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之诉中能否一并处理析产与继承

律师回答
摘要:继承案件中,确定继承财产范围是审理案件的前提。对于继承纠纷中涉及部分所有权的房屋,原告无需另行提起析产之诉,可直接作为析产继承案件予以审理。民法典规定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顺序,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等。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被代位继承人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
可以。
继承案件应先确定继承财产的范围,进而确定如何继承,即对可继承财产有争议的,通过析产确定继承财产的范围是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的前提。所以,对于继承纠纷案件中原告提出对讼争房屋享有部分所有权的情况,没有必要要求其另行提起析产之诉。审判实践中,对于此类情况为了减少当事人讼累,一般作为析产继承案件予以直接审理,不再要求原告另行提起析产之诉。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及继承顺序】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编所称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编所称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本编所称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第一千一百二十八条【代位继承】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直系晚辈血亲代位继承。
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代位继承。
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被代位继承人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
延伸阅读
结语:继承案件审理中,确定继承财产范围是首要任务。对于争议财产,需通过析产确定范围。对于继承纠纷中原告主张部分房屋所有权的情况,无需另行提起析产之诉。为减少当事人负担,一般将其作为析产继承案件直接审理。根据《民法典》第1127条,继承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其次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若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则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代位继承涉及被继承人子女或兄弟姐妹的后代代为继承。代位继承人通常只能继承被代位继承人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章 法定继承 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 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一)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本编所称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本编所称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本编所称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章 继承 第三十一条 法定继承,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经常居所地法律,但不动产法定继承,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章 法定继承 第一千一百三十条 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
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
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
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
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继承与分家析产之区别

继承与分家析产的区别如下:(一)性质不同。(二)财产基础不同。(三)两种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不同。(四)适用的法律不同。(五)发生时间不同。继承只能是在被继承人自然死亡或被...查看全文

继承一并继承是否有诉讼时效

转继承,是指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后实际接受遗产前死亡,该继承人的法定继承人代其实际接受其有权继承的遗产。转继承人就是实际接受遗产的死亡继承人的继承人。根据规定,继承本身是没有时效性的。但是如果别人侵犯继承人的继承权,继承人...查看全文

法定继承与析产继承的区别

区分法定继承与转继承的概念的方式:法定继承是指被继承人未订立遗嘱或遗赠抚养协议的情形下,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的原则的一种继承形式。而转继承是指继承开始后,受遗赠人表示接受遗赠,并于遗产分割前死亡的,其接受...查看全文

继承法律中继子是否能继承继母的遗产?

继子有权继承继母遗产,但必须与继母存在抚养关系。根据法律规定,遗产继承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优先于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包括婚生子、非婚生子、养子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查看全文

分家析产与继承纠纷

继承纠纷与分家分产纠纷的区别如下:1、诉讼类型不同。继承纠纷是一种确认诉讼,往往是由于是否有继承权、遗嘱的效力或继承房屋金额的确认而引起的纠纷;2、诉讼时效不同。继承纠纷应当按照不超过20年的规定进行;财产...查看全文

继承遗产中继承人能放弃继承吗

继承人能放弃继承权。具体规则如下:1、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向其他继承人表示。口头表示放弃继承,本人承认,或者有其他充分证据证明的,也应当认定其有效;2、继承人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应当在继承开始后...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赠与合同之债能否承继

法律分析:赠与合同之债能承继。法律规定,继承人以所得遗产实际价值为限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查看全文

继承析产诉讼起诉书?

律师分析: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查看全文

继承人继承遗产能否继承债务

法律解析: 对债权人清偿债务,以遗产的实际价值为限。如果债务超过了遗产,继承人在遗产价值范围内进行偿还后,不再对超出部分的债务负有偿还义务。 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缴纳税款和清偿债务以他的遗产实际价值为...查看全文

继承人继承遗产能否继承债务

法律分析:对债权人清偿债务,以遗产的实际价值为限。如果债务超过了遗产,继承人在遗产价值范围内进行偿还后,不再对超出部分的债务负有偿还义务。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缴纳税款和清偿债务以他的遗...查看全文

继承人继承遗产能否继承债务?

律师分析: 对债权人清偿债务,以遗产的实际价值为限。如果债务超过了遗产,继承人在遗产价值范围内进行偿还后,不再对超出部分的债务负有偿还义务。 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缴纳税款和清偿债务以他的遗产实际价值为...查看全文

遗产的处置与继承纠纷解析

公民死亡后遗留的个人财产转移给他人所有称为继承。由于继承是被继承人个人财产的转移,因此遗产范围必须要首先明确。这是避免发生继承纠纷的前提,下面我们来看一个遗产的处置与继承纠纷案例的解析,了解有关遗产的处置与继承的知识。...查看全文

转继承之后是否还能代位继承

法律未明确规定转继承后代位继承,但法院支持此主张。民法典规定,被继承人子女先亡,由直系晚辈代位继承;兄弟姐妹先亡,由子女代位继承。代位继承人只能继承被代位继承人的遗产份额。...查看全文

转继承中能否有代位继承

法律分析:《民法典》规定转继承中能有代位继承。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代位继承是指法定继承人未来的及分割财产就死亡的,其应当获得的份额可以由其法定继承人继承。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八...查看全文

兄弟之间能否继承遗产

兄弟之间能继承遗产,但是需要满足没有遗嘱和第一顺序的继承人。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一、房屋遗产继承的顺序及份额是怎样的...查看全文

兄弟之间能否继承遗产

法律分析: 兄弟之间一般可以继承遗产的,但是需要满足没有遗嘱和第一顺序的继承人。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查看全文

兄弟之间能否继承遗产

法律分析: 兄弟之间能继承遗产,但是需要满足没有遗嘱和第一顺序的继承人。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查看全文

三无人员在房产继承中能否继承房产?

三无人员指没有父母、配偶、子女的人。他们的房产继承按照有无遗嘱或遗赠抚养协议来处理。如果没有遗嘱和协议,有亲属的由亲属共同继承,没有亲属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共同继承。如果连第二顺序继承人也没有,遗产归集体或国家。...查看全文

继承、继承权与遗产

继承是指财产所有人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之时起,按照法律规定将死者遗留下来的财产转移给他人所有的一种法律制度。遗产是指死者遗留下来的财产和财产权利。遗留财产的死者,称为被继承人。继承遗产或者有权继承遗产的人称为继承人。...查看全文

分家析产与继承的区别?

律师分析: 分家析产是指家庭财产共有人通过协议的方式,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共同财产予以分割,分属各共有人所有。 继承是指继承人按法律的规定或被继承人所立遗嘱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