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开发票罪立案标准的最新解释

律师回答
摘要:刑法对虚开发票罪的立案标准是虚开发票100份以上或虚开金额累计在40万元以上,或者五年内因虚开发票行为受过行政处罚两次以上并再次虚开发票,或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虚开发票罪是指为了非法经济利益而违反国家发票管理规定,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发票的行为。单位犯罪的还会对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罚。
一、刑法对虚开发票罪的立案标准
1、刑法对虚假发票罪的立案标准为虚开发票一百份以上或者虚开金额累计在四十万元以上,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五年内因虚开发票行为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虚开发票的,或者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的应当立案。
2、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五条
虚开本法第二百零五条规定以外的其他发票,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什么是发票罪
1、虚开发票罪,是指为了牟取非法经济利益,违反国家发票管理规定,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和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以外的发票的行为。
2、本法规定以外的其他发票,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临刑、拘投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延伸阅读
刑法中虚开发票罪的定罪要件和量刑准则
刑法中虚开发票罪的定罪要件和量刑准则是指在刑事法律体系中,对于虚开发票罪的定罪所需满足的条件以及对犯罪行为的量刑标准。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虚开发票罪的定罪要件包括:虚构交易、虚列支出、虚开发票等行为,并具备一定的主观故意。而量刑准则则考虑到犯罪的严重性、社会危害程度、犯罪主体的主观恶性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从而确定相应的刑罚幅度。具体的定罪要件和量刑准则会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而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案件中需要根据相关法律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结语:虚开发票罪的定罪要件和量刑准则是刑法中对该罪行的条件和刑罚幅度的规定。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虚开发票罪的定罪要件包括虚构交易、虚列支出、虚开发票等行为,并具备一定的主观故意。量刑准则考虑犯罪的严重性、社会危害程度、犯罪主体的主观恶性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确定相应的刑罚幅度。具体的定罪要件和量刑准则因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而异,需根据具体案件进行分析和判断。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八章 侦 查 第二节 讯问犯罪嫌疑人 第二百零九条 对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犯罪事实、无罪或者罪轻的事实、申辩和反证,以及犯罪嫌疑人提供的证明自己无罪、罪轻的证据,公安机关应当认真核查;对有关证据,无论是否采信,都应当如实记录、妥善保管,并连同核查情况附卷。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十四章 附 则 第三百八十八条 本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1998年5月14日发布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35号)和2007年10月25日发布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修正案》(公安部令第95号)同时废止。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十四章 附 则 第三百八十七条 公安机关可以使用电子签名、电子指纹捺印技术制作电子笔录等材料,可以使用电子印章制作法律文书。对案件当事人进行电子签名、电子指纹捺印的过程,公安机关应当同步录音录像。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最新虚开增值税发票罪立案标准

法律解析: 最新虚开增值税发票罪立案标准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虚开发票一百份以上或者虚开金额累计在四十万元以上的; (二)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五年内因虚开发票行为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虚开发票的; (三)...查看全文

最新虚开增值税发票罪立案标准

法律分析:最新虚开增值税发票罪立案标准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一)虚开发票一百份以上或者虚开金额累计在四十万元以上的;(二)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五年内因虚开发票行为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虚...查看全文

最新虚开增值税发票罪立案标准?

律师分析: 最新虚开增值税发票罪立案标准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虚开发票一百份以上或者虚开金额累计在四十万元以上的; (二)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五年内因虚开发票行为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虚开发票的; (三)...查看全文

虚开发票罪的立案标准解析

虚开发票罪的立案标准:根据《发票管理办法》修订,虚开发票违法行为将被没收违法所得;虚开金额1万元以下可罚款5万元内;虚开金额超过1万元可罚款5万元至50万元;构成犯罪者将追究刑事责任。...查看全文

【虚开发票罪】立案量刑最新标准(2023更新)

虚开发票行为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分为两类,情节严重者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者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标准包括虚开发票100份以上不满500份、虚开金额累计在40万元以上不满20...查看全文

虚开抵扣税款发票罪最新立案标准?

法律分析:虚开抵扣税款发票罪最新立案标准为虚开税款数额1万元以上的或者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可用于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它发票致使国家税款被骗取5000元以上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查看全文

刑法中关于虚开发票罪立案标准的解释

虚开发票罪的立案标准:虚开发票超过100份或金额达到40万元以上,或五年内被处罚两次以上并再次虚开发票,或其他情节严重的,应予立案追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单位犯罪的单位将被处罚罚金,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也将受到相...查看全文

虚开发票罪的立案标准

法律分析:虚开发票罪的立案标准为:_x000D_ 1、虚开发票一百份以上或者虚开金额累计在四十万元以上的;_x000D_ 2、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五年内因虚开发票行为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虚开发票的;_x000D_ ...查看全文

虚开发票罪的立案标准

虚开发票罪的立案标准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的补充规定》虚开刑法第二百零五条规定以外的其他发票,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一)虚开发票一百份以上或者虚开金额累计在四十...查看全文

虚开发票罪的立案标准

虚开发票罪立案标准情形 虚开发票罪的立案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87号《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的决定》第三十七条规定,违反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虚开发票的,由税务机关没收违法所得;虚开金额在1...查看全文

虚开发票罪立案标准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虚开发票一百份以上或者虚开金额累计在四十万元以上的。(二)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五年内因虚开发票行为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虚开发票的。(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查看全文

虚开发票罪立案标准?

法律分析:虚开发票罪立案标准为:虚开发票一百份以上的应立案追诉,虚开发票数额累计超过四十万元的应立案追诉、五年内因虚开发票行为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虚开发票的,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追诉。法律依据:《中...查看全文

虚开发票罪立案标准

虚开发票罪立案标准为: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 第五十七条 〔虚开发票案 (刑法第二百零五条之一)〕 虚开刑法第二百零五条规定以外的其他发票,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查看全文

虚开发票罪立案标准

一、虚开发票罪立案标准是什么      1、虚开发票罪立案标准为:虚开发票一百份以上的应立案追诉,虚开发票数额累计超过四十万元...查看全文

虚开发票罪立案标准

法律解析: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虚开发票一百份以上或者虚开金额累计在四十万元以上的。(二)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五年内因虚开发票行为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虚开发票的。(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法律依...查看全文

虚开发票罪立案标准?

法律解析: 虚开发票罪立案标准为:虚开发票一百份以上的应立案追诉,虚开发票数额累计超过四十万元的应立案追诉、五年内因虚开发票行为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虚开发票的,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追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查看全文

虚开发票罪立案标准?

律师分析: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虚开发票一百份以上或者虚开金额累计在四十万元以上的。(二)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五年内因虚开发票行为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虚开发票的。(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法律依...查看全文

虚开发票罪立案标准

法律解析: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虚开发票一百份以上或者虚开金额累计在四十万元以上的。(二)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五年内因虚开发票行为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虚开发票的。(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法律依...查看全文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最新立案标准?

律师分析: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是指有为他人虚开、为自己虚开、让他人为自己虚开、介绍他人虚开行为之一的,违反有关规范,使国家造成损失的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查看全文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最新立案标准

法律分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是指有为他人虚开、为自己虚开、让他人为自己虚开、介绍他人虚开行为之一的,违反有关规范,使国家造成损失的行为。法律依据:《中华...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