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中补签合同如何认定效力

律师回答
摘要:民法典规定补签合同需满足民事行为能力、真实意思表示、不违法违背公序良俗等条件,具有法律效力。劳动合同可以补签,但维权要求双倍工资会受到不利影响。公司可在补签前扣除一个月工资并支付双倍工资,若员工拒绝签合同可书面通知终止劳动关系。员工一般会签合同保障自身权益,不会索赔补签前的双倍工资。但若有恶意索赔者,可按规定处理并终止劳动关系。
一、民法典中补签合同如何认定效力
民法典规定,补充签订的合同,当事人有民事行为能力,是真实意思表示,没有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的,具有法律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条【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第五百一十条【合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补救措施】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二、劳动合同可以补签吗
可以补签,你也有权要求支付双倍工资。但是补签了之后,对于你维权要求支付双倍工资会有不利,关键是无法证明合同是补签的
1、“公司要补签劳动合同”,从用工之日到补签之前扣除一个月后,按《劳动合同法》应支付双倍工资。
2、“如果员工拒绝签合同”,可按《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规定书面通知本人:“XX日前来人力资源部签订劳动合同,如逾期不签,劳动关系自动终止”。(送达本人并由本人签字收到)
3、如果以后此人“就此事索赔双倍工资”,本人签收之日之后的不必支付双倍。
4、一般来说,愿在公司干的员工不会不签合同(因为保障了他的合法权益),也不会向公司索赔补签前的双倍工资(因为人是讲道理的,自己并没有付出双倍的劳动)。
5、不排除一些头脑简单的贪心者恶意不签合同,等着索赔双倍工资。可按第2、第3两条处理后与其终止劳动关系!
延伸阅读
结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和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补充签订的合同在当事人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的情况下具有法律效力。关于劳动合同的补签,虽然可以要求支付双倍工资,但补签后对于维权要求双倍工资可能存在不利因素。因此,建议双方在签订合同前进行充分沟通,以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章 违约责任 第五百八十七条 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章 违约责任 第五百八十八条 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
定金不足以弥补一方违约造成的损失的,对方可以请求赔偿超过定金数额的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章 合同的订立 第四百八十四条 以通知方式作出的承诺,生效的时间适用本法第一百三十七条的规定。
承诺不需要通知的,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作出承诺的行为时生效。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民法典中如何认定合同的效力?

律师分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签订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双方意思表示真实,所签订合同的内容和形式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就是生效的合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如何认定合同的效力

法律分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签订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双方意思表示真实,所签订合同的内容和形式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就是生效的合同。法律依据...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合同的效力如何认定

民法典规定,合同需具备签订当事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方可具有法律效力;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可选择不做处理、在当事人之间返还财产或没收非法财产归国家所有。...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如何认定效力待定合同

《民法典中效力待定合同的认定与效力问题》 本文介绍了民法典中对效力待定合同的认定,包括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代理权人的合同。同时指出效力待定合同并非无效合同,经追认后将变为有效合同。根据法律规定,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合同经监...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效力待定合同的效力如何认定

民法典规定,效力待定合同需经合同权利人追认才有效。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需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后有效。代理人不得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除非被代理人同意或追认。转委托代理需被代理人同意或追认。无权代理行为未经...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租赁合同效力如何认定

民法典规定租赁合同需满足民事行为能力、真实意思表示、不违法违背公序良俗等条件。承租人迟付租金可根据合同约定追究违约责任,包括支付违约金、逾期利息,甚至解除合同收回租赁物。但出租人一般需先书面催款,若承租人未在合理时间内支付租金,出...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阴阳合同效力如何认定

法律分析:一、民法典中阴阳合同效力如何认定民法典中阴阳合同效力的认定方式是:阴合同一般具备法律效力,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而阳合同由于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而不具有法律效力。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的规定,...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购销合同效力如何认定

购销合同效力认定及买卖合同货物质量赔偿方法。根据民法典,购销合同需满足当事人能力、真实意思表示、不违法违规,不违背公序良俗。货物质量问题可协商解决,如无法达成一致,可依据国家或行业标准处理,或根据合同目的特定标准履行。若仍无法解决...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授权签订的合同效力如何认定

法律分析:一、民法典中无授权签订的合同效力如何认定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签订的合同,如果相对人不追认的,该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一条【无权代理】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效力待定合同中的追认如何认定

民法典规定,效力待定合同需要由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追认才有效,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权,而无权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订立合同,被代理人已履行合同义务或接受相对人履行的,视为对合同的追认。...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如何认定合同的法律效力

《民法典》中合同有效需要满足的条件有: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当事人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合同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合同内容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合同形式符合法律要求;还需要满足法定的其他有效条件。...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如何认定合同的法律效力

《民法典》规定了合同有效的条件。首先,当事人必须真实表示意愿,并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其次,合同内容不能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违反公序良俗。此外,合同形式必须符合法律相关要求,并满足其他法定的有效条件。...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如何认定合同的法律效力

法律分析:《民法典》中合同有效需要满足的条件分别有: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当事人是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人;合同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合同的内容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合同形式符合法律相关要求;法定其他有效条件...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如何认定合同的法律效力

民法典认定合同效力的条件及合同无效的处理:行为人需具备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合同一旦被认定无效,双方可要求财物返还、折价补偿或赔偿损失。若有恶意串通损害国家或他人利益,还需追缴财产。...查看全文

民法典如何界定补签合同的效力?

民法典规定补签合同需满足真实意思表示、无违法行为及公序良俗,具法律效力。劳动合同可补签,但无法证明补签,维权困难。用人单位可补签劳动合同,扣除一个月工资并支付双倍工资。员工拒签可书面通知并终止劳动关系。一般员工不会拒签或索赔双倍工...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无效合同证据如何认定效力

民法典未明确规定无效合同证据的效力认定,但民事诉讼法规定,经审查的无效合同证据具有效力。无效合同处理方式包括返还财产、赔偿损失和追缴财产,具体根据合同的情况来确定处理方式。...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合同没有签订日期效力如何认定

民法典规定,合同没有签订日期,但当事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且真实意思表示,不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合同应包括主要条款如当事人信息、标的、数量、质量、价款、履行期限、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法。合同履行应遵循全面履行、诚实信...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抵押合同的效力如何认定

抵押合同的效力认定及无效情况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抵押合同需真实意思表示、当事人具备民事行为能力、不违法规定且不违背公序良俗,方具备法律效力。然而,抵押合同无效的情况包括:将全部财产抵押给某一债权人导致其他债权人...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合同修改的效力如何认定

合同修改的效力和可变更情形:根据《民法典》,合同经双方协商一致修改具有法律效力,单方自行修改不具效力。合同可变更情形包括:1.合同性质决定一方可变更;2.双方协商同意且不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3.不可抗力导致无法履行全部义务。合同修...查看全文

民法典中如何认定代理合同的效力

代理合同的效力要求:当事人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真实意思表示,不违反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委托人的义务包括支付费用、付酬和赔偿责任。受托人的义务包括办理委托事务、遵守委托指示、报告情况、转移利益和权利。...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