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是否应该享有隐私权?

律师回答
摘要:未成年人也具有隐私权,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个人生活信息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和个人隐私使用权。父母应尊重子女的隐私,子女的信件、手机和电脑也是个人隐私的一部分。侵犯隐私权的构成要件包括主观具有过错、违法行为的存在、损害结果发生和具备因果联系。隐私权是一种基本人格权利,任何不特定人都有义务不侵犯他人隐私,除非存在正当合法抗辩事由。侵害隐私权可能导致财产损失、人格利益受损和精神痛苦。
子女必须要有隐私权。未成年人具有隐私权,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隐私权的内容包括如下:
1、个人生活安宁权;
2、个人生活信息保密权;
3、个人通讯秘密权隐私权;
4、个人隐私使用权。隐私权是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所以未成年也拥有自己的的隐私权。
子女并非父母的附属物,其人格独立,子女的信件、手机、电脑是个人隐私的一部分,父母也应当尊重子女的隐私。
侵犯隐私权的构成要件具体如下:
1、主观具有过错。侵害隐私权因属于一般侵权行为,要求行为人主观上须具有过错才能构成侵权责任,故意、过失在所不问,但过错形态影响侵权人法律责任轻重的承担问题;
2、违法行为的存在。侵害他人隐私的行为因直接违反法律规定抑或违反社会公德受到法律的否定评价,使得该行为具有违法性质。隐私权是绝对权,具有普遍的对世效力,要求任何不特定人负有不侵犯他人隐私的义务,违反这种义务进行的行为均被纳入侵犯隐私行为之列,除非有正当合法抗辩事由存在,通常这种侵害行为以作为形式表达,并不必以公开他人隐私为要件。
3、损害结果发生。损害是侵权行为的结果,作为一种事实状态,主要有三种表现形态:财产损失、人格利益受损及精神痛苦。侵害隐私并不直接与财产利益挂钩,甚至有时根本没有财产利益受损,受冲击的往往是人格利益的损害,通常伴有精神痛苦,当然这并不否认隐私权遭受损害所导致的权利人经济上的损失。一般来讲,只要存在侵害法定权利的事实,即使侵害后果难以觉察或证明,即可构成侵权法中的损害。隐私权这种精神性人格权损害后果不易量化,受害人具体人格受损证明困难,但这点并不妨碍认定损害事实的存在;
4、具备因果联系。权利主体因该不法行为遭受人格利益受损。就非财产性利益受损与行为方面还是比较容易把握的,出问题的地方是财产利益与侵权行为的因果关系认定方面,有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则须借助一定的方法,通常从以下两方面把握:时间上有无顺序性,侵害行为是否客观存在。
延伸阅读
结语:子女的隐私权是一项基本人格权利,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个人生活信息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和个人隐私使用权。父母应该尊重子女的隐私,子女的信件、手机和电脑也是个人隐私的一部分。侵犯隐私权的构成要件包括主观具有过错、违法行为的存在、损害结果发生和具备因果联系。隐私权的损害可能表现为财产损失、人格利益受损和精神痛苦。尽管隐私权的损害结果不易量化,但只要存在侵害法定权利的事实,即可构成侵权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第一千零三十三条
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
(二)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
(三)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
(四)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私生子女是否享有继承权

法律分析:私生子女是享有继承权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法定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且前述的子女,一般是指非婚生子女、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法律依据:《《中华人民...查看全文

父母出资买房,子女是否应该享有产权?

无论是婚前还是婚后,父母出资购买房产并登记的情况都存在。如果在婚前,父母出资购买房产并登记在子女名下,被视为对子女个人的赠予;如果登记在夫妻名下,被视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予。而在婚后,父母出资购买房产通常被视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予,除非当...查看全文

手机隐私权是否应该受到保护?

警察无权随意查看他人手机,侵犯隐私权。隐私权是指个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和信息秘密受法律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个体有权决定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私生活,以及对隐私的公开范围和程度。隐私权是一项基本人格权利。...查看全文

私生子是否享有继承权

法律分析:私生子是享有继承权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非婚生子女通婚生子女具有同等继承权,即能作为法定继承人的第一顺序,依法取得遗产。且前述的非婚生子女也俗称为“私生子”。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查看全文

私生子是否应该享有与正常孩子相同的房产继承权?

私生子享有与婚生子相同的房产继承权,根据《民法典》第1071条,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根据第1127条,私生子可以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优先继承遗产。此外,该条款还明确了子女的定义,包括婚生子女、非...查看全文

私子能否享有继承权?

私生子享有继承权,与婚生子女地位平等,属于第一顺位继承人。私生子可以通过遗嘱继承方式继承财产,遗嘱优于法定继承。无论是婚生子女还是非婚生子女,都享有同等的继承权利和义务。...查看全文

侄子女是否享有继承权

侄子女不是法定的继承人,但是在两种情况下可以继承叔叔的遗产。第一种是叔叔在遗嘱中说明侄子女可以继承遗产,那侄子女就有继承遗产的权利。第二种是叔叔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并且侄子女的父亲也就是叔叔的兄弟已经去世,那侄子女就可以代位继承遗...查看全文

子女是否都享有继承权

子女都享有遗产继承权,有遗嘱按遗嘱,没有就是法定继承。遗产按照下列法定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查看全文

继子女是否享有继承权

法律分析:继子女是享有继承权的。但需要与继父母具有扶养关系才可以。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配偶、子女、父母属于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依法享有法定继承权。且该继承人主要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查看全文

继子女是否享有继承权?

认定继子女的继承权需要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存在扶养关系,此时继子女就属于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法定范围,依法属于其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相应的也就具有继承权。法律依据: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一)第一顺序:配...查看全文

继子女是否享有继承权

法律分析: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是有继承权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条 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查看全文

养子女是否享有继承权

法律分析:养子女是享有继承权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养子女一般视为法定继承的第一顺序,在继承开始后,获得先继承遗产的权利,但继父母依法采取书面形式,另立有遗嘱的除外。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查看全文

养子女是否享有继承权

养子女享有继承权。国家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养子女享有如下继承权: 1、养子女与养父母的婚生子女同样的权利,如果养子女的养父母死亡,对养父母生前的合法个人所有的财产,养子女属于第一顺序继承人。 2、养祖父母与养孙子女的关...查看全文

侄子女是否享有继承权

侄子女不是法定的继承人,但是在两种情况下可以继承叔叔的遗产。第一种是叔叔在遗嘱中说明侄子女可以继承遗产,那侄子女就有继承遗产的权利。第二种是叔叔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并且侄子女的父亲也就是叔叔的兄弟已经去世,那侄子女就可以代位继承遗...查看全文

继子女是否享有继承权?

成年继子女与继父母形成扶养关系的有继承权,而未成年继子女可能具有继承权,但需具备扶养关系。根据《民法典》规定,继承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其中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属于...查看全文

侄子女是否享有继承权

侄子女可继承叔叔遗产,两种情况下生效:1.叔叔在遗嘱中提及;2.侄子女的父亲已故,且叔叔无第一顺序继承人。...查看全文

是否侵犯孩子隐私权

父母查看未满18岁孩子手机信息是否侵犯隐私权,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国内外资料,侵犯隐私权包括公开个人信息、非法侵入住所、跟踪监视、私拆信件等行为。对于侵害隐私权,受害人可要求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包括精神损害和财产损失...查看全文

非婚生子女抚养权应该谁来享有?

非婚生子女抚养权的归属问题属于民事问题,当事人可协商解决,无法达成协议需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将根据子女权益和具体情况判决,依据年龄和健康成长原则确定非婚生子女抚养权归属。...查看全文

侵犯隐私权应该处罚

一、侵犯隐私权应该处罚 法律保护公民个人的隐私权,因此他人有不得散布的义务。散布他人隐私,损害他人名誉的,是违法侵权行为,应依法受到治安行政处罚。受害人可以向法院提起名誉侵权诉讼,要求侵权人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甚至赔偿损失。 按我...查看全文

父母侵犯孩子隐私权应该如何

父母侵犯孩子隐私权应该这样做:1、家长在未经子女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查阅其信件、手机、电脑是侵犯其隐私的行为;2、父母理解和关心孩子应该与孩子沟通,而不是通过偷看孩子的信件和别的侵犯隐私的方式来掌握他们的思想...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