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如何进行互相抵消?

律师回答

债务互相抵消的条件有以下几点:1、当事人双方互负债务;2、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3、当事人主张抵销的,应当通知对方,通知自到达对方时生效;4、债务性质、当事人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可以抵销。

债务抵消条件有哪些

债务抵消条件:1、当事人双方互负债务互享债权抵销是以合法的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为前提的。只有双方互负债务、互享债权,才能使双方的债务在对等额内消灭;也只有两个合法的债权债务关系才能抵销,如果一个是合法债务,另一个是不合法债务,则不得主张抵销,因为不合法的债务不受法律保护。2、双方债务均已到期抵销具有相互清偿的功能,因而当事人双方所负的债务均须到清偿期。未届清偿期的债务,不得抵销,但当事人自愿放弃期前利益、对对方当事人无害的,也应允许抵销。双方的债务需可用于抵销。3、债务的标的物种类相同种类相同,指合同标的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一致。比如都是支付金钱,或者交付同样的种类物。如果双方互负债务的标的物种类不同,双方各有其经济目的,即不得抵销,否则不免使一方当事人或双方当事人的交易目的难以实现。因此标的物种类不同的债务不得抵销。

债权债务抵消的条件

债权债务抵消的条件:一、抵消人与被抵消人之间互负债务和债权双方互享债权、互负债务为双方行使抵消的前提条件。另外,当事人双方存在的两个债权债务关系,须均为合法存在。其中任何一个债为不法,均不得主张抵消。二、抵消的债务必须是同种类的给付如果双方互负债务的标的物种类不同,如允许抵消,则不免使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目的难以实现。用以抵销的通常是同种类的货币或者十五。如果种类相同而品质不同,用品质较高者与品质较差者抵消时,对于被抵消人并无不利,应当允许。如果一方或者双方的债权标的物为特定物,原则上不允许抵消,尤其是以种类物债权抵销特定物债权时,更不允许。三、必须双方债务均已届清偿期抵消具有相互清偿的作用,应自双方债务均已届清偿期,始得为抵消,债务未到清偿期,债权人尚不能请求履行,因而不能以自己的债权用作抵消,否则等于强令债务人期前清偿。如果清偿期限利益系为债务人而设时,原则上债务人得提前清偿,此时债务人主张以自己的未届清偿期的债务与对方当事人已届清偿期的债务抵消,可认为其放弃期限利益,应允许抵消。四、双方适用抵消的债务是能抵消的债务不得用于抵消的债务,大致有如下几种:1、性质上不得抵消。例如不作为债务、提供劳务的债务以及抚恤金、退休金、抚养费等与人身不可分离的债务。2、法律规定不得抵消。如:禁止强制执行的债务(保留被执行人的生活必需品);因故意侵权行为所发生的债务,此种债务如允许抵消,有违公序良俗;约定应向第三人为给付的债务。3、当事人特别约定不得抵消的。

民法典债权债务的抵消条件有哪些

1、当事人互负债务,该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的,任何一方可以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到期债务抵销;但是,根据债务性质、按照当事人约定或者依照法律规定不得抵销的除外。当事人主张抵销的,应当通知对方。通知自到达对方时生效。抵销不得附条件或者附期限。2、当事人互负债务,标的物种类、品质不相同的,经协商一致,也可以抵销。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债权债务如何相互抵消?

债权债务可以在满足特定条件下相互抵消,包括互负债务、同种类的给付、届清偿期和能抵消的债务。债务加入是指第三人与原债务人共同承担债务,需要满足原债的有效成立、可转让性、不同主体关系和债权人接受等条件。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六十八条和第...查看全文

何谓债权债务相互抵消?

本文介绍了债务相互抵销的条件和意义。债务相互抵销是指当事人双方互负债务,且互享债权时,通过互相偿还债务来抵销彼此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使双方的债务在数量上相等,达到消灭债务的目的。债务相互抵销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必须是当事人双方互...查看全文

债权债务相互抵消

法律分析:债的抵销是指二人互负债务时,各以其债权充当债务的清偿而使其债务与对方的债务在同等数额内互相抵销。 债的抵销依其不同的发生根据,可分为法定抵销与合意抵销。其中,法定抵销由法律规定其构成要件,法定抵销的抵销权性质上为形...查看全文

债权债务能否互相抵消?

三方互负债权债务可以相互抵消,但需注意债务性质、约定或法律规定的限制。当事人应通知对方主张抵销,通知到达对方时生效,且抵销不能附加条件或期限。...查看全文

债务相互抵消的要件

本文介绍了债务相互抵消的条件和方式,并强调了债务抵消需要双方当事人同意,并介绍了债务抵消的情形,包括法定抵消和协议抵消。在法定抵消中,只要符合法律规定条件,依有抵消权的当事人的单方意思表示即可发生法律效力;在协议抵消中,当事人双方...查看全文

债权债务可以相互抵消吗?

律师分析: 对于双方的债权是否可以直接抵消还需要看是否具备相关的条件,如果不具备的话是抵消不了的。 1、抵消人与被抵消人之间互负债务、互相债权 双方互享债权、互负债务为双方行使抵消的前提条件。另外,当事人双方存在的两个债权债务关系...查看全文

债权债务相互抵消的条件

债权债务相互抵销是指当事人互负债务,如果债务的标的物的种类、品质相同,并且属于可以进行抵销的债务,则一方可以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到期债务抵销。或者标的物种类、品质不相同的,经当事人之间协商一致,也可以抵销。一、法定抵消...查看全文

债权债务可以相互抵消吗

法律分析:对于双方的债权是否可以直接抵消还需要看是否具备相关的条件,如果不具备的话是抵消不了的。1、抵消人与被抵消人之间互负债务、互相债权双方互享债权、互负债务为双方行使抵消的前提条件。另外,当事人双方存在...查看全文

债权债务可以相互抵消嘛?

律师解答: 对于双方的债权是否可以直接抵消还需要看是否具备相关的条件,如果不具备的话是抵消不了的。 1、抵消人与被抵消人之间互负债务、互相债权 双方互享债权、互负债务为双方行使抵消的前提条件。另外,当事人双方存在的两个债权债务关系...查看全文

债务是否可以相互抵消

对于双方的债权是否可以直接抵消还需要看是否具备相关的条件,如果不具备的话是抵消不了的。1、抵消人与被抵消人之间互负债务、互相债权双方互享债权、互负债务为双方行使抵消的前提条件。另外,当事人双方存在的两个债权...查看全文

债权债务相互抵消法律标准?

法律解析: 主要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债权债务抵消的要件: 1、抵消人与被抵消人之间互负债务、互相债权; 2、抵消的债务必须是同种类的给付; 3、双方债务均已到期。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六...查看全文

债权债务相互抵消是怎样的

法律分析:债权债务相互抵销是指当事人互负债务,如果债务的标的物的种类、品质相同,并且属于可以进行抵销的债务,则一方可以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到期债务抵销。或者标的物种类、品质不相同的,经当事人之间协商一致,也可以抵销。...查看全文

债权债务相互抵消法律规定?

律师分析: 主要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债权债务抵消的要件: 1、抵消人与被抵消人之间互负债务、互相债权; 2、抵消的债务必须是同种类的给付; 3、双方债务均已到期。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六...查看全文

债权债务相互抵消法律标准?

律师解答: 主要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债权债务抵消的要件: 1、抵消人与被抵消人之间互负债务、互相债权; 2、抵消的债务必须是同种类的给付; 3、双方债务均已到期。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六...查看全文

债权债务相互抵消法律标准

律师解答: 债权债务相互抵消是指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存在双方相对的债权债务关系,各自扣减相互欠款的做法。在民事诉讼中,债权债务相互抵消是一种常见的清偿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三条规定:“当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查看全文

债权债务相互抵消法律规定

律师分析: 债权债务相互抵消是指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存在双方相对的债权债务关系,各自扣减相互欠款的做法。在民事诉讼中,债权债务相互抵消是一种常见的清偿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三条规定:“当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查看全文

债权债务相互抵消法律标准

法律解析: 债权债务相互抵消是指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存在双方相对的债权债务关系,各自扣减相互欠款的做法。在民事诉讼中,债权债务相互抵消是一种常见的清偿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三条规定:“当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查看全文

有哪些债务可以相互抵消?

(一)双方当事人之间互负债务、互相债权双方互享债权、互负债务为双方行使抵消的前提条件。另外,当事人双方存在的两个债权债务关系,须均为合法存在。其中任何一个债为不法,均不得主张抵消。(二)相互抵消的债务必须是同种类的给付如果双方互负...查看全文

债权债务相互抵消的法律规定

《民法典》规定债务相互抵消的条件:1)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2)当事人需通知对方;3)若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不同,需经协商一致。根据法律规定,债务可以相互抵销,但需考虑债务性质、当事人约定及法律规定的限制。...查看全文

债务互相抵消的条件有哪些

法律解析: 债务互相抵消的条件:1、当事人双方互负债务互享债权;2、双方债务均已到期;3、债务的标的物种类相同。当事人互负到期债务,该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的,任何一方可以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债务抵销,但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合...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刘语

北京市-北京市-大兴区

专职律师合同纠纷、合同纠纷

已服务85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