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衅滋事罪中“随意”的认定

律师回答
摘要:本文旨在解决寻衅滋事罪认定的分歧。为此,发布了一份名为《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文件,旨在规范此类案件的处理。该解释将寻衅滋事罪分为三类:无事生非型、借故生非型和经处理后继续实施型。具体而言,无事生非型寻衅滋事是指行为人为寻求刺激、发泄情绪、逞强耍横等,无事生非,实施刑法第293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认定为寻衅滋事。借故生非型寻衅滋事是指行为人因日常生活中的偶发矛盾纠纷,借
为了确保对寻衅滋事罪进行准确、统一的判断,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2013年7月22日共同发布了一份文件,名为《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解释》的施行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更好地认定寻衅滋事罪,但仍没有彻底解决实践中寻衅滋事罪认定的分歧。为此,有必要对如何认定寻衅滋事罪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随意,顾名思义,是指随着自己的意愿,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在司法实践中,常用是否事出有因来判断是否属于随意。这种理解有失偏颇,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纯粹意义上的为寻求精神刺激、发泄不良情绪、开心取乐的所谓流氓动机越来越少,而是逐渐向满足自尊动机方向发展。那些因小纠纷、小矛盾而小题大做,行为人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一种变态的自尊心,为了面子。任何的故意犯罪均不可能无缘无故,都有其原因和动机,只有准确界定随意,才能正确区分寻衅滋事罪与其他罪。根据《解释》可以分为无事生非型和借故生非型和经处理后继续实施型三类。
一、无事生非型
《解释》第1条第1款规定:行为人为寻求刺激、发泄情绪、逞强耍横等,无事生非,实施刑法第293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认定为寻衅滋事。该款规定的是无事生非型寻衅滋事,将此类行为认定为寻衅滋事在理论界和司法实务中均没有异议。
二、借故生非型
《解释》第1条第2款规定:行为人因日常生活中的偶发矛盾纠纷,借故生非,实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认定为寻衅滋事,但矛盾系由被害人故意引发或者被害人对矛盾激化负有主要责任的除外。该款属于借故生非型寻衅滋事。如何正确适用该款,需要我们对偶发矛盾进行界定。
笔者认为,所谓偶发矛盾,是指偶然发生的,事前没有预谋或者没有积怨,比如与他人的无意碰撞、一句戏言等等,而这种纠纷在生活中又是经常发生的。如果因为这些偶发矛盾,进而小题大做,借题发挥,对他人或者财物实施打砸,尽管看似有因,但明显超出了一般人解决纠纷的合理方式,是一种有违常理和社会公序良俗的借口,如果结果达到了情节严重的程度,则对此行为应当认定为寻衅滋事罪。但对于由被害人故意引发或对矛盾激化负有责任的,比如被害人经常在背后说行为人坏话,败坏行为人名声,从而引发冲突的,则不应按寻衅滋事罪处理。
三、经处理后继续实施型
《解释》第1条第3款规定:行为人因婚恋、家庭、邻里、债务等纠纷,实施殴打、辱骂、恐吓他人或者损毁、占用他人财物等行为的,一般不认定为寻衅滋事,但经有关部门批评制止或者处理处罚后,继续实施前列行为,破坏社会秩序的除外。由于婚恋、家庭、邻里、债务等纠纷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而且并非偶发的纠纷,行为人基于这些原因实施的相关行为不属于寻衅,故意找事,对此类的行为就不应该按寻衅滋事罪处理。同时对于经过制止和处理的,继续实施的,也只有在破坏社会秩序的情况下才认定为寻衅滋事。
如果行为人继续实施该行为,但并没有对社会秩序造成破坏,也不应该定为寻衅滋事。但需要严格把握这几种纠纷的内涵,不宜扩大。例:王某被同事张某当众打了一拳,后经调解,张某向王某赔礼道歉,两人和解。但王某的儿子知道这件事情后,认为父亲的面子受到了损失,一直想教训张某,过了段时间,其找人在公共场所将张某打成轻伤。对于王某儿子的行为,如何定性呢?王某儿子教训张某是否基于家庭矛盾。家庭是指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单位,包括父母、子女及生活在一起的其他亲属。
因此家庭纠纷应是家庭这个单位的人相互之间发生的矛盾。显然,王某儿子教训他人的原因并不是属于家庭纠纷,其无非就是为了找回自己父亲的面子。其虽然事出有因,但引发此因的当事人已经和解,再以此殴打他人应属于小题大做、发泄不良情绪,宜按寻衅滋事处理。
延伸阅读
寻衅滋事罪中的“随意”概念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需要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进行解释。在实践中,随意通常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引起社会不良影响,但仍然故意实施该行为,并且对该行为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持放任态度。

然而,“随意”概念的界定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结合具体案件的事实和情境进行分析。在某些案件中,行为人可能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故意和放任态度,而在另一些案件中,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可能较为难以认定。

因此,在处理寻衅滋事罪案件时,需要根据具体案件的事实和情境,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和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准确认定行为人的罪责,做到罪责相适应。
结语:本文介绍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2013年7月22日共同发布了一份文件《关于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旨在解决实践中寻衅滋事罪认定的分歧。但该解释并没有彻底解决分歧,有必要对如何认定寻衅滋事罪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在司法实践中,常用是否事出有因来判断是否属于随意,但这种理解有失偏颇。随意是指随着自己的意愿,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但行为人实施故意犯罪均不可能无缘无故,都有其原因和动机。随意可以分为无事生非型、借故生非型和经处理后继续实施型三类。其中,无事生非型寻衅滋事是指行为人为寻求刺激、发泄情绪、逞强耍横等,无事生非,实施刑法第293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认定为寻衅滋事。借故生非型寻衅滋事是指行为人因日常生活中的偶发矛盾纠纷,借故生非,实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认定为寻衅滋事,但矛盾系由被害人故意引发或者被害人对矛盾激化负有主要责任的除外。经处理后继续实施型寻衅滋事是指行为人因婚恋、家庭、邻里、债务等纠纷,实施殴打、辱骂、恐吓他人或者损毁、占用他人财物等行为的,一般不认定为寻衅滋事,但经有关部门批评制止或者处理处罚后,继续实施前列行为,破坏社会秩序的除外。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百九十三条 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五章 证 据 第七十五条 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因在侦查过程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公安机关应当采取以下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
(一)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通讯方式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
(二)禁止特定的人员接触被保护人;
(三)对被保护人的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
(四)将被保护人带到安全场所保护;
(五)变更被保护人的住所和姓名;
(六)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
证人、鉴定人、被害人认为因在侦查过程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向公安机关请求予以保护,公安机关经审查认为符合前款规定的条件,确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的,应当采取上述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
公安机关依法采取保护措施,可以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配合。
案件移送审查起诉时,应当将采取保护措施的相关情况一并移交人民检察院。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寻衅滋事罪中的随意殴打他人如何认定?

随意殴打他人的认定及处罚标准。寻衅滋事罪中的随意殴打他人行为是以强凌弱、满足个人欲望为动机,以任意殴打他人为手段,违背道德观念。使用凶器致人重伤、死亡的应定为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对于轻伤,应根据行为方式、结果、时间、地点、处置...查看全文

寻衅滋事罪的认定

法律分析: 寻衅滋事罪,是指在公共场所无事生非,起哄闹事,殴打伤害无辜,肆意挑衅,横行霸道,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l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查看全文

寻衅滋事罪的认定

法律分析: 寻衅滋事行为情节恶劣、情节严重或者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才构成犯罪。如果情节轻微、危害不大,通常以一般违法行为论处。所以在判定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时需要从违法手段,违法时间,以及行为人是否屡教不改等方面综合判断。 ...查看全文

寻衅滋事罪的认定

法律分析: 寻衅滋事罪的认定:寻衅滋事行为情节恶劣、情节严重或者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应当认定为寻衅滋事罪。如果情节轻微、危害不大,通常以一般违法行为论处。所以在判定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时需要从违法手段,违法时间,以及行为人是...查看全文

寻衅滋事罪的认定

法律分析:寻衅滋事行为情节恶劣、情节严重或者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才构成犯罪。如果情节轻微、危害不大,通常以一般违法行为论处。所以在判定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时需要从违法手段,违法时间,以及行为人是否屡教不改等方面综合判...查看全文

刑法中寻衅滋事罪的认定

行为方式、直接危害结果、时间地点和行为人的一贯表现是认定情节严重与否的重要因素。寻衅滋事行为可能侵害他人人身安全和财产,法院在量刑时会考虑相关因素。...查看全文

如何认定寻衅滋事案件的寻衅滋事罪呢?

涉嫌寻衅滋事罪的,最低可以判处管制,最高可以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2、追逐、拦...查看全文

认定共同犯罪中的寻衅滋事罪

寻衅滋事罪共同犯罪的认定及主犯刑事责任的原则。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两个以上的犯罪分子实施寻衅滋事罪行为,情节严重即构成共同犯罪。对于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按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对于其他主犯,应按其参...查看全文

寻衅滋事的认定

寻衅滋事罪,必须是行为情节恶劣、情节严重或者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才构成犯罪。对于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寻衅滋事行为,只能以一般违法行为论处。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属于情节严重应该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行为的方式和手段对危害结...查看全文

寻衅滋事的认定?

律师分析: 可以认定为寻衅滋事罪的情形有: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2.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3.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4.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法律...查看全文

随意骂人寻衅滋事该怎么定罪

寻衅滋事是行为人无事生非、寻求刺激、发泄情绪等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的被认定为寻衅滋事罪;行为人因纠纷实施暴力等行为一般不认定为寻衅滋事,但经处理后继续实施前列行为除外;行为人的行为破坏社会秩序,具有一些情...查看全文

如何认定寻衅滋事行为与寻衅滋事罪?

寻衅滋事行为与寻衅滋事罪的区别在于后者具有恶劣或严重情节,或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后者使用了暴力、威胁等手段,并采用了公开或组织的方式,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被害人自杀或财产损失。而前者没有这些特征。...查看全文

寻衅滋事司法解释 寻衅滋事的认定

法律分析: 为依法惩治寻衅滋事犯罪,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规定,现就办理寻衅滋事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行为人为寻求刺激、发泄情绪、逞强耍横等,无事生非,实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的行...查看全文

故意伤害罪和寻衅滋事罪的认定

本案涉及A及其酒友的罪名,可能为故意伤害罪或寻衅滋事罪。故意伤害罪的相关规定包括《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查看全文

寻衅滋事罪的认定标准

寻衅滋事罪是指当事人作出一定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引起较为严重后果的,要受到刑事的惩罚。其中包括: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侮辱他人,情节恶劣的。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混乱的。以及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的行为。被认定为...查看全文

寻衅滋事罪的认定标准

一、寻衅滋事的定罪标准: 1、致一人以上轻伤或者二人以上轻微伤的; 2、引起他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3、多次随意殴打他人的; 4、持凶器随意殴打他人的等。 5、寻衅滋事罪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二、构成寻...查看全文

寻衅滋事罪中的多次如何认定的

可以根据下列标准来认定寻衅滋事罪的多次情节:1、行为人实施三次以上法定寻衅滋事行为的,一般即可认定属于“多次寻衅滋事”的情节;2、要求行为人实施的每一次寻衅滋事行为均构成犯罪;3、法定的寻衅滋事行为包括随意殴打他人,或追逐、拦截、...查看全文

如何认定寻衅滋事罪

法律分析:寻衅滋事罪的认定:_x000D_ 1、寻衅滋事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_x000D_ 2、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_x000D_ 3、犯罪客体是公共秩序;_x000D_ 4、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肆意挑衅,无事生非,...查看全文

怎么认定寻衅滋事罪

法律分析: 寻衅滋事罪必须是其行为会破坏社会秩序,情节恶劣的行为。本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其主观上为故意。依据刑法规定,犯此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 寻衅滋事...查看全文

如何认定寻衅滋事罪

寻衅滋事罪的认定:_x000D_ 1、寻衅滋事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_x000D_ 2、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_x000D_ 3、犯罪客体是公共秩序;_x000D_ 4、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肆意挑衅,无事生非,无理取闹,横行霸道...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付淑芬

北京市-北京市-朝阳区

认证律师婚姻家庭、婚姻家庭

已服务211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