1000元以上,具体标准因地而异;盗窃构成要件包括所有权、刑事责任年龄和能力、窃取数额较大或多次窃取、直接故意和非法占有目的;不同情形可确定不同量刑起点,包括入户...查看全文

医院内盗窃行为的法律定性

医院盗窃立案标准:公私财物价值超过三千元,或者入户、携带凶器、扒窃,即可立案。对于盗窃行为,《刑法》规定了不同数额的刑罚,数额较大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严重情节者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查看全文

如何认定诽谤罪中的诽谤行为?

诽谤罪认定要件包括:侵犯他人人格尊严、名誉权;捏造并散布虚构事实;针对特定人但不一定指名道姓;情节严重;行为人需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主观上必须故意损害他人名誉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查看全文

入室盗窃罪行的法律定性

入室盗窃定罪标准及入户盗窃构成要素。入室盗窃行为应以盗窃罪定罪,处罚根据数额和情节轻重。入户盗窃是指非法进入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家庭生活场所并侵占财物,构成盗窃罪。盗窃未遂若目标为巨额财物、珍贵文物或情节严重,也应追究刑事责任。以上依...查看全文

诽谤和造谣行为的法律定性及取证方法

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严重构成诽谤罪,可判三年以下刑罚。通过网络实施的,被害人可向法院告诉,法院可要求公安提供协助。诽谤罪的取证需要当事人自行收集证据,如口供、录音、书面证据等。...查看全文

网络诽谤和辱骂行为的法律性质

网上辱骂他人属于侮辱、诽谤的违法行为,情节轻微可要求停止侵权,情节严重构成侮辱罪和诽谤罪,可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被辱骂者可报警,不构成犯罪需缴纳罚金。被人网上辱骂可起诉,自诉案件需收集证据,向犯罪地人民法院起诉。侮辱立案标准为公然...查看全文

诽谤罪的法律责任与认定

诽谤罪的认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与治安违法行为、民事侵权行为的界限、与侮辱罪的界限以及与诬告陷害罪的界限。诽谤罪必须是情节严重的捏造事实,而侮辱不使用捏造方式且含有暴力成分,诬告陷害捏造的是犯罪事实而诽谤捏造的是足以损害人格、...查看全文

诽谤罪的法律定义与刑罚

构成诽谤罪的处罚是对行为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但需受害人向法院告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若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可构成诽谤罪;网...查看全文

诽谤企业罪行的法律定性及刑罚规定

恶意诽谤只能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不构成诽谤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散布虚假事实、损害商业信誉、造成重大损失或有严重情节,可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查看全文

井盖盗窃行为的法律定性探讨

盗窃井盖行为的认定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划分:盗窃城市公共交通道路上的井盖构成破坏交通设施罪;盗窃道路以外的公共场所的井盖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盗窃较为隐蔽处所的井盖构成盗窃罪。...查看全文

盗窃行为的法律定性及刑罚规定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各地对盗窃罪立案量刑标准不同,可向犯罪地法院查询参考。以四川为例,盗窃价值1600元为“数额较大”,两年内三次盗窃、入户盗窃、...查看全文

诬告与诽谤罪行的法律区别

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使其受刑事追究。犯罪客体为人身权利和司法机关活动。犯罪对象不限,犯罪客观表现为捏造犯罪事实告发。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目的是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报复陷害罪的犯罪客体为民主权利和国家机关活动,对象限于...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