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对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的判决通常是几年?

律师回答
摘要: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一般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情节严重者可判死刑;其他参与者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聚众持械劫狱是违反监管规定,公然将罪犯非法劫出狱外,破坏监管秩序,需严厉打击。
一、法院对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一般会判几年
1、法院对聚众持械劫狱罪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犯罪分子,既遂一般会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既遂一般会判处死刑;其他参加的犯罪分子,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七条组织越狱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其他参加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越狱或者聚众持械劫狱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聚众持械劫狱罪立案标准是什么
聚众持械劫狱罪罪侵犯的客体是司法机关监管秩序。监狱、劳改队、看守所等监管场所的任务是看管、教育、改造罪犯。
为了保证监管场所的正常秩序,国家对罪犯的出狱(包括出劳改队、看守所等)作了严格的规定。聚众劫狱就是违反监管规定,公然聚众持械将罪犯非法劫出狱外,使监管场所的正常监管秩序受到侵扰。对这种犯罪行为必须严厉打击。
延伸阅读
法院如何判定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的刑期?
法院在判定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的刑期时,通常会考虑多个因素。首先,法院会考虑犯罪的严重程度,包括犯罪手段的残忍性、危害程度等。其次,法院会考虑犯罪的社会影响,如对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破坏程度。此外,法院还会考虑犯罪的主观恶性,包括犯罪动机、犯罪记录等。最后,法院会参考相关法律法规和判例,以确定刑期的适当范围。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法院会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来判定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的刑期,以实现刑罚的公正与合理。
结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七条,法院对聚众持械劫狱罪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犯罪分子,一般会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可能会判处死刑。其他参加的犯罪分子,一般会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聚众持械劫狱罪的立案标准是违反监管规定,公然聚众持械将罪犯非法劫出狱外,严重侵扰监管场所的正常秩序。法院在判定刑期时会综合考虑犯罪的严重程度、社会影响和主观恶性等因素,以保证刑罚的公正与合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五章 侵犯财产罪 第二百六十七条 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抢夺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二节 妨害司法罪 第三百一十六条 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劫夺押解途中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判几年?

法律分析:犯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的,对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七条...查看全文

法院对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的判决是多少?

聚众持械劫狱罪和组织越狱罪的刑罚有所不同。聚众持械劫狱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将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者可判处死刑;其他参加者将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而组织越狱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将被判处五年以上...查看全文

法院对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一般会判几年?

法律分析:法院对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的一般判罚为:对犯此罪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犯罪分子,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其他参加的犯罪分子,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一般判几年?

法律分析: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的一般判罚为:对犯此罪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犯罪分子,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其他参加的犯罪分子,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法院对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如何裁判?

法律分析:法院对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的裁判为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人民法院对于其他参加的,会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七条...查看全文

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法院如何判?

法律分析: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法院一般判刑如下: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罪指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人员、其他参加人员均不包括罪犯,...查看全文

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法院会判多久

法律分析:   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法院会对聚众持械劫狱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根据《刑法》   第三百一十七条 组织越狱罪...查看全文

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法院会判多久?

法律分析: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的判刑规定是: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查看全文

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怎么判?

法律分析:聚众持械劫狱罪对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既遂一般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既遂一般判处死刑;对其他参加的,既遂一般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聚众持械劫狱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其目的是使...查看全文

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判多久?

法律分析: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一般会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此罪侵犯的客体是司法机关监管秩序。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查看全文

法院对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的裁量标准

法律解析: 对聚众劫狱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处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所谓首要分子是指在聚众劫狱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此外根据刑法第52条和第1...查看全文

法院对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的裁量标准?

律师分析: 对聚众劫狱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处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所谓首要分子是指在聚众劫狱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此外根据刑法第52条和第1...查看全文

法院对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的裁量标准

法律分析:对聚众劫狱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处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所谓首要分子是指在聚众劫狱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此外根据刑法第52条...查看全文

法院对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的裁量规定?

律师解答: 对聚众劫狱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处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所谓首要分子是指在聚众劫狱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此外根据刑法第52条和第1...查看全文

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怎么判刑?

法律分析: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判处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聚众持械劫狱罪,是指狱外的人聚众持械劫夺被监禁在狱中的罪犯的行为。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法院怎么量刑?

法律分析:法院对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的量刑是:对其中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对其他参加的,则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查看全文

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法院一般怎么判刑?

法律分析: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法院一般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法院一般判处死刑;其他参加的,法院一般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其目的是使狱中的犯罪分子逃避刑罚处罚。...查看全文

新刑法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怎么判?

法律分析: 新刑法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的判刑规定是:对于实施该犯罪行为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依据: 《刑法》 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查看全文

刑法对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的定罪标准?

法律分析:刑法对聚众持械劫狱罪既遂的定罪标准为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人民法院对于其他参加的,会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查看全文

聚众持械劫狱罪构成既遂怎么判?

法律分析:聚众持械劫狱罪构成既遂一般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既遂一般判处死刑。聚众持械劫狱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其目的是使狱中的犯罪分子逃避刑罚处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