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关于婚假的新规定

律师回答
摘要:国家规定婚假不是15天,具体以当地规定为准。不同省份对婚假的规定有所不同,有的地方最多可享受30天婚假。婚假应一次性休完,有效期根据公司规章制度约定,未休完视为放弃。在婚假期间,用人单位应依法支付工资。
尤其是准备领证结婚的人,更是需要了解关于婚假的一些规定。在初,全国多地都修改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那么国家规定婚假是15天吗?具体是怎么规定的呢?
一、国家规定婚假是15天吗
1月以来,全国多地修改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大部分省份延长了婚假、产假(生育假)、男方陪产假(护理假、照顾假、看护假),新增了育儿假和子女护理假(照料假)。
目前国家法定规定的婚假是根据《民法典》以及《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的,国家规定的婚假是3天不是15天,但各地对于婚假的规定有所不同,可能会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增加婚假天数。如有的省市为鼓励婚前检查,可能会另外增加七天婚假。
二、关于婚假的一些规定
1、按法定结婚年龄(女20周岁,男22周岁)结婚的,可享受3天婚假。
2、符合晚婚年龄(女23周岁,男25周岁)的,不再享受晚婚假奖励,只有3天法定婚假。
3、结婚时男女双方不在异地工作的,可视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
4、在探亲假(探父母)期间结婚的,不另给假期。
5、婚假包括公休假(周六、周日)和法定假(法定节假日)。
6、再婚的可享受法定婚假。
三、婚假有效期以及多久内休完
1、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婚假的有效期,即没有规定婚假必须在登记领取结婚证之后多长时间内休完。
2、对于婚假的有效期,不同的公司会有不同的规章制度来约定婚假的有效期,有的是登记领取结婚证之后三个月内休完,有的是半年内,有的是一年等,在有效期内未休完婚假的,视为自动放弃该福利。
3、还有,婚假应当—次性休完,不可单独分开使用。
四、婚假工资规定
根据劳动法第四章第五十一条规定,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国家规定婚假不是15天,还需要看你们当地的婚假规定,婚假最多的地方有30天呢,真是让人十分羡慕了。
延伸阅读
结语:根据《民法典》和《计划生育条例》,国家规定的婚假为3天,并且各地对婚假的规定有所不同,可能会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增加婚假天数。婚假的有效期和休假期限也因公司规章制度而异。在婚假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因此,准备领证结婚的人应该了解当地的婚假规定,以便合理安排休假时间。祝愿您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四百六十六条 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依据本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确定争议条款的含义。
合同文本采用两种以上文字订立并约定具有同等效力的,对各文本使用的词句推定具有相同含义。各文本使用的词句不一致的,应当根据合同的相关条款、性质、目的以及诚信原则等予以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四百六十五条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依法成立的合同,仅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章 民事权利 第一百一十九条 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民法典关于婚假的新规定

法律分析:婚假,是指劳动者本人结婚依法享受的假期。婚假是每个劳动者都会遇到的情况,劳动者结婚时,给予一定的假期,并由用人单位如数支付工资,这是对劳动者的精神抚慰,体现了政府对劳动者的福利政策,也是对其权益的保护,对于调动劳动者的主...查看全文

民法典关于产假的新规定

一、产假国家法律规定是什么 1、国家规定的法定产假为98天。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在产假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向其发放工资。 2、法律依...查看全文

民法典关于丧假的最新规定

法律分析:劳动法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死亡没有丧假。直系亲属的丧假为3天,非直系亲属的丧假为2天。丧假的直系亲属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等。丧假的非直系亲属包括:祖父母兄弟姐妹姑婶叔伯配偶父母等。所以根据法律和法规规定,劳动者直系亲...查看全文

民法典关于丧假的最新规定

法律分析:劳动法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死亡没有丧假。直系亲属的丧假为3天,非直系亲属的丧假为2天。丧假的直系亲属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等。丧假的非直系亲属包括:祖父母兄弟姐妹姑婶叔伯配偶父母等。所以根据法律和法规规定,劳动者直系亲...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关于婚假的规定

我国《民法典》中没有明确规定婚假。只规定男方结婚年龄不得早于22周岁,女方不得早于20周岁。然而,如果其他法律规定按法定结婚年龄结婚,可以享受3天的婚假。对于符合晚婚年龄的人来说,不再享受晚婚假奖励,只有3天的法定婚假。...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关于婚假的规定

我国《民法典》没有规定婚假。根据《民法典》,男方结婚年龄不得早于22周岁,女方不得早于20周岁。然而,如果其他法律规定了法定结婚年龄,则可享受3天的婚假。对于符合晚婚年龄的人来说,将不再享受到晚婚假奖励,只有3天的法定婚假。...查看全文

新的民法典关于离婚的规定

1、新增了关于离婚冷静期的规定,夫妻双方协议离婚后若一方对离婚反悔的,可以在30日内撤回离婚申请;2、明确判决不准离婚后,分居又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法院应当准予离婚;3、增加了夫妻一方挥霍财产,离婚时法院可以给其少分或...查看全文

新的民法典关于离婚的规定?

律师分析: 1、新增了关于离婚冷静期的规定,夫妻双方协议离婚后若一方对离婚反悔的,可以在30日内撤回离婚申请;2、明确判决不准离婚后,分居又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法院应当准予离婚;3、增加了夫妻一方挥霍财产,离婚时法院可...查看全文

民法典关于民法典最新规定

法律解析: (一)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公开处理信息的规则三)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四)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面对人肉搜索、垃圾短信、电信诈骗等挑战,民法典草案确认...查看全文

民法典关于民法典最新规定?

律师分析: (一)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公开处理信息的规则三)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四)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面对人肉搜索、垃圾短信、电信诈骗等挑战,民法典草案确认...查看全文

民法典关于离婚的最新规定

新《民法典》关于离婚最大的亮点是,增加了离婚冷静期这一新规定。新调整后的离婚登记程序包括申请、受理、冷静期、审查、登记(发证)等。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七条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查看全文

民法典关于离婚的最新规定

法律分析:离婚是指夫妻双方通过协议或诉讼的方式解除婚姻关系,终止夫妻间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行为。按照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是判决离婚的法定条件。解除婚姻关系。后专指通过法律手...查看全文

新民法典关于赌博的规定?

律师分析: 以营利为目的,为赌博提供条件的,或者参与赌博赌资较大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法律依据】: 《中国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查看全文

民法典关于彩礼的新规定?

律师分析: 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 【法律依据】: 《最...查看全文

民法典关于继承法的新规定

根据《民法典》第1136条的规定,打印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的见证人见证。立遗嘱人和证人应当在遗嘱的每一页上签名,注明下一年、下一个月、下一天。《民法典》第1137条规定,以录音录像形式订立的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见证。遗嘱人、证...查看全文

民法典关于陪产假规定

根据法律规定,陪产假的具体安排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进行细化。国家基础规定为十五天,同时还规定了难产增加产假30天的规定。对于多胞胎生育的家庭,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而领取《独生子女优待证》的家庭增加产假35天,并且还规...查看全文

新民法典关于房产规定?

律师分析: 新的民法典并未房产进行修改,关于房产分配依旧延续之前的旧法律。例如:男女双方在婚后购买房产的,该房产属于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原则上夫妻双方均等分割;一方婚前购买房产且登记在一方名下的,若不存在还贷的属于一方的个人财产,...查看全文

新民法典关于房产规定

法律解析: 新的民法典并未房产进行修改,关于房产分配依旧延续之前的旧法律。例如:男女双方在婚后购买房产的,该房产属于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原则上夫妻双方均等分割;一方婚前购买房产且登记在一方名下的,若不存在还贷的属于一方的个人财产,...查看全文

新民法典关于房产规定

法律分析:新的民法典并未房产进行修改,关于房产分配依旧延续之前的旧法律。例如:男女双方在婚后购买房产的,该房产属于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原则上夫妻双方均等分割;一方婚前购买房产且登记在一方名下的,若不存在还贷的属于一方的个人...查看全文

新民法典关于民间借贷的规定

法律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也于2020年12月31日发布了修改后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