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诉是否意味着不会加刑?

律师回答
摘要:刑事诉讼法对于被告人一方上诉不加刑的规定,不适用于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或者自诉人提出上诉的案件。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90条第2款的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这些案件中的被告人刑罚进行加重、减轻或免除。
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上诉不加刑原则,只适用于被告人一方上诉的案件。对于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或者自诉人提出上诉的,不受被告人一方上诉不加刑的规定的限制。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90条第2款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或者自诉人提出上诉的,不受上诉不加刑限制。即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或者自诉人提出上诉的案件,不管被告人一方是否上诉,第二审人民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既可以依法加重被告人的刑罚,也可以依法减轻或者免除被告人的刑罚。
延伸阅读
上诉是否能够改变判决结果?
上诉是否能够改变判决结果,取决于具体的情况和各种因素。在某些情况下,上诉可能会导致判决结果的改变。上诉程序提供了被判决方向上级法院提交案件的机会,以寻求对原判决的审查和重新评估。上级法院会审查案件的法律依据、证据和程序是否合法,并做出新的判决。如果上诉方能够提供充分的证据、法律依据或证明原判决存在错误的理由,上诉可能会成功改变判决结果。然而,上诉并不保证一定能够改变判决结果。法院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适用的法律进行独立的判断。因此,上诉是否能够改变判决结果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在法律程序中进行适当的辩护和申诉。
结语: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上诉不加刑原则只适用于被告人一方上诉的案件。然而,对于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或自诉人提出上诉的案件,不受此限制。根据法律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对刑罚进行评估,可能加重、减轻或免除被告人的刑罚。上诉是否能改变判决结果取决于具体情况和各种因素。法院会独立判断并审查案件的合法性。因此,进行适当的辩护和申诉在法律程序中至关重要。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十一章 办案协作 第三百四十七条 需要异地公安机关协助的,办案地公安机关应当制作办案协作函件,连同有关法律文书和人民警察证复印件一并提供给协作地公安机关。必要时,可以将前述法律手续传真或者通过公安机关有关信息系统传输至协作地公安机关。
请求协助执行传唤、拘传、拘留、逮捕的,应当提供传唤证、拘传证、拘留证、逮捕证;请求协助开展搜查、查封、扣押、查询、冻结等侦查活动的,应当提供搜查证、查封决定书、扣押决定书、协助查询财产通知书、协助冻结财产通知书;请求协助开展勘验、检查、讯问、询问等侦查活动的,应当提供立案决定书。
(四)发现假药或者劣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五节 缓刑 第七十七条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贩毒不认罪是否意味着加刑?

贩毒者即使不承认自己的罪行,也不会影响定罪和量刑。犯罪嫌疑人的罪责程度是根据犯罪事实来决定的,而不是基于其是否认罪或态度好坏。即使贩毒者拒绝认罪并且态度恶劣,也不会增加其罪责程度。相反,坦白承认罪行可以获得从轻的刑罚,因为法官会考...查看全文

缓刑执行是否意味着不起诉?

取保候审有可能不起诉,条件包括证据不足或犯罪情节轻微。《刑事诉讼法》规定,取保候审期限届满时,执行机关应提前15天通知决定机关解除取保候审或变更强制措施,并及时退还保证金。被取保候审人在期间未违规或故意重新犯罪的情况下,执行机关应...查看全文

是否意味着会受到刑罚?

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时,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未成年犯罪怎么...查看全文

是否意味着不需要服刑?

缓刑的意义在于不用坐牢,但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发现判决宣告以前有其他罪未受审判的,或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的将会被撤销缓刑,并需要继续服刑。缓刑期间无论是...查看全文

不起诉是否意味着不负刑事责任?

是。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有本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人民检察...查看全文

公诉书是不是意味着判刑

法律分析:起诉书与公诉书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这两个的概念是有所不同的。起诉书一种打印文件,而公诉书是一种法律文件。人民检察院对于监察机关、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十五日;犯罪嫌疑人...查看全文

是否意味着已起诉?

审查起诉告知书不代表已被起诉,只是刑事案件到检察院审查阶段。开庭时间取决于法院安排,一般应在两个月内宣判。法律依据是刑事诉讼法第202条和第214条。被起诉时应积极配合司法机关,争取宽大处理。...查看全文

缓刑是否意味着不再坐牢?

取保候审并不意味着不会被判刑,具体是否会判刑取决于案件情况。根据《刑事诉讼法》,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在此期间,侦查、起诉和审理不得中断。如果发现不应追究刑事责任或期限届满,应及时解除取保候审或...查看全文

缓刑是否意味着不用坐牢?

缓刑是不用坐牢,但需定期汇报思想状况、动态,出省市需批准。缓刑考验期满,无违法情形,原判刑不执行并公开宣告。被宣告缓刑者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报告活动情况,遵守会客规定,离开居住地需批准。...查看全文

保释是否意味着不用服刑?

取保候审并不意味着不用坐牢,是否需要坐牢取决于法院判决。取保候审适用于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取保候审的人应遵守一系列规定,如不得离开所在地、不得干扰证人作证、不得毁灭证据等。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根据案情要求...查看全文

信用卡欠钱被诉,是否意味着会判刑?

信用卡逾期未还款被起诉不一定会判刑,除非构成信用卡诈骗罪。一般情况下,这属于民事纠纷,需承担民事责任。只有恶意透支、构成刑事犯罪的情况下,债务人可能面临刑事责任。被认定为恶意透支可能涉嫌信用卡诈骗罪,根据刑法规定,可能面临刑罚和罚...查看全文

死刑缓刑是否意味着不用服刑?

死刑缓刑是一种制度,旨在减少杀人案件,同时为罪犯提供悔罪自新和减刑的机会。根据罪犯在缓刑期间的表现,死缓判决可以变更为无期徒刑或有期徒刑。如果罪犯在缓刑期间没有故意犯罪,刑期可以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罪犯有重大立功表现,刑期可以减为二...查看全文

交不起罚金,是否意味着不会被判缓刑?

交不起罚金与不能判处缓刑无必然联系。法院可随时追缴罚金,只要符合缓刑条件,法院可判处缓刑。法律未明确规定,具体情况应视情况而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在考验期内再犯罪或发现其他未判决罪行,应撤销缓刑并判决新罪,根据法律规定执行刑罚...查看全文

是否意味着刑事责任?

摩托车撞人需视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坐牢。一般而言,若仅为一般交通事故,不构成犯罪,不需坐牢,但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若构成交通肇事罪,导致重伤或死亡,且承担主要责任,则需坐牢。法院会判决坐牢的情况包括:构成犯罪、造成公共或他人财产直接...查看全文

拘留是否意味着判刑?

拘留性质决定是否被判刑,拘留分为行政、司法和刑事拘留。行政、司法拘留期满会释放,若符合刑事拘留条件,则转为刑事拘留。刑事拘留可能被逮捕、审查起诉,最终法院判决是否有罪。...查看全文

刑拘是否意味着定罪?

刑拘不一定判刑,法院根据证据认定有罪或无罪。刑事拘留是暂时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只适用于重大嫌疑分子。行政拘留适用于一般违法行为,具有处罚性质。刑拘保证刑事诉讼进行,行拘处罚和教育违法者。刑拘最长37日,行拘最长15日。...查看全文

缓刑执行是否意味着不再服刑?

保释出来了是否还用坐牢需要根据当事人是否有犯罪事实来定,如果在保释期间,公安机关发现不予追究责任的,就不用坐牢;如果发现应追究责任的,之后就还要坐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查看全文

酒驾缓刑是否意味着不用服刑?

缓刑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犯罪分子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符合条件的犯罪分子可在社区矫正下避免入狱,但需遵守法律规定,接受监督,并按规定报告活动情况,遵守会客规定,迁居需报批准。...查看全文

缓刑是否意味着不再需要服刑?

判缓刑是否需要坐牢,取决于缓刑人员在考验期内的表现。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若在缓刑考验期内没有违法情况,缓刑结束后无需坐牢。但若违反法律规定或判决禁止令,情节严重,将撤销缓刑并执行原判刑罚。军人违反职责罪有特殊缓刑规定。缓刑只适用于主...查看全文

刑事和解是否意味着不必判刑?

刑事和解可免除刑事处罚,但需根据具体情况处理。双方达成和解后,公安机关可撤案,检察机关可不起诉,法院可从轻处罚,适用缓刑或减轻处罚,轻微情节可免除刑事处罚。刑事和解与调解不同,调解由法院和当事人参与,具有执行力;和解只有当事人参与...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