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犯偶犯是刑法第几条

律师回答
摘要:初犯与偶犯在我国刑法中没有明确规定,是否从轻处罚取决于犯罪的情节。醉酒犯罪和法盲不能成为从轻处罚的情节。从轻、减轻处罚的情节包括未成年犯、满七十五岁的人过失犯罪、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犯罪中止、从犯和胁从犯。
一、初犯偶犯是刑法第几条
我国刑法中对初犯没有明文规定,因而初犯本身并不是法定从轻处罚的情节。中国刑法对偶犯未作明文规定,在刑事政策上,一般是从宽处理。
对初犯是否应从轻处罚,只能根据犯罪的各种情节综合考虑。初犯系第一次犯罪,一般说来恶习不深,易于改造。可以比照累犯从轻处罚,但是有的初犯则是数次犯罪,甚至还可能是惯犯或常业犯,由于各种原因而一直逃避法网,这类初犯就不应从轻处罚。在劳改实践中,应将初犯与惯犯、累犯分管分押,以免受到惯犯、累犯的感染。
二、不能予以从轻处罚情节有哪些
1、醉酒的人犯罪。醉酒的人不仅不能成为免除或减轻、从轻处罚的依据,在交通肇事犯罪中,如果行为人酒后驾驶,不仅在责任上处于不利地位,而且可能因此从重处罚。但行文系病理性醉酒且自己不知情,因醉酒实施犯罪行为的,则因缺乏刑事责任能力,一般不追究刑事责任。
2、法盲。俗话说不知者不怪罪,但并不适用于法律领域。在现代社会,学法、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因此不知法不能减轻责任,知法犯法也不会罪加一等,否则人们就不会有学法的积极性,反而在触犯法律时可以以不知法推卸责任。
三、减轻或从轻处罚的情节
刑事案件的被告人从轻、减轻处罚的法定情节有:
1、未成年犯。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满七十五岁的人过失犯罪。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防卫过当。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避险过当。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5、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6、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7、胁从犯。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延伸阅读
结语:初犯并非法定从轻处罚情节,应根据犯罪情节综合考虑。醉酒犯罪、法盲等情节不能减轻处罚。然而,未成年犯、满七十五岁的过失犯罪、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犯罪中止、从犯、胁从犯等情节可减轻或免除处罚。在司法实践中,对初犯应与惯犯、累犯分开处理,以保护初犯的改造机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三节 自首和立功 第六十七条 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八章 侦 查 第二节 讯问犯罪嫌疑人 第二百零九条 对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犯罪事实、无罪或者罪轻的事实、申辩和反证,以及犯罪嫌疑人提供的证明自己无罪、罪轻的证据,公安机关应当认真核查;对有关证据,无论是否采信,都应当如实记录、妥善保管,并连同核查情况附卷。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打孩子犯法是第几条

家长殴打孩子如果情形恶劣的话是有虐待罪的嫌疑的,有虐待被监护、看护人员罪。其中虐待罪是指虐待家庭成员,家长如果是属于情节恶劣的殴打孩子的话,就是属于虐待罪,但是如果是管教孩子的那种比较轻微的体罚可能就不属于是刑法意义上的虐待罪,因...查看全文

初犯偶犯盗窃罪可以缓刑吗

缓刑条件:1.原判拘役或3年以下徒刑;2.不危害社会且悔罪表现好;3.不是累犯。小偷小摸行为不一定构成盗窃罪,可适当处罚。达到“数额较大”标准但情节轻微、退赃、投案、被胁迫等可不作犯罪处理。未成年人作案的也可不作犯罪处理。其他情节...查看全文

初犯的量刑刑法27条

法律分析:首先需要确定犯的是什么罪名。其中,共同犯罪的,从犯比主犯判的轻。 不同罪名有不同的量刑标准,不同的行为构成不同的罪名。例如,盗窃罪、抢劫罪、诈骗罪,等等,判刑标准都不一样。 刑法规定,初犯可酌情从轻处罚;对于从犯,应...查看全文

辱骂国漫犯法是第几条

法律分析:辱骂他人,也是违法行为。 如果造成后果,就要承担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查看全文

《中国刑法》第几条侵犯肖像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肖像权的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以丑化、污损等方式侵犯他人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他人肖像,肖像作品权利人也不能以任何方式使用或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查看全文

法律第几条是侵犯隐私权

一、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1、《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六)偷...查看全文

法律第几条是侵犯隐私权?

律师分析: 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行为包括哪些 根据我国国情及国外有关资料,下列行为可归入侵犯隐私权范畴: 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身份证号码和电话号码。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 3...查看全文

私自闯民宅是处犯宪法还是刑法第几条

私闯民宅是否构成刑事犯罪 私闯民宅,有可能构成刑事犯罪,我国《刑罚》规定:非法侵入住宅罪,是指违背住宅内成员的意愿或无法律依据,进入公民住宅,或进入公民住宅后经要求退出而拒不退出的行为。本罪是指非法强行闯入他人住宅,或者经要求退出...查看全文

法规关于初犯偶犯的规定有什么?

法律解析: (一)初犯、偶犯的概念界定不清,容易引起歧义。关于初犯、偶犯的概念,各种刑法教科书和学术性文章表述的是五花八门,有观点认为,只要是第一次接受审判, 统称为初犯,包括第一次犯罪, 也包括数次犯罪, 并还可能包括惯犯或常业...查看全文

法规关于初犯偶犯的规定有什么?

律师解答: (一)初犯、偶犯的概念界定不清,容易引起歧义。关于初犯、偶犯的概念,各种刑法教科书和学术性文章表述的是五花八门,有观点认为,只要是第一次接受审判, 统称为初犯,包括第一次犯罪, 也包括数次犯罪, 并还可能包括惯犯或常业...查看全文

法规关于初犯偶犯的规定有什么?

法律解析: (一)初犯、偶犯的概念界定不清,容易引起歧义。关于初犯、偶犯的概念,各种刑法教科书和学术性文章表述的是五花八门,有观点认为,只要是第一次接受审判, 统称为初犯,包括第一次犯罪, 也包括数次犯罪, 并还可能包括惯犯或常业...查看全文

侵犯肖像权是民法典第几条

《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八条规定了自然人的肖像权,允许其制作、使用、公开或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第一千零一十九条禁止以丑化、污损或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肖像权,除非法律另有规定。第一千零二十条列举了不需要肖像权人同意的合理行为,如学习...查看全文

从犯初犯一般几年

首先需要确定犯的是什么罪名。其中,共同犯罪的,从犯比主犯判的轻。不同罪名有不同的量刑标准,不同的行为构成不同的罪名。例如,盗窃罪、抢劫罪、诈骗罪,等等,判刑标准都不一样。刑法规定,初犯可酌情从轻处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查看全文

侵犯他人隐私权属于刑法第几条

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国家...查看全文

初犯判缓刑几率大吗?

不一定,应当根据具体案情具体分析。因为我国有法定的量刑情节和酌定的量刑情节,其中初犯就属于酌定量刑情节。在司法实践中,一般对于初犯、偶犯是可以根据具体案情从轻、减轻处罚,这是基于犯罪人的一贯表现来量刑。初犯是第一次犯罪,尚未形成习...查看全文

侵犯个人肖像权是法律第几条

律师分析:侵犯个人肖像权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八条到第一千二十三条中详细规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八条 自然人享有肖像权,有权依法制作、使用、...查看全文

诽谤别人犯法在法律第几条

诽谤别人犯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其他方法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构成侮辱罪。散布谣言损害他人名誉的,受害人是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的。...查看全文

关于醉驾犯了第几条法律

法律解析: 酒驾触犯了刑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九十一条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查看全文

从犯初犯一般判几年

诈骗从犯初犯一般判几年,需要综合考虑其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等情况具体判断: 1、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查看全文

主犯是初犯能判缓刑吗?

律师分析: 不一定。能否判缓刑看具体案情以及是否满足缓刑的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