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界定利益输送?

律师回答
摘要: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为特定关系人谋利行为的定性问题,滥用职权罪的量刑过轻,放贷生利型受贿犯罪金额认定标准不一致,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为请托人谋利行为的认定需把握两点,交易型受贿罪的认定关键在于“交易时”和“最低优惠价”的界定,对国家工作人员互相利用职权的行为尚未作专门规定。
1、对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为特定关系人谋利,使其获取竞争优势,进而获取丰厚利润的行为如何定性,目前存在问题。根据目前刑法规定,若行为人的行为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只能以滥用职权罪追究刑事责任,否则只能追究党纪、政纪责任。但是滥用职权罪的量刑比受贿罪轻太多,明显罚不当罪。
2、实践中,对于放贷生利型受贿犯罪如何认定受贿金额,存在全部数额标准说、同类行业同期民间拆借利率标准说、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四倍标准说、借款人同期借款利息标准说、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说等五种学说。目前,“两高”尚未对放贷生利型受贿的贿赂金额如何认定出台司法解释,不同人民法院判决采纳标准不同,导致司法认定不一致,影响了判决的权威性。
3、对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为请托人谋利,请托人向国家工作人员的特定关系人以交易形式输送利益的情况,实践中能否认定国家工作人员受贿,需要把握两点:一是特定关系人获取利润是否属于以交易形式收受贿赂;二是国家工作人员是否授意请托人以交易形式将有关财物给予特定关系人,国家工作人员与特定关系人是否通谋,共同实施受贿行为。
4、从检察机关查处的案件看,采取明显偏离市场价格的交易形式进行利益输送的行为具有普遍性。对于交易型受贿罪的认定,“两高”《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有较明确的规定。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房屋等物品“交易时”和“商品经营者事先设定的不针对特定人的最低优惠价”(以下简称“最低优惠价”)的认定。行为人低价买进房屋合同的签订有询问价格、报价(要约)、同意报价(承诺)、交付定金(认购)、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并付款等几个时点。
5、刑法和司法解释尚未针对国家工作人员互相利用职权为对方谋取利益的行为作出专门规定。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对此类行为中符合斡旋受贿的可以受贿罪追究刑事责任;对于不属于斡旋受贿的情形,但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可以滥用职权罪追究刑事责任。
延伸阅读
结语:当前,关于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为特定关系人牟取利益、放贷生利型受贿犯罪金额认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为请托人谋利等问题,仍存在一些争议和不确定性。刑法规定在处罚上存在不当之处,对于这些行为的定性和量刑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对于交易型受贿罪的认定也存在困难,需要明确交易时和最低优惠价的界定。此外,对于国家工作人员互相利用职权为对方谋取利益的行为,刑法和司法解释尚未作出专门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相关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八十五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
第三百八十六条对犯受贿罪的,根据受贿所得数额及情节,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处罚。索贿的从重处罚。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如何界定利益输送行为?

利益输送的认定及法律依据:国家工作人员将公共财产输送给自己或特定关系人,利用职权为特定关系人谋利,为请托人谋利并接受其财物,以及互相为对方输送利益,均属于利益输送。该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88条,被视为受贿行为。...查看全文

利益输送如何认定?

律师分析: 1、对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为特定关系人谋利,使其获取竞争优势,进而获取丰厚利润的行为如何定性,目前存在问题。根据目前刑法规定,若行为人的行为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只能以滥用职权罪追究刑事责任,否...查看全文

利益输送如何认定

法律分析: 利益输送的认定有以下情形: 1、国家工作人员将公共财产输送给本人、或特定关系人。 2、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为特定关系人谋利。 3、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为请托人谋利,请托人向国家工作人员输送利益,或向国家工作人员的特定关...查看全文

利益输送如何认定

利益输送如何认定利益输送的认定有以下情形:1、国家工作人员将公共财产输送给本人、或特定关系人。2、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为特定关系人谋利。3、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为请托人谋利,请托人向国家工作人员...查看全文

利益输送的认定原则

国家工作人员之间利益输送的认定情形包括:1、将公共财产输送给本人或特定关系人;2、利用职权谋利给特定关系人;3、为请托人谋利并接受请托人或特定关系人的利益;4、国家工作人员之间互相为对方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输送利益。...查看全文

利益输送20万,法律如何评判?

本文主要内容是指出法律中没有利益输送罪,一般利益输送行为可以构成受贿罪或滥用职权罪,对于公职人员因利益输送导致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且达到受贿罪标准的,应以滥用职权罪和受贿罪数罪并罚,刑罚根据贪污数额和情节轻重而定,包括有期徒...查看全文

利益输送的认定是什么?

利益输送的认定包括以下情形:国家工作人员将公共财产输送给自己或特定关系人;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为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为请托人谋取利益,并接受请托人或特定关系人的利益输送;国家工作人员之间相互利用职权为对方自己或...查看全文

利益输送罪是什么?

“利益输送”型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将公共财产转移给自己或特定关系人谋利的行为。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的利益输送行为,应以滥用职权罪和受贿罪数罪并罚,尤其是当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且收受贿赂达到法定标准时。...查看全文

什么叫利益输送罪?

律师分析: “利益输送”型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采取有别于传统方式的手段,将公共财产转移至本人或特定关系人控制以及利用掌握的公共资源为特定关系人或他人谋利,使自己或特定关系人受益的严重危害社会的应受刑事制裁的行为。 关...查看全文

利益输送罪的特征

利益输送行为涉嫌构成受贿罪,其具体特征包括:侵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以谋取他人利益。此罪的犯罪主体为国家工作人员,而其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查看全文

利益输送700万判几年

对一些国家公职人员输送利益,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构成受贿罪,利益输送700万的,是属于数额特别巨大的情形,可以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贪污罪的处罚规定】对犯贪污罪...查看全文

利益输送700万判几年

法律分析:对一些国家公职人员输送利益,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构成受贿罪,利益输送700万的,是属于数额特别巨大的情形,可以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查看全文

涉及财物或利益输送

行贿罪构成条件及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我国法律,行贿罪发生在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金额达到三万元以上时,需承担刑事责任。此外,行贿金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三万元,且满足特定情形时也会被追究刑事责任。行贿罪的处罚根据情节轻重,可处以有期徒刑、拘...查看全文

利益输送700万判几年

法律分析:利益输送700万的判罚:利益输送700万的,是属于数额特别巨大的情形,可以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法律规定,对国家公职人员输送利益,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构成贪污...查看全文

利益输送罪的量刑标准

利益输送是通过非法方式转移资产的行为,这已经属于犯法了,这种行为通常是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犯,那么,利益输送罪的量刑标准是什么呢?接下来由为您介绍利益输送罪的量刑标准及其相关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解决相应的问题。...查看全文

利益输送罪的量刑标准

一、利益输送罪的量刑标准(一)所谓的利益输送,最直接的形式就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将自己控制的公共财产直接转移到归自己所有,此类行为往往构成贪污罪。(二)根据现行法律规定,贪污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查看全文

利益输送罪的刑罚量度

我国刑法未明确规定利益输送罪,但在职务犯罪中有对利益输送行为的规定。滥用职权罪涉及国家工作人员将公共财产转移给自己或与自己有特定关系的人。若同时涉及收受贿赂且达到刑法标准,则应数罪并罚。数额较大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者处三...查看全文

利益输送罪的立案标准

我国法律没有关于利益输送罪的直接规定,利益输送涉嫌贪污罪;利益输送罪的立案标准是: 1、造成国家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 2、使其亲友非法获利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 3、造成有关单位破产,停业、停产六个月以上,或者被吊销许...查看全文

利益输送的金额和量刑

法律解析: 利益输送罪的量刑标准:对一些国家公职人员输送利益,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同时收受贿赂达到法定标准,构成受贿罪的,应以滥用职权罪和受贿罪数罪并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八十...查看全文

利益输送的金额和量刑

该行为涉嫌受贿罪,根据金额的不同,将采取不同的量刑措施。如果数额在三万以上不满二十万,被认定为数额较大,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如果数额在二十万以上不满三百万,被认定为数额巨大,将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周文达

北京市-北京市-朝阳区

专职律师取保候审、取保候审

已服务104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