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是如何被规定的?

律师回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是过失犯罪。第十六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后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不是犯罪。(一)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这种危害结果发生,如某甲挖坑蓄水,结果致一儿童溺水身亡,某甲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如果某甲在挖坑蓄水时同时设置了保护设施,即可避免事故的发生,但某甲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对儿童溺水身亡负有过失责任。(二)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这种行为多发生于过于自信,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而发生,如某驾驶员驾车经过无人看管的铁路道口,火车已鸣笛警告,某驾驶员本应停车让火车过后在通过路口,但他自信能先于火车穿过路口,结果与火车发生碰撞,造成车毁人亡的结果。

刑法过失犯罪怎么规定的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哪些犯罪是过失犯罪

一般来说,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均是过失犯罪。但只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才需要负刑事责任。而法律规定的过失犯罪颇多,常见的有: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重伤罪、失火罪、过失决水罪、过失爆炸罪等。

属于过失犯罪的是哪种

过失犯罪,指在过失心理支配之下实施的、根据刑法的规定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

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犯罪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类型。

过失犯罪的定义是什么

《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根据本款的规定,过失犯罪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社会的结果,构成犯罪的;第二类是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社会的结果,构成犯罪的。

职务犯罪是过失犯罪吗

职务犯罪不一定是过失犯罪,可以有过失犯罪,例如玩忽职守罪是过失犯罪。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追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我国《刑法》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刑法如何规定过失犯罪?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刑法对过失犯罪有什么规定 根据《刑法》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查看全文

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是如何规定的

过失犯罪是指疏忽大意或轻信能够避免,导致危害社会的行为。过失致人死亡,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依照法律规定处理。...查看全文

刑法对过失犯罪如何规定

法律解析: 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查看全文

刑法对过失犯罪如何规定?

本文介绍了过失犯罪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在疏忽、不经意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犯罪。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与故意犯罪有很大的不同。过失行为只有造成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刑法才规定为犯罪,如果没有造成实际危害结果,虽有过失行为...查看全文

刑法对过失犯罪如何规定

法律解析: 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查看全文

刑法对过失犯罪如何规定?

律师分析: 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查看全文

犯罪过失如何定性

杀人抛尸罪和二人杀死案件中,刑罚的轻重会受到行为人故意或过失的影响。故意杀人罪的刑罚为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而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刑罚为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二人杀死案件,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会构成故意杀人罪或...查看全文

犯罪过失如何认定

认定疏忽大意的过失,关键在于正确判断能够预见、应当预见,其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由于事件已经发生,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发展过程已清楚地展现出来故司法工作人员不应由此逆推行为人能够预见、应当预见;2、不...查看全文

犯罪过失如何认定

法律分析:   犯罪过失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认定:   1、疏忽大意的过失: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前提是行为人能够(应当)预见。应当预见的内容是:法定的危害结果。   2、过于自信的过失...查看全文

过失犯罪如何认定

法律分析:过失犯罪的认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应当认定为过失犯罪。不是说构成过失犯罪就一定要承担刑事责任,只要法律有规定的,才需...查看全文

如何认定过失犯罪

法律分析:通过以下要件认定过失犯罪:_x000D_ 1、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根本否定态度。_x000D_ 2、行为必须发生了危害结果,从刑法分则的规定看,这些结果一般都是较为严重的结果。_x000D_ 3、必...查看全文

过失犯罪如何判定

《刑法》第234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根据该法律条款,轻伤被定义为一种尚未构成重伤但不属于轻微伤害的损伤。故意伤害罪的刑罚根据伤害程度而定,重伤可被判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而造成严重残疾...查看全文

过失犯罪的定罪规定?

法律解析: 过失犯罪的量刑标准: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在处罚上,因为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比故意犯罪明显要小,因此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罚比对故意犯罪的处罚要轻。 【法律依据】: 《...查看全文

过失犯罪的定罪规定?

律师解答: 过失犯罪的量刑标准: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在处罚上,因为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比故意犯罪明显要小,因此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罚比对故意犯罪的处罚要轻。 【法律依据】: 《...查看全文

过失犯罪是怎么规定的

法律解析: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是过失犯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五条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查看全文

过失犯罪是怎么规定的

法律解析: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是过失犯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五条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查看全文

如何认定是否为过失犯罪

认定过失犯罪可以从构成要件入手分析:1、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过失心理;2、行为必须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从《刑法》分则的规定看,这些结果一般都是较为严重的结果。《刑法》第330条和第332条除外;3、必须有处罚该类过失犯罪的分则性明...查看全文

如何认定是属于过失犯罪

法律分析:认定过失犯罪可以从构成要件入手分析:_x000D_ 1、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发生持根本否定态度;_x000D_ 2、客观上造成危害结果的发生;_x000D_ 3、《刑法》分则对该类过失犯罪进行了明确规...查看全文

犯罪过失是如何分类的

法律分析:犯罪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对于过失犯罪所造成的结果,是需要负刑事责任...查看全文

刑法中的过失犯罪是如何定义的?

刑法中过失犯罪的定义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的定义是什么 《刑法》第十五条规定...查看全文

推荐律师

雷雨竹

北京市-北京市-西城区

认证律师遗产继承、遗产继承

已服务219人次

热门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