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如何识别合同欺诈?

律师回答
摘要:欺诈行为中常见的手法包括伪造合同、货物引诱、盗用假冒名义、虚构主体、谎称专利技术、虚假广告信息、虚构担保和抵债诈骗,这些手法都是为了骗取他人的财物。
一、伪造合同
欺诈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伪造合同主体、伪造合同内容等手法,凭空捏造或者虚构合同,骗取他人的财物。可以是伪造合同,直接套取他人财物;也可以是先伪造一份合同,并用此合同引诱他人与之签订合同,骗取财物。
二、货物引诱
欺诈方利用一些单位或个人急需某种紧缺或畅销商品的心理,谎称能提供诸如钢材、汽车、铝锭、彩电之类的紧俏商品,签订虚假的购销合同,骗取对方的定金或预付款。这种打法使欺诈方伪装成供货方当事人实施的。
三、盗用、假冒名义
盗用、假冒名义可以是假冒知名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理人、业务负责人,利用伪造的证明文体与对方签订合同;盗用他人盖好合同专用章的合同纸、介绍信、合同占用章,冒充该公司与他人订立合同;用他人已经作废或者遗失的合同纸、介绍信、合同专用章,冒充该公司的业务人员与他人订立合同;擅自刻制他人印章,冒充他人,打着别人的招牌与人签订合同。
四、虚构主体
欺诈方伪造营业执照,虚构企业名称、资金、经营范围等,采用根本不存在的或者未经依法登记注册的单位与他人订立合同,骗取他人财物。
五、谎称专利技术引诱
欺诈方虚构能带来高额利润的专利、高新技术,打着包技术、包设备、包培训、包回收、包利润的幌子,引诱对方签订合同,连续骗取对方的转让费、培训费、设备费。
六、虚假广告、信息引诱
欺诈方先发布虚假广告和信息,引诱他人与之签订合同,骗取对方的中介费、立项费等财物。
七、虚构担保
欺诈人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引诱他人与之签订合同、履行合同,进而骗取对方的财物。
八、抵债诈骗
欺诈人先与对方签订合同,想方设法让对方先履行,待对方交付货物后,声称自己无力支付货款,愿以产品抵货款。对方被逼无奈,只好接受欺诈人的条件。此时欺诈人便以劣质产品抵货款,使对方蒙受损失。
延伸阅读
结语:通过伪造合同、货物引诱、盗用假冒名义、虚构主体、谎称专利技术、虚假广告信息、虚构担保和抵债诈骗等手段,欺诈者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他人财物。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商业信誉和经济秩序,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和追究。我们应加强对此类欺诈行为的预防和打击,维护公平正义的商业环境,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四章 电子商务争议解决 第五十八条 国家鼓励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建立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商品、服务质量担保机制。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与平台内经营者协议设立消费者权益保证金的,双方应当就消费者权益保证金的提取数额、管理、使用和退还办法等作出明确约定。
消费者要求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承担先行赔偿责任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赔偿后向平台内经营者的追偿,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3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五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3修正):第四章 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第三十三条 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对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进行抽查检验,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查检验结果。
有关行政部门发现并认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的,应当立即责令经营者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日常生活中的消防常识

日常中应该掌握哪些消防常识呢?1、不玩火、不随意摆弄电器设备。2、不可将烟蒂、火柴杆等火种随意扔在废纸篓内或可燃杂物上,不要躺在床上或沙发上吸烟。3、在五级以上大风天或高火险等级天气,禁止使用以...查看全文

如何识别出欺诈合同?

合同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利用欺骗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合同,获取不正当利益。欺诈行为包括虚假的质量、标识、合同主体、宣传和价格信息,以及主观和客观的欺诈故意。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撤销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查看全文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工伤保险意识

建议工伤职工及时向劳动部门申报工伤认定,单位应支付工伤待遇;未购买工伤保险的工厂需全额支付工伤待遇。工伤认定申请需在30天内提出,超过1年则失去权利;工伤职工需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根据伤残等级享受相应待遇。...查看全文

欺诈与合同欺诈的识别

合同诈骗与诈骗的区别:客体不同,诈骗罪只侵犯财产所有权,而合同诈骗罪侵犯财产权利和合同管理制度;犯罪表现不同,诈骗罪可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合同诈骗罪在经济合同中使用特定欺诈手段;犯罪主体不同,诈骗罪限于自然人,合同诈骗罪包括单位;...查看全文

如何识别欺诈担保?

欺诈担保的判定条件包括担保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法律公布和社会知晓、债权人的欺骗行为以及担保人是否被债务人欺骗。担保人只有在债权人存在恶意、违背自身意思表示的情况下提供保证,才能免除担保责任。欺诈担保指债务人与债权人串通,通过欺骗方式...查看全文

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家暴

1、受害人可以向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2、向公安机关报警,警察有义务制止。3、情形严重的可以书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4、施害人行为构成犯罪的可以提起刑事自诉。 一方以个人名义超出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查看全文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购房合同丢失?

购房合同遗失的补救措施分阶段分情况解决,包括作废合同重新签订、刊登声明作废合同、办理变更协议等,但需支付相应费用。在交接合同时要求对方出具书面凭证以避免责任推卸。购房者应细心保管合同和其他重要文件,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补办合同虽不...查看全文

如何识别房屋中介欺诈行为?

房屋中介欺诈行为被揭露,包括隐瞒房价、非法经营、滥用地位等,违反相关法规。《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要求房地产中介发布广告时必须真实、合法、科学、准确。...查看全文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丢失的购房合同?

购房者应妥善保管购房合同,丢失后需采取相应补救措施。补救措施分为三种情况:未做预售登记前,只需作废合同并重新签订;已做预售登记但未办理按揭前,需在报纸上刊登声明作废并重新签订合同;已办理按揭后,需除第二种情况外,与银行签订变更协议...查看全文

如何识别合同诈骗?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财物的行为。这种犯罪行为在我国市场经济中越来越普遍,不仅侵犯了他人财产权,扰乱了市场秩序,而且与经济纠纷难以区分。根据犯罪数额的大小和情节的严重程度,合同诈骗罪的刑罚也...查看全文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办理房屋买卖合同公证?

房屋买卖合同公证流程及注意事项。办理公证需准备相关材料,到公证处申办公证,缴费并接受公证员谈话记录。公证机关审核合同内容,包括双方基本情况、房屋信息、价款、交付时间、产权过户及违约责任等。符合条件后填写审批表办理公证手续。注意,无...查看全文

如何识别和预防消费欺诈?

商业欺诈案件中,主体是从事商业欺诈行为的法人、经济组织和个人;主观上表现为具有欺诈的故意;客观上表现为故意陈述虚假事实或隐瞒事实情况;侵犯的客体是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以及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查看全文

欺诈性虚假宣传如何识别?

虚假宣传的主旨是欺诈消费者,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对于虚假宣传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应承担民事责任,包括修理、重作、更换、退货、退款、补偿损失等。同时,消费者可...查看全文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摩托车违章

驾驶摩托车违章需到交管所处理并缴纳罚款,严重违章可能导致吊销驾照或构成犯罪。机动车违章可在公安网上查询,处理时间一般为7个工作日。扣分在3分以下的违章可在网上处理,超过3分需到违法处理窗口办理并缴纳罚款。处理时需携带行驶证和驾驶证...查看全文

分居和日常生活中的分开居住有何区别

法律分析:分居和日常生活中的分开居住区别如下:分居是以夫妻双方因为感情不和而不存在性生活的共同居住,互相不履行夫妻义务为标志。一般情况下,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两年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分居和日常生活中的分开居住有何区别?

律师分析: 离婚分居和日常的分开居住本质区别是夫妻感情是否破裂。地理意义上的夫妻异地居住不一定是法律上说的分居,法律上的分居是以夫妻双方因为感情不和而不存在性生活的共同居住,互相不履行夫妻义务为标志。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查看全文

如何识别和防范欺诈性担保?

如何判定被欺诈担保,如何处理被欺诈订立的合同,以及如何判定主合同和担保合同的有效性等问题。同时介绍了预防担保合同欺诈的方式以及订立合同被欺诈的处理方法。...查看全文

如何识别商品房的欺诈行为

属于商品房欺诈的有:1、须有隐瞒真相,制造假象的欺诈行为;2、欺诈行为使当事人陷入错误;3、须有欺诈故意;4、实施欺诈之人为相对人或者第三人。商品房是指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查看全文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法律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哪些法律常识 1、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2、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 第十九条【试用期】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查看全文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失能老人监护人?

失能老人的监护人可以由配偶、子女、其他近亲属或经相关机构同意的个人或组织担任;若争议,可由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指定;如不服可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