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他人生命是否犯罪?

律师回答
摘要:见死不救是否构成犯罪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行为人触犯法律并涉嫌犯罪,一般定性为故意杀人罪。对于没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则不构成犯罪。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不作为也能构成犯罪行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构成故意犯罪。已满十六周岁的人应负刑事责任,而未满十六周岁的人则视具体情况而定。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情况下,不负刑事责任。
见死不救是否构成犯罪视具体情况而定。
1、见死不救包括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和没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
2、对于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行为人是触犯法律并涉嫌犯罪的,一般定性为故意杀人罪。
3、对于没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则不构成犯罪。
在某些负有特定义务或先义务的情况下,不作为(包括见死不救)也能构成犯罪行为。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延伸阅读
结语:见死不救是否构成犯罪,取决于具体情况。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一般定性为故意杀人罪,而没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则不构成犯罪。在特定义务下的不作为也可能构成犯罪行为。故意犯罪需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重罪也应负刑事责任。对于未满十六周岁的人,可责令其父母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进行矫治教育。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犯罪可从轻处罚。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情况下,不负刑事责任,以保护公共利益和人身财产安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声明:文章内容系晖律网认证专家律师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个人办案经验,并经专家审核校验后发布;若有部分内容因时效性等原因导致内容有误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相关法律问题
救助他人是否犯罪?

见死不救可能构成犯罪,不作为致人死亡可涉及故意杀人罪或过失致人死亡罪。不作为致人死亡的刑罚为三至七年有期徒刑,情节较轻者可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查看全文

什么是侵犯他人生命的犯罪

法律分析:侵犯他人生命的犯罪是指采用各种手段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侵犯他人生命的犯罪主要包括故意杀人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犯故意杀人罪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犯过失...查看全文

言语威胁他人生命是否犯法?

律师分析: 对于公民用言语导致他人自杀的行为不一定就是犯法,因为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确定对方的自杀行为与其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对于行为人言语致使他人死亡,有可能涉嫌侮辱或者诽谤刑事犯罪,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查看全文

阻止他人救助他人是否违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了正当防卫的原则和限度,保护国家、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免受不法侵害。正当防卫不会负刑事责任,但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需承担责任,但可减轻或免除处罚。对于正在进行严重暴力犯罪的行凶者,采取防卫...查看全文

阻止他人救人是否构成犯罪?

律师分析: 构成,阻止他人施救的,阻止施救行为人必须认识到需要救助者的生命、健康法益正处于危险状态与施救行为正在进行以及自己的阻止行为及其会产生的后果。按刑法理论,该行为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查看全文

阻止他人救人是否构成犯罪

法律分析:构成,阻止他人施救的,阻止施救行为人必须认识到需要救助者的生命、健康法益正处于危险状态与施救行为正在进行以及自己的阻止行为及其会产生的后果。按刑法理论,该行为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法律依...查看全文

阻止他人救援是否构成犯罪?

本文介绍了刑法中不作为杀人罪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不作为的客观方面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行为人负有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并且具有实施这种积极行为的能力,但是仍未实施这种行为的情况。如果行为人具有上述三个条件,并且有能力救人却见死不救,那...查看全文

救助他人受伤是否需要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救助他人导致其受伤不需要赔偿,但根据各自过错承担责任。紧急救助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自愿、紧急情况和因果关系。在民事纠纷中,可采取司法救济和私力救济两种措施,前者包括申请仲裁、起诉等,后者一般是协商处理。被...查看全文

以自己生命威胁他人构成犯罪吗

威胁杀人行为构成犯罪,需考虑是否对他人生命构成威胁,根据我国刑法第232条,故意杀人罪可处死刑、无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论实际杀人与否,杀人行为都构成犯罪,应追究责任。...查看全文

残害他人生命如何定罪

故意伤害罪的认定及相关问题的解决,包括故意轻微伤害的定罪、基于他人承诺伤害的法律规定、伤害胎儿身体是否构成罪等,同时伤害行为的处理原则以及故意伤害罪的罪数区分。...查看全文

撞伤他人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权还是健康权

生命健康权是人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权利,不受他人非法侵害。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在民事中要赔偿,在刑事中可能构成犯罪追究刑事责任。交通事故导致他人受伤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同时如果导致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还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承担刑事责...查看全文

失去生命后,患者家属还能否享受大病救助?

民政局的大病救助是一种新型医疗救助制度,通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结算平台,为困难群众提供快捷服务,覆盖城乡,能够报销去世前发生的大病费用。...查看全文

死刑犯是否有生命权

法律解析: 死刑犯在未被依法执行死刑前应具有生命权,执行后其生命权被剥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四十八条 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查看全文

犯下生命被威胁的罪行,是否构成犯罪?

被他人威胁杀人构成犯罪,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胁从犯,应从轻或减轻处罚。被学生胁迫的情况可能判刑,但一般会减轻或免除处罚。胁从犯的本质是在他人的精神强制下不自愿参与犯罪。犯罪未遂也算犯罪,但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查看全文

威胁他人生命安全?

律师分析: 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人身安全,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个体,行为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威胁的方法既包括写恐吓信,也包括其他方法如投寄恐吓物如子弹、匕首等;既可以是直...查看全文

随意剥夺他人生命

法律分析: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就是违反法律规定,实施伤害他人生命健康安全的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属于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杀人罪是...查看全文

威胁到他人生命安全是什么罪名

法律分析:恐吓威胁罪。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查看全文

冒犯他人是否犯罪?

侮辱他人是否犯法?答案是犯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如果侮辱情节严重,则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此外,根...查看全文

过失帮助他人实施犯罪是否构成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要求有共同犯罪故意、共同犯罪行为,并且涵盖自然人、法人、单位等。过失帮助他人实施犯罪不构成共同犯罪。共同犯罪行为包括实行、组织、教唆、帮助、共谋等。...查看全文

不救人是否属于犯罪?

“见死不救”不一定构成犯罪,需满足具体条件。行为人需有救助义务,有能力却不救助才可能涉嫌不作为犯罪。《刑法》中无“见死不救”罪名,构成不作为犯罪需满足:行为人有积极行为义务、有实际可能性却未履行义务,且不作为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因此...查看全文