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买卖合同欺诈?

律师回答
摘要:本文介绍了买卖合同欺诈的相关法律规定和情况。欺诈人应承担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继续履行、支付违约金和没收财产等民事后果。买卖合同中存在欺诈的情况包括假冒合同主体进行欺诈、利用被欺诈方心理进行欺诈、伪造、变造或虚构标的物和利用合同条款的模糊性、歧义性、不完备进行欺诈等。
如果遭受买卖合同欺诈,欺诈人应承担如下民事后果:
1.返还财产。对以虚假身份等形式进行买卖合同欺诈所得的财产,欺诈人负有返还给被欺诈人的义务。
2.赔偿损失。赔偿范围应包括直接损失及间接损失。
3.继续履行。
4.支付违约金。对于在合同已经成立并生效的情况下,欺诈发生在合同履行阶段的,则被欺诈方可要求欺诈方支付违约金。
5.没收财产。对欺诈行为已构成欺骗罪的,可没收其已经取得的或约定取得的财产或孳息。
二、买卖合同中存在欺诈的情况有哪些
买卖合同中存在欺诈的情况有:
1.假冒合同主体进行欺诈。犯罪分子往往本身不具备成为买卖合同卖方主体或买方主体的资格,而利用种种手段掩盖或隐蔽其真实身份,制造假象,使被害当事人与之签约,以达到获取不法得利的目的。
2.利用被欺诈方心理进行欺诈。犯罪分子抓住被欺诈方某些心理进行欺诈,犯罪分子往往将几种手法同时使用,使被害方上当受骗,而事后无法找到诈骗方,以致无法挽回损失。
3.伪造、变造或虚构标的物。
4.利用合同条款的模糊性、歧义性、不完备进行欺诈。钻合同条款表达形式的空子,利用被欺诈方的疏忽进行诈骗,牟取非法利益是欺诈人常用伎俩之一。
延伸阅读
买卖合同当事人如何反欺诈
买卖合同当事人反欺诈的办法有:
1.加强对买卖合同的管理。设置必要的买卖合同管理机构,制订科学完善的买卖合同管理制度。
2.签订买卖合同前的反欺诈。主要审查:从公民和法人两方面审查对方有无民事行为能力,审查对方的信誉,审查对方的履约能力,以及对合同承办人的资格审查。
结语:欺诈人在遭受买卖合同欺诈时,需要承担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继续履行、支付违约金和没收财产等民事后果。买卖合同中存在欺诈的情况包括假冒合同主体进行欺诈、利用被欺诈方心理进行欺诈、伪造、变造或虚构标的物和利用合同条款的模糊性、歧义性、不完备进行欺诈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四章 电子商务争议解决 第五十八条 国家鼓励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建立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商品、服务质量担保机制。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与平台内经营者协议设立消费者权益保证金的,双方应当就消费者权益保证金的提取数额、管理、使用和退还办法等作出明确约定。
消费者要求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承担先行赔偿责任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赔偿后向平台内经营者的追偿,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3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五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3修正):第四章 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第三十三条 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对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进行抽查检验,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查检验结果。
有关行政部门发现并认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的,应当立即责令经营者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如何应对欺诈性合同?

因欺诈、胁迫订立的合同应分为两类:一类损害国家利益,应作为无效合同;另一类只损害集体或第三人利益,应按可撤销合同处理。可撤销合同处理能充分尊重被欺诈方意愿,体现自愿原则;损失可能轻微,受害人仍认为合同有利并愿意接受拘束;责令欺诈行...查看全文

如何预防买卖合同欺诈

预防买卖合同欺诈行为如下:1、在签订合同之前,要尽可能了解对方的相关信息;2、了解代理人在签订合同时的代理权;3、注重提高具体业务人员和领导的素质;4、合同的订立应采用书面形式,并采...查看全文

合同欺诈未遂如何应对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了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对方财物的刑罚,根据数额和情节的严重程度,分别处以不同程度的有期徒刑或罚金。未遂犯可以减轻处罚,从犯也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合同欺诈案件?

合同欺诈案件的处理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果不构成犯罪,将处以治安管理处罚;如果构成犯罪,将依据合同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合同诈骗罪的认定与合同纠纷有关,需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真实合同签订后未完全履行不属于诈骗犯罪,但签订超过履约能...查看全文

反欺诈买卖合同如何操作?

本文重点探讨买卖合同中反欺诈措施的加强,为此需要制订科学且完善的买卖合同管理制度,并严格审查买卖合同的主体及其合同形式。在合同签署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合同的主要条款、签字盖章、担保以及相关手续。购买拆迁安置房时,应在原户主房产证下来...查看全文

买卖合同当事人如何反欺诈

法律解析: 有下列反欺诈手段: 1.用伪劣产品代替高质量产品。 2.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 3.伪造产品的质量鉴定证明或标志。 4.盗用其他单位名称签订合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查看全文

如何防范买卖合同欺诈行为?

买卖合同防范欺诈行为的方式包括:1、争取合同的起草权;2、认真审查签约对象的主体资格和资信能力;3、合同名称与合同内容要一致;4、要注意列明每项商品的单价;5、用词要严谨;6、明确规定双方应承担的义务、违约的责任;7、注意定金与“...查看全文

买卖合同当事人如何反欺诈?

律师分析: 有下列反欺诈手段: 1.用伪劣产品代替高质量产品。 2.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 3.伪造产品的质量鉴定证明或标志。 4.盗用其他单位名称签订合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查看全文

买卖合同当事人如何反欺诈

法律分析: 买卖合同中反欺诈应当加强对买卖合同的管理,制订科学完善的买卖合同管理制度,审查签订买卖合同的主体以及合同的形式,合同的主要条款、合同的签字盖章、合同的担保及有关手续。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九十五条...查看全文

买卖合同如何进行欺诈防范?

买卖合同欺诈防范:1.了解对方信息 2.代理人权力了解 3.提高业务素质 4.书面合同 5.防恶意履行 6.支票支付需检查。...查看全文

买卖合同当事人如何反欺诈

买卖合同当事人反欺诈的方式有三种:1、在签订合同之前,要准确调查当事人的身份和权益情况;2、在签订合同时,要仔细确认标的物的名称、数量、质量、价款、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包装方式以及违约责任等主要条款是否明确、具体、合法;3、...查看全文

买卖合同当事人如何反欺诈

法律分析:买卖合同当事人反欺诈的方式:_x000D_ 1、订立合同前,就当事人的主体资格、处分权利等信息进行准确调查;_x000D_ 2、订立合同时,对标的物的名称、数量、质量、价款、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包装方式、违...查看全文

买卖合同如何进行欺诈防范?

买卖合同欺诈防范:了解对方信息、代理人代理权了解、提高员工素质、采用标准合同、防止恶意履行、支票支付需注意。使用书面合同、检查支付程序避免被骗。...查看全文

如何防止买卖合同欺诈行为

买卖合同当事人反欺诈的方式:1、订立合同前,就当事人的主体资格、处分权利等信息进行准确调查;2、订立合同时,对标的物的名称、数量、质量、价款、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包装方式、违约责任等主要条款,仔细确认是否明确、、合法;3、买...查看全文

如何防范买卖合同欺诈行为?

合同订立前应充分调查当事人资格,保障权益;合同条款应明确、具体、合法;购房合同补充协议内容包括质量、价款等;转让合同需包括身份信息、交易内容等。根据《民法典》规定,合同内容应包括标的物、数量、质量、价款、履行期限、履行地点、违约责...查看全文

房产买卖合同欺诈如何赔偿

法律分析:房产买卖合同欺诈可以要求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对合同予以撤销后购房者应当返还房屋,售房者应当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法律依据:《《中华人...查看全文

如何应对合同中的欺诈行为?

合同欺诈案的处理方式包括协商变更、协商解除和不予眉行。协商变更和协商解除有一定局限性, 如果欺诈方拒绝, 被欺诈方可以采取其他措施。不予眉行适用于合同可能为欺诈性无效合同的场合, 被欺诈方应暂不眉行合同规定的内容,如不予发货、不予...查看全文

买卖合同要如何防范欺诈行为

买卖合同防欺诈的方法有:防合同主体欺诈、防虚假宣传、防虚假价格、防虚假质量、防虚假商品标识、防合同签订时其他欺诈情况。...查看全文

买卖合同能如何防范欺诈行为

买卖合同欺诈防范:1.了解对方信息;2.对代理人了解;3.提高员工素质;4.书面合同采用标准;5.防止恶意履行;6.支票支付需检查,以免被套走标的物。...查看全文

买卖合同要如何防范欺诈行为

法律分析:买卖合同防范欺诈行为的方面有:防范合同主体欺诈的行为;防范虚假的宣传欺诈行为;防范虚假的价格欺诈行为;防范虚假的质量欺诈行为;防范虚假的商品标识欺诈行为;防范在签订合时存在欺诈的其他情形。法律依据...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